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中国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与交流

时间:2022-09-18 02:51:43

秦汉时期中国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与交流

摘 要:本文重点对秦汉时期中国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和交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中印和中日农业文化交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管理信息。

关键词:秦汉农业 农业文化 文化交流 文化贯通

在我国的秦汉时期,人口布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新的体现和诠释。更为深远的影响是,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跨区域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显著的增强,由此也带动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互动,以及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全面的共同进步。

一、秦汉农业文化贯通和交流的基础

秦汉时期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和交流并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获得实现的。

1.技术基础

秦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至少在其以前的历史进程中尚未企及。比如,在农业用具方面,大量的铁制农具、牛耕器具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面,秦汉时期的农业耕作已经基本完成了由粗放型向“精耕细作”的转变。并且,在当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区域,为了解决农业干旱和水害问题,包括耕作栽培、施肥改土和选种育种等环节在内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全国获得了推广。

2.经济基础

不可否认,在秦汉时期,我国经济的支柱并非工业,而是农业,并且在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一状况都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当时的境况下,农业文化的传播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就是农业经济和社会整体经济水平获得提升的最主要的动力,而在秦汉时期,恰好实现了这一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面积得到了拓展,农业生产总量和生产效率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以农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被最终确立,具有典型封建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初步形成;“小农生产方式”被最终确立,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商品的规模化经营初步形成,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趋势已经显现。毋庸置疑,这种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同时呈现出的蓬勃势头,对秦汉时期中国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和交流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3.政策以及政治基础

在秦汉时期,实行了“重农政策”,这种政策的影响是全面的和长久的。首先进行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开疆拓域,然后是紧随其后的农业的全面开发。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秦汉时期的农业区域有了大幅度的拓展,几乎将一切可能用于农业的土地都开发了出来。不但如此,在这一土地“规模化进军”的过程中,农业的生产结构和组成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期间的调整和优化以及达到的效果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为农业科技和以其为基础进行的农业文化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已经完全确立,这无疑使农业政策的推广和推行得到了必要的强化,使秦汉农业文化的外延性传播得以实现,并据此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吸附能力,致使周边的国家和民族被中国的文化所吸引,这又从另一个层面促进了我国农业文化的大规模和远距离传播。

4.交通基础

纵观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传播,无不伴随着艰难的交通阻塞,但是即便如此,也前后形成了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文化和时代壮举。与此相比,秦汉时期农业文化的向外传播是轻而易举的。在当时,交通的发展和发达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量的史料记载,为了保障有关道路交通的政令得到畅通无阻的执行,当时的政府竭尽全力地强化中央的控制能力。从秦朝开始,就已经将兴修道路交通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事项,到了两汉时期,更是出现了对“秦道”的大力修复和开拓,使道路交通更加通畅,贯通全国的道路交通网络基本构建完毕。与此同时,秦汉时期的海运技术和海运网络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局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和发扬。至此,贯通全国的水陆交通网络体系已经形成,而在这一基础之上继续建立起来的科学、先进的交通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更是让世人刮目相看。这些工作不但巩固了中央集权,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为农业文化的广泛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条件。

以上所述为秦汉时期中国农业文化获得外延流与传播的必要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我国的农业文化得以走出国门,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和吸收借鉴,共同促进世界农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多以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与交流的形式出现,而中国与西方、印度的交流和中国与日本的交流最为典型。

二、中印农业文化的贯通与交流

中印两国是世界公认的两大文明古国,虽然两者是在各自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对人类精神的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健康的成长。

1.种植业的交流

中印双方农业文化的交流首先体现在种植业的交流方面。这种交流活动的实施往往是通过僧人或者商人实现的,有关这方面的佐证材料十分丰富。当时,印度僧人东渡中原、中国商人西行至印度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古籍可供考证,而且现代考古发掘也可提供确凿的证据。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学者作出了推断,印度实际上是稻作文化西传的中转站之一,并且我国原始稻作农业西传的路径似乎已经清晰,即从云南西部、西南部出发,经由的东南部,进入到广阔的高山峡谷地区,由此传到印度。

