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

时间:2022-09-18 03:28:38

五年制高职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

化学是五年制高职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如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其更好为专业服务,从更新教育理念,实施角色转变;整合教学内容、满足专业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科学考核机制、体现以生为本等方面对教学进行分析和阐述,提出了自己的做法。

五年高职 化学教学 多元评价

目前,高职化学教学课时少,各专业所需要化学知识点多且分散,教学内容陈旧,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加之目前高职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现状,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必需的,实用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职业性,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更新教育理念,实施角色转变

传统化学教学中,灌输知识,传授技能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形成了“以教师、课堂、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行为模式。教师发挥着“搬运工”的角色,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师是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被固定在国家既定课程标准的传递者的角色上,成为标准化、科学化教学模式操作员,在课堂中是领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老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扮演着“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学以至疑的探究意识得不到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受到束缚。高职化学教学的改革中,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由“知识传播者”“教学的主导者”“课程的执行者”“教育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研究者”,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者”的角色转换,遵循教育规律,遵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的新要求和新技术,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由重教学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充分体现“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而学习”的职教特点,实现从遵从教科书的被动学习到指向职业行动自主学习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学习到综合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学习的转变,从师生间的单项活动向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思想情感交流双项的互动的转变,构建教学双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探研,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充分理解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教师的新内涵。

二、整合教学内容,满足专业需求

化学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面临的职业以及生活、环境、健康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为根本。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内容编排应有尽有、面面具到,理论、概念深,原理推导复杂,过于注重各部分内容的系统性、独立性和完整性。重理论而轻应用,重普通性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受到挫折,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甚微,使得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难以结合、渗透。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专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的根本目的被忽视。这样的化学内容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层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偿试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中首先要把课本变成蓝本,在教学内容的定位上力争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科学素养为原则,删除“繁、难、旧、偏”等一些结构推断、反应历程等较深的理论的内容,削枝强干、优化整合出最基本的、实用和有针对性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重点强调各类物质的性质、联系及应用,考虑内容的连贯性,与专业课紧密的结合和渗透性。教材中“胶体”“配位化合物”“晶体结构”等是作为选学内容,但此内容与我校“岩土工程”“区域地质调查”专业课的内容联系紧密,教学中调整为必学内容,由于和自己的专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更高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

当前的高职化学教学中,大量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总结,学生记忆;教师出题,学生答卷等注入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在教师安排的程序下重复着机械的、低效率的被动学习,常出现教与学不相适应的现象。在理论的讲授中,不应该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应以此为载体,把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教、学、做”为一体,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为最终目的。

教学中还需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网络技术和虚拟化学实验等先进的多种仿真、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由“黑板、粉笔、口授”向“实物、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学技术转变。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止为动画、变枯燥无味为具体生动,使学生进入一个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增大了教学容量,精简学时,改善教学进度时,充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能高效优质地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人才发展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四、创新考核机制,实施多元评价

文化基础课成绩考核多采用“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其过分重视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忽略获得成绩的过程。既忽略了人智能的多元化特征,又违背了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低效的、不科学的。为更好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是改革考试内容。从仅考化学概念、原理、公式等基础知识转向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与所学专业渗透能力、实验中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核。

二是多元评价方式。化学课程的成绩由多种形式按比例构成,包括理论考试、口试、面谈、独立作业、实验(操作设计、报告)化学小论文、兴趣实验、社会考察调研及报告。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由原来的30%增加至60%),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及知识综合运用、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是创设奖励性的评价方式。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学习中态度认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完成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和各种既定操作,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主动帮助他人,发扬团队精神都给予奖励性的评价,这样,既起到了检查、督促、激励的作用,又使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使化学成绩的评价由终结性、单一性拓展到过程性、多样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邓志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探析 [J].教育与职业,2006,(3).

[2]杨红.职业学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江苏科技,2008,(12).

[3]沈健.进一步做优做强做特,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江苏五年制高教,2008,(5).

[4]秦爱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分层次策略.江苏科技,2008,(12).

上一篇:中高职煤矿电工类课程内容衔接探析 下一篇:望子成龙岂能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