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9-18 03:10:28

新媒体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媒体形态,其覆盖上的广泛性、影响上的深入性、传递上的互动性、信息上的海量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近年来,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了新的媒体形态,能实现对所有人的传播,即新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并且也是覆盖范围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媒体 。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的形势,既有了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又面临着大学生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

2、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新媒体因其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高效便捷的互动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信息获取多元化、往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自主化、自我展现个性化等。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其一,复杂信息带来思想观念盲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文化和思想都在这里汇集,容易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等不良思潮。其二,开放网络带来学术信任危机 。网络的便捷性及其资源的共享性无疑为大学生的不正当学术行为提供了渠道。其三,虚拟空间诱发身心健康毒瘤。网络的透明性和无约束性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而又自由的环境,在此环境中,大学生可能产生网络依赖等心理问题。其四,缺乏他律造成道德观念下滑。在新媒体中,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作为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属于新兴事物,其兴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第一、网络道德教育缺失,德育理论偏离实践。目前,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忽视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现实性 。第二、媒体环境日趋复杂,舆论导向难度加大 。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藏性、匿名性使得网络中信息来源难以追踪、监控。第三、学生个性极大发展,教师角色亟待转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能跟得上大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好社会角色的转换,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与时效性。

新媒体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遇。第一,新媒体的开放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无论从形式,还是从量与质的规定性来说,以互联网络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都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 。第二,新媒体的虚拟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拉近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第三,新媒体的灵活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向现代化方向大为迈进。第四,新媒体的海量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高。

4、新媒体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信息和网络时代,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是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文化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既要使他们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加紧对他们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利用网络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新媒体催生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所以,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在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来占领高校校园新媒体阵地。

第三,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创新手段和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三股力量:其一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资深专家顾问等组成,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总体规划、宏观把握和成效检验,并领导第二、三股力量开展工作;其二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由辅导员、专任思政教师、相关职能部门教师等组成,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其三是网络技术组,由信息架构师、网站开发人员、维护人员、信息采集人员等组成,主要负责技术层面的工作。只有充分发挥好三股力量的作用,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系统性、持续性,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2] 余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决策探索,2012(16).

[3] 周咪,李民.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规避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

[4] 丁国荣.高校德育低效原因探析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

[5] 姜亦文.微博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8).

[6] 黄轶.关于网络信息时代下开展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3).

上一篇: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创新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政治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