2.农业工具的交流

在印度境内广泛分布的细石器,一般可以分为具有几何形状的细石器和非几何形的细石器。前者多以梯形和三角形为主,带有石刃是其主要特征;后者形状不规则,以细石叶为主,石刃多为半月形,带有锥形或柱形的细石核。这两种类型石器分属于不同来源,并且其发现地分别是我国的和印度地区,这说明两者的发展应以喜马拉雅山为界,的细石器还曾进入过印度的东北部,到达了恒河中下游地区。这是因为,在南亚次大陆,几何形细石器较为多见,而这些石器(比如发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等)往往是循我国西路南下,流向了东南亚各地和南亚各国。而非几何形细石器只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存在,比如在恒河流域的乔塔纳格普尔高原以及西孟加拉一带,当地的细石器大部分就属非几何形类别,而这些石器大多受我国高原的影响。

3.农产品的交流

通过考古发掘可知,在秦汉官道开通之前,沿丝绸之路向北流传的中印农产品已成一定规模,这些农产品经由次大陆进入到我国当时的楚、蜀等地,并进一步流入到了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相关的史料记载,在当时,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印度方面似乎更加主动一些,由印度流入我国的物品除珍木稀草、奇禽异兽之外,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如皮毛制品)和农业技术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中日农业文化的贯通与交流

中印农业文化的贯通与交流集中在中国向西的方向,农业文化向东的传播和交流也在同时期繁忙地进行着。其中尤以稻作技术、家畜及其饲养技术、桑蚕的饲养技术

为主。

1.种植业的交流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日本列岛无野生稻种,通过这一基本事实就能够断定,将日本作为稻作农业的中心起源地是不准确的。但是为什么如今的日本稻作农业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呢?其中的原因要从其近邻――中国农业文化的植入讲起。中国距日本海上路途较近,是时至今日世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发源地之一。并且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精英正在完成着对杂交水稻实际性难题的突破,其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即将取得的成就必将为人类的存续提供坚实的保证。而日本的早期稻品种以短粒型的粳稻为主,这类稻种早在秦汉时期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已经广泛的种植。从当前的考古资料推断,在我国同时期农业技术(水稻种植技术)的影响下,日本的稻作技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稻作农具及其器形发生了与我国几乎一致的同化,农田水利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水稻的移栽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特征正在形成,这些与我国同时期的农业发展势必有着不可磨灭的关联。

2.养殖业的交流

在中日养殖业的交流方面,主要体现为禽畜的驯养和桑蚕的养殖。在禽畜的驯养方面,我国的经验是世界瞩目的,我们的祖先率先完成了对野生猪的驯养,并最终使其成为现代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无论是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还是在我国象形文字的释义方面,都可见一斑。因此,在稻作技术传入日本的过程中,禽畜的饲养技术也可能也随之进入了日本,因为这两者之间紧密的关系即使到了今天依然能够轻易地理解。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在日本的弥生文化遗址中,大量家猪的遗骨相继被发现。经证实,这些家猪主要用于农耕礼仪和食用,这与我国秦汉时期的习惯极为吻合。此外,日本的蚕桑丝织技术来自于中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有关中国蚕桑技术如何进入日本尚存争议,但据史料可知,秦汉时期日本的蚕桑丝织技术已经有了中国农业文化的痕迹。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极为长久,到了秦汉时期,它已经存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和耕作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已经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并且在农业技术的支持下,在政治力量的护卫下,我国的农业文化开始在东西范围内进行广泛的贯通和传播,并由此使自身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冷鹏飞.战国秦汉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

[2]朱宏斌.整合与分异: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中的农业文化变迁[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4).

[3]韩茂莉.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J].地理研究,2000(3).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上一篇: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下一篇:美术专业模块教学原理及按照教学模块排课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