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谋划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

时间:2022-09-18 02:52:03

陕西谋划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

2009年9月26日,经济界应是文化产业的一片风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全文。国家将重点推进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

尽管《规划》是整体的工作思路,但是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资本市场来看,对政策一向敏感的民间资本嗅到了“松绑”后的新机遇,从产业方面观之,具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正加速他们“潜伏”已久的计划。“陕西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构想”(以下简称“构想”),也因此在不久前隆重显“真身”。

战略目标:国际一流数字出版基地

“数字出版”这一概念似乎离普通人很遥远,但对“电子图书”、“第九城市”、“盛大游戏”、“数字期刊”等这些名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有预测数据显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已成大势所趋。到2020年,我国网络出版的销售将占到出版产业的50%到2030年,90%的图书都将是网络版本。截至200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达到了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比2006年增长149.31%,显现了数字出版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陕西大“构想”

的谋划者,是陕西出版集团和西安高新区。

2007年12月28日成立的陕西出版集团旗下有8家出版社,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未来出版社、三秦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组成。

陕西出版集团拥有丰富的版权资源,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创意研发实力雄厚,并在版权的获得及书号、刊号、网络、电子出版号等方面拥有他人无法替代的天然优势,能够为陕西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业务支撑和政策支持。

西安高新区则具备土地资源优势,已确定数字出版基地项目100亩土地;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招商引资经验,有着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数以千计的文化(软件)企业,练就了直面市场竞争的过硬本领。

这两家联手,在西安建立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是继东部上海张江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后,西部第一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

依据“构想”内容,陕西国家级出版基地总的目标是: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西部最大,全方位、立体化的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出版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架构。实现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和资源交换、互惠互利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2015年以后,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

建设重点:实施“三步走”

从发展眼光看,陕西建设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有利于加速推进陕西“文化强”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陕西雄厚的文化资源优势的产业转化,有利于传统出版业向现代传媒业的转变。

陕西出版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建国认为,近年来陕西省数字出版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上海、广东等发达省份的数字出版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在发展步骤上,设置了“远期规划”和“近期工作”,并实施“三步走”战略。

远期规划方面,构建拥有网络学习、电子图书、数字会展、数字博物馆、移动阅读器、数字期刊、手机娱乐、数字视听、数字地图、数字动漫等十大板块,同时,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策划创意与营销、研发与人才培训、多种媒体出版、数字出版结算等五个相关产业基地。

近期工作,主要安排三方面内容:一是网络教育板块。陕西出版集团旗下拥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未来出版社两大教育类出版产业品牌,高新区现有五洲科技、英迪智能软件等企业21家。可将纸质教育、学习内容有机地转化为网络模式,有效地做好陕西数字教育出版产业的最大蛋糕。为此,将从六个方面拓展:在线课程(包括在线教案),在线家庭作业管理,在线测试,电子图书,在线辅导,在线虚拟;并开发专用阅读器,与教育行政部门与通信企业紧密配合,实施电子书包工程。

二是电子图书板块,包括网络视频、有声读物等。以陕西人民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所积累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为突破口,利用高新区技术优势,以天盛软件、博龙文化等企业为基础,和北大方正、中文在线等著名软件公司,开展有效合作,建立全方位数字出版平台,衍生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手机图书、动漫作品、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多种数字产品。

第三方面,以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陕西云翔科技等手机出版企业为基础,和通信商密切合作,以教育产业和电子图书(视频)为承载资源,尽快搭建陕西手机出版平台。

以上的规划任务,将通过“三步走”的战略来逐步实现。第一步,以教育和历史文化为切入点,依托市场及陕西的优势资源,形成数字出版完善的产业链,第二步,完善数据库建设,抓住3G技术全面推广的有利时机,开拓以“手机出版”为核心的移动媒体出版;第三步,向网络游戏、数字影视及其他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拓展,彻底实现由传统平面出版业向现代立体传媒业的转变。

制约瓶颈:资金缺乏是关键

对于陕西数字出版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陕西出版集团总编辑张炜认为,最大的问题,应该是资金问题。

《规划》在此给予了明确的说法: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并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鼓励文化企业上市、兼并重组以及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张炜说:“这都表明了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更注重资本市场的作用,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是《规划》中的一大亮点。”

他认为,解决“构想”的“资金问题”,就要积极推进资本运营,为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首先,要积极申请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还应强调企业自身的投入,同时更加欢迎各类社会资本,尤其是风险资金的投入。其次,要设立数字出版发展基金,扶持产业的发展。第三,应考虑利用西安高新区的便利条件,推动数字出版产业整体上市。

还有一个“瓶颈”,就是陕西省出版单位内部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缺乏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与整个社会存在着数字鸿沟,数字出版行业标准滞后,信息化的低水平,数据信息交换格式未能形成统一标准。

另外,由于目前技术发展迅速,相应的立法落后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法律的缺位让数字出版市场出现无序竟争的局面,需要政府改变立法与管理滞后的被动局面,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为解决这些问题,“构想”提出,第一方面要“开放办产业”。参考上海的做法,申请由新闻出版总署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成立领导小组,指导、监督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由陕西出版集团、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和外部投资机构,共同成立股份制的“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公司”,负责基地运营-引进若干家技术提供商,按不同的产业方向推进专业发展;与通信商结成战略联盟,探索营收模式;与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开展产业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第二应“扬长避短,创新发展模式”。数字出版产业要融入到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如政府数字化工程、新农村建设、远程教育等;注重内容资源的版权建设,注重内容产业的创新策划和专业发展,努力满足互联网及移动用户的需求,以方便、快捷、实用、交互、低成本、易支付等特点,获得市场优势,注重产品营销,使数字产品真正进入到大众中去;要有稳定快捷的结算方式,建议通信企业在西安申请成立中国数字出版结算中心。

第三要“启动复合数字出版工程,打造立体传媒概念”。首先,陕西出版集团所属8家出版社的传统出版物,以纸质和数字媒介两种形式同时;并且,在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的支持和协调下,以经济关系为纽带,推动全省所有出版单位图书、报纸、期刊的纸质、数字媒介形式,也同时;当运营模式成熟后,向周边省份延伸,扩大复合数字出版的范围。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的机遇 下一篇:钢铁产业在整合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