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儿临床探讨

时间:2022-09-18 04:37:27

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儿临床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临床面对上消化道出血患儿时,给予其实施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近五年内收治的明确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85例患儿,并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A组42例患儿实施常规治疗,在A组患儿的治疗基础上给予B组43例患儿增加实施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B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A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78.57%。

结论:临床应用奥美拉唑对上消化道出血患儿实施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小儿患者 奥美拉唑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24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69-02

小儿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是由于小儿患者其自身危重疾病所引起的,主要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性的胃粘膜疾病以及食管炎等[1]。当患儿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时,则表示患儿自身的疾病发生了进一步的加重,此时若不能给予患儿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极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休克、贫血等症状,部分出血量大的患儿甚至可能发生死亡。对于该种疾病的治疗,以往临床多数是采取禁食、止血敏等方式进行,但取得的疗效不理想。我院此次对43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实施了奥美拉唑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作为此次临床探讨对象。入选患儿均经临床胃镜检查并明确诊断,其中男性患儿54例、女性患儿31例,患儿平均年龄5.7岁、平均病程14.7小时。患儿出血原因:其中32例患儿因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出血、13例患儿因胃溃疡导致出血、25例患儿因急性胃粘膜病变导致出血、9例患儿因食管炎导致出血、6例患儿因贲门黏膜撕裂症导致出血。入选患儿临床表现:其中有27例患儿表现为呕血、46例患儿表现为黑便、12例患儿上述两组症状同时存在。将入选的85例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2例、B组43例,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给予A组42例患儿实施常规治疗,治疗内容包括:积极的治疗患儿的原发病;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为患儿留置胃管;保护患儿胃粘膜;改善患儿的胃肠循环;积极的预防感染;禁食治疗;维生素K1、止血敏、凝血酶治疗。在A组患儿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组43例患儿增加实施奥美拉唑治疗,方法为按照患儿体重,给予患儿实施持续5天、每日两次、每次0.9mg/kg的静脉滴注治疗。

1.3 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治疗期间对患儿的胃管引流物、粪便颜色进行每日的定期观察。对存在呕血症状、黑便症状消失;胃管引流物中无血性物质或为咖啡色液体;大便隐血试验显示为阴性三点评判标准中的任何一点的患儿即可认为是出血停止。疗效评定:将一天内呕血症状消失、3天内大便隐血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患儿称为显效;将3天内未出现呕血症状、且连续5天大便隐血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患儿称为有效;将治疗3天后呕血症状仍然存在、大便隐血试验结果连续检测为阳性的患儿称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B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35%,显著的高于A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78.5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详见表1;在止血时间方面比较,B组患儿的平均止血时间为(1.33±0.51)天,明显短于A组患儿的平均止血时间(2.88±0.61)天(P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临床研究证实,存在严重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疾病的患儿会导致其发生应激性溃疡,而这种应激性溃疡的产生。当患儿处于此种应激状态时,患儿机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分泌出大量的儿茶酚胺。其过量的分泌会导致患儿血管内的血流量减少、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患儿的胃粘膜发生水肿、出血等症状[2]。从另一方面看,当患儿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时,也代表了患儿的疾病发生了进一步的恶化。因此临床在面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时,应给予其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这样方可改善患儿的预后。

临床研究显示,机体内的体液、血小板诱导均具有止血的作用,但这种止血作用只能在PH>6的环境中产生作用,因此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如何有效的遏制患儿体内胃酸的分泌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3]。H2RA与PPI两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于抑制胃酸分泌的常用药物[4]。两者无论是在临床作用时间、还是在药物的不良反应方面比较,PII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均优于H2RA类药物。本次我院应用的奥美拉唑便是一种PII类的抑酸药物,其在进入机体内,可以通过对壁细胞H-K-ATP酶发挥高选择抑制作用,来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目的,从而对缓解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具有显著的作用。此外,奥美拉唑具有较长的作用时间,其可在患儿体内发挥24消失的作用,从而使患儿出血区域的PH值持续超过6,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遏制胃酸对于溃疡出血位置的侵蚀,还可刺激机体内的体液与血小板诱导充分发挥止血的功效,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

本次临床研究显示,B组患儿无论是在止血时间方面,还是在临床疗效方面,均显著优于A组患儿。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临床给予上消化道出血患儿实施奥美拉唑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本元.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与治疗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5):260-262

[2] 魏晓竹.凝血酶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1):46-47

[3] 陈舜年.小儿上消化道出血诊治进展[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6):337-339

[4] 叶梅.奥美拉唑静滴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33(3):264-265

上一篇:内科强化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10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与儿童保健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