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加气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

时间:2022-09-18 02:00:23

对于加气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

摘要:在我国,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民水平有着非常巨大的提高,同时我国的建筑的建设也在逐渐的加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建筑在处于建设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有新的建筑施工技术作为支撑。所以,本文着重的探讨了加气建筑施工技术,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可以将这种技术直接的应用在施工当中,同时也能推广这种技术在更多的施工中的到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建筑,才能让建筑更好的得以利用。

关键词:加气;建筑施工技术;探讨

前言:在一座成功的建筑的建设过程当中,它是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的统一体。而在这些因素当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技术是建筑的施工的基础所在。下文详细探讨了建筑施工技术当中常见的加气建筑施工技术,它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得到了非常多的应用。因此,在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加气建筑施工技术的施工方法,以期待这项技术可以在更多的实际建设施工当中得以应用,推动我国的建筑技术的发展。

1对于砌筑施工要点的探讨

1.1对于砌筑方法的探讨

在基础上砌筑砌块墙时,需弹线。由于加气硷砌块尺寸较大,故在砌筑第一皮时要试摆及排块,为更好地发挥砌体力学性能,上下皮砌块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砌块长度的三分之一。砌块砌筑时,在“L”、“T”、“十”型接头处一定要咬砌,以加强房屋整体稳定性。承重砌块内外墙要同时砌筑,这也是加强砌体整体性的主要措施。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搓,并做到灰缝饱满。根据工程实际调查,砌筑时若临时留“马牙搓”,后塞砌块的竖缝,大都无灰浆而形成空隙,即使砌筑时后勾缝,中间也是空的,灰浆进不去,故须留“踏步搓”且要采取洁理基面,扫除灰渣,浇水等措施,以保接头的整体性。墙上不得留脚手眼。墙上埋设电线管时,不得用锤斧剔凿应使用专门搂槽工具,电线管径不易大于25cm,埋好后用水冲去粉末,再用混合砂浆填实,管线埋没应在抹灰前完成。施工中严禁在加气硷砌块承重墙上随意开洞,必须开洞时,应与设计部门协商。为保证灰缝粘接,墙上所在固定门、窗、暖气片的孔,应用电钻钻取所需孔洞。铁件在钻孔内用水玻璃或107胶粘接,墙上附设吊挂件或门窗固定,穿过墙体的铁件应做防腐处理。

2对于选用砂浆及施工方法的探讨

砌筑砂浆的必须拌合均匀,随拌随用,砂浆的稠度以70一80为宜。铺浆长度以砌块长度为宜,不要过长,以免砌下一块砌块时,新、旧、砂浆互相影响,另外铺浆要厚薄均匀,浆面平整,灰缝饱满度不低于80%;铺完浆立即放上砌块,砌块宜一次摆正,或在砂浆失去塑性前找平,否则,需取下砌块,铲去砂浆重新砌筑,水平灰缝厚度不得大于15mm。竖缝可采用挡板堵缝法填满、捣实、刮平,也可采用其它能使竖缝砂浆饱满的操作方法,垂直灰缝度不得大于20cm。严禁用水冲浆灌缝。

2.1对于专用砌筑砂浆的探讨

为了解决砂浆及加气硷制品的粘结问题,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成功研制子DY型系列加气硷制品专用砂浆,并已通过部级技术鉴定,这种砂浆工作性能好,容重轻,因此,每立方米干料用量比普通混合砂浆用量减少20%左石,另外,专用砂浆流动性好,保水性好,砂浆砌筑,抹灰用量也只有普通混合砂浆用量的80%左右,而粘结性能却远远大于普通混合砂浆,且施工简单。DY一2型专用砌筑砂浆的稠度,宜为100一110mm,分层度

2.2对于联系筋设置的探讨

设计无规定时,窗台板下第一条水平缝内应放置2拓钢筋(端部弯勾),用不小于MS.0砂浆砌筑,钢筋伸过洞口两侧长度不小于800 mm,窗洞口下第一皮砌块的竖缝不得于窗口齐,应错开砌筑;在墙的转角处、纵横墙交接处,沿高度每900一1000 mm放置2拓钢筋,伸进墙体长度不小于1000~。后砌的非承重墙、隔墙或填充墙与承重墙相交处沿墙高900一1000 mm以2拓钢筋拉结,且每边伸进墙体内长度不小于1000 mm,非承重墙与框架柱相交处沿墙高900一1000 mm与框架柱以怜钢筋拉结,埋人砌体内部的拉结筋,应设置正确,平直,其外露部分在施工中不得任意弯折。

结语:

通过以上文章详细的对加气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加气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因此,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的我们来说,一定要努力的掌握好这项测量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与实际的建筑施工相结合,更好的将其应用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去,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而这样,不仅仅是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筑施工技术,缩短我国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同时这也是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还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铭, 李成江. 分析结构设计抗震中遵循的主要准则[J]. 国外建材科技, 2005, (02) [2] 周靖, 蔡健, 方小丹.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的谱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上一篇:盾构法施工技术分析 下一篇:钢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