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自主创新主体

时间:2022-09-18 01:54:12

谁是自主创新主体

中国政府支持自主创新就应该是支持中国本土的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而不仅仅是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为什么?

编者按:9月1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的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作了长篇发言,发言包括三个部分:汽车工业目前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以及下一步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

苏波发言主要思想是中国政府支持自主创新就应该是支持中国本土的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而不仅仅是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不断地通过政策的推动和扶持来真正地提高我们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此番发言遭遇业内舆论一些非议,《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实际并没有深刻理解中国汽车业的实际现状以及政府部门的深谋远虑。以下经过本刊记者重新编辑整理过的讲话或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苏波讲话意图。进一步理解可参阅本期特写文章《合资自主第二季》。

现在,大家对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的内涵的认识也不尽一致,致使支持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针对性不强,支持力度不够,实际效果也不理想。

2012年7月,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降至22.8%,为2008年9月以来的最低点。汽车企业自主开发的能力弱,新产品推出明显落后于国外大公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跨国公司有较大差距。

我所理解的自主创新,绝不仅仅是占乘用车19.4%的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创新,而应该是中国国土上所有汽车的自主创新。汽车工业由大到强发展道路的核心,就是加强本土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

如果按照现在这样的模式,把合资企业创新排除在自主创新之外,等于把我们国家汽车制造力量最强的乘用车80%以上的主干力量排除在自主创新之外。

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是一流企业最重要的指标。目前的问题是我们不断拿别人的产品来仿制,或者只是一般性的加工制造,没有创新能力。老拿别人的品牌和技术,怎能够成为汽车强国呢?不可能!

目前仅有少数合资企业开展实质性产品开发工作,大部分合资企业还停留在依靠国外设计和品牌、引进组装生产的初级阶段。对外来技术和品牌的长期依赖削弱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这一道路已难以持续。

有些同志不赞成所有本土企业的创新,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民族资本的创新,但是如果按照这个思路,不言自明,那就是目前这一种主体的企业靠花高价拿国外技术和品牌长期占领市场,而且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我们的自主品牌只能越来越困难。

自主创新就是本土企业一定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而且技术是可以完全支配的。如果老外愿意把大量技术拿给我们无偿使用,让我们支配,让我们作为自己的知识产权,也是一种进步,至少比目前花高价去买品牌和技术要好一些。

我所理解的自主创新,就是中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国政府支持自主创新就是支持中国本土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而不仅仅是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就是本土所有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

如果我们80%以上的企业永远把重点放在不断地获取国外的品牌和技术上,不做任何转变,不是提高双方有共同利益的合资企业的创新能力的话,那么汽车工业走不出自主创新这一条路来。

我们应该促进外资在华企业进入企业创新的主战场,共同开发新产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和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确立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才能不断地通过政策的推动和扶持来真正地提高我们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觉得如果这个通道不打开,政策扶持就非常困难。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政府扶持企业的发展,为什么只支持总体只占有百分之十几的民族资本,而不支持在本土上我们中方至少占了50%股份这样的骨干企业呢?这样是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还是延迟了行业的发展?这个结论已非常清楚。

因此,支持本土企业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首先要明确自主创新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内涵,否则这个政策很难出台。国外一直在质疑我们自主创新的提法,说中国的自主创新就是排除国外技术的引进,就是排除在中国本土的一些外资企业的发展。

另外,我想对外资企业说一点建议。外资企业要求中国政府在汽车行业管理方面一视同仁,但是有时候就出现一些矛盾。比如说要求获得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方面政策的支持,但是又要求政府不对其研发费用、专利、知识产权提出任何要求。

既然要争取政府支持,就应该承担自主创新的责任。骨干企业,不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其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要达到3%以上。

现在中国汽车生产主体是合资企业,作为合资方占有50%股份的中国民族资本,在自主创新里面有没有发言权?作为中国土地上的本土企业,合资企业有没有远大的目标进入世界五百强成为强大的一流企业?

我们应该形成一个真正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各类企业处于同一个政策支持条件之下,处于同一个自主品牌发展的竞争环境当中,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

影响我国汽车业健康发展的深层问题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快,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其根源除了技术基础薄弱、技术领军人才匮乏、研发投入长期不足等一些常规问题外,支持自主品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支撑机制不完善也是重要问题。

2.零部件配套各成体系,尚未形成开放性的市场化配套环境。一些合资和内资的汽车零部件也很难相互进入对方的配套体系,形成了人为的市场分割。主要自主品牌企业与本土零部件企业的配套合作也需要加强。

3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亟待大力推进。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当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问题是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关键零部件和装备依赖进口,对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缺乏统筹协调,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等。

4.结构调整还应进一步深化。自主品牌企业产品发展滞后,小排量节能型汽车市场占比仍然偏低,汽车生产技术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汽车大企业集团还缺乏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孕前放大镜:找找慢性病 下一篇:先兆流产,肾虚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