如何培养说真话、写真情的作文意识

时间:2022-09-18 04:44:53

如何培养说真话、写真情的作文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在不少同学的作文中,却出现一种“情感的伪化”现象:有虚情假意的“浅吟低唱”,有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有曲意堆砌的“陈词滥调”,有东拼西凑的“牛头马嘴”……究其原因,是考试“功利意识”的着意扭曲,是作文真情实感的消退失落。毋庸置疑,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任何一篇好文章的前提一定是“感情真实健康”,所以我们提倡写性情作文。但怎样才能养成说真话、写真情的作文意识,“用我手写我心”,写出情感横溢的作文来呢?笔者以为积累情感、丰富情感和体验情感是关键的三个方面。

一、走进教材,积累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遴选的优秀之作,大多文质兼备、以情感人。同学们在学习这些作品的时候,只有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才能真切地感受、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语言,才能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起种种情感的表现方式,从而为自己在写作中情感的表达找到一个个突破口。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通过生活细节、平凡场景的描写,生动传神地表达出对亲人、对妻子、对项脊轩的深挚感情,可谓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之外”;林觉民的《与妻书》,综合运用抒情、议论和记叙三种表达方式,任内心强烈的情感浪潮汹涌而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读来句句含情,字字带泪,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读来轻盈柔婉、荡气回肠……读一篇美文,在惊叹其手法的高妙、思想的深刻、运思的缜密、语言的精致的同时,又怎能不被其真实的情感所感染呢?

如果同学们能真正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心去体味作品所张扬的真实情感,然后把这些情感融进自己的血脉之中,久而久之,一定能够渐渐地形成自己的个性化体验,一旦写起文章来,就能情随文生,喷涌不竭。

二、走进名篇,丰富情感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沉淀下浩瀚精髓的文化宝藏。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散文到汉代乐府,从唐诗到宋词,从拍案惊奇到明清小说……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出一个性情横溢的人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历史前行的曲折,更可以领略到人间真情的厚重。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宽更远一些,让托尔斯泰、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走进我们的视野,让安娜・卡列妮娜、德・瑞那夫人、欧也妮・葛朗台、玛格丽特……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一定可以在饱览世界风光的同时,任异域的风情簇拥而来。

同学们如果能有选择地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与作者、作品做零距离的沟通、交流,我想,你的情感会得到丰富,你的思想会得到升华,你会在文学的天堂里构筑起自己永恒的精神乐园。

三、走进生活,体验情感

真情实感从哪里来?走进生活,就是一条捷径,因为广阔的生活可以为我们提供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但怎样从生活中体验情感呢?途径有二:

1.要从“细微”处体验情感。生活可谓平淡无奇,自然可谓日日如斯,可我们的身边却每天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革。如果要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独具一格”的情感,就要从“细”从“微”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你看:随风飘舞的杨柳在毫不掩饰地展示着柔软的风情;缓缓流动的云霞在默默地表达着逸致的闲情;墙角怒放的小花在含泪地诉说着无依的孤独;夜里此起彼伏的虫鸣在尽情地渲染着自然的和谐……只要你愿意,只要你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流动着飞扬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多了,你笔下的真情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要从“联想”中体验情感。想象和联想可谓是写作的一对翅膀,只有展开这一对翅膀,写作才有飞翔的空间。对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不要轻易放过,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想出点思想来,悟出点哲理来,品出点意味来――看到睡莲的盛开就会想到高尚的品性;看到飘飞的落叶就会想到时光的飞逝;看到宿舍的烛光就会想到学子的艰辛……久而久之,你的情感将变得丰富,到了写文章的时候,这种“真情实感”要不流露出来也难矣。

冰心先生曾经说过:“人的心灵世界是个性化、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所以,“为了自己的人生”,我们提倡写真情作文,我也相信,只要你善于积累情感、丰富情感和体验情感,只要你的写作能走出“考试意识”的拘囿,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那么,你那“原生态”的性情就会在你的笔下汩汩流动。

上一篇: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壁画中的火山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