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小说《玫瑰花的香》及其版本变迁

时间:2022-09-18 01:33:57

巴金小说《玫瑰花的香》及其版本变迁

巴金的艺术创作以中长篇著称,但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也写下了八十多个短篇。其中,短篇小说《玫瑰花的香》就是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写于1933年7月份的广州,巴金在《怀念非英兄》一文中提到,“在广东乡村旅行了一个多月”,即指这段时光;而旅行之余,这一个多月的创作也很有成果。散文名篇《鸟的天堂》以及短篇小说《还乡》、《月夜》、《玫瑰花的香》都创作于此间。

与巴金的其它作品类似,小说《玫瑰花的香》发表之后,也经历了数度的版本变迁。1934年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过一本《黑牡丹》的小说合集,所收录的篇目皆为1933-1934年登载在《良友》画报上的小说,巴金《玫瑰花的香》亦在此列。同年,该篇收入巴金的短篇小说集《将军》,由生活书局出版。之后,该篇小说也随《将军》集收入1936年4月初版的《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二集。仔细考校这些建国前的版本,除开技术原因造成的错印、谬误,或者一两处字眼、标点的改动,小说《玫瑰花的香》没有文本上的变化。

巴金的这个短篇,实际上只有两个版本可供比较研究:1933年《良友》画报版和1958年《巴金文集》版。为了表述方便,下面分别简称良友版和文集版,加以比较考察。

整体上看,文集版对良友版的改动较多。这种改动从文本符号上来讲,既有部分字眼、词语的细微改动(如词语的变换、增删),以及标点的变化,也有不少独立的句子、段落的增删;由之而来,文本内涵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主要包括外在细节的变化、心理活动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变化三个方面;最后,改动前后两个版本的风格也出现不少差异。由于文集版是巴金亲自编选,可以认为,这种改动是巴金对小说艺术处理、艺术品位的某些自觉追求;又由于文集版是建国后的版本,与民国的良友版相比,又反映着时代的色彩与烙印。

首先看外在细部的变化。

第一,是细节描写的删繁就简,如将良友版开篇“在那旁边摊开的吸墨纸套上面她留下一个字条”改为“在旁边她留下一个字条”;将“玫瑰花瓣染着墨汁似的深红色就像一点一滴的血”改为“玫瑰花瓣的深红色就像一点一滴的血”;“就从左边的书堆里拿了一本书来翻看”去掉“左边的”这一方位修饰;“哭声愈响愈高,声音有点儿凄惨”改为“哭声愈高,也愈凄惨”;“这个人家我很知道,丈夫是机器工人”改为“这个人家丈夫是机器工人”,等等。这些细节的简化,使得文本语言更为凝练,叙述更流畅。

第二,是细节描写的重新润色、精确。如“我陷进浓郁的香雾里”改为“我沉在浓郁的香雾里”,由气味的“陷进”深入到情绪的“沉在”;如“她的生活是很俭朴的,只靠着她的一个出嫁的姐姐来接济她”改为“她的生活很俭朴,她靠着她一个出嫁的姐姐寄钱接济她”,修改后不带感彩,更像听别人说起的,与前文“关于馨的事……我知道的却很少”呼应。同时,增加的“寄钱”一词,更暗示女主人公馨是独身避居城市,与后文她的住处描写呼应;“我没有说话,只是低声唤着她的名字”改为“我低声唤着她的名字”,更符合逻辑、更简洁;在听到女友馨的隔壁夫妇吵架声后,加入独立的“我用忧郁的、疑问的眼光望着馨,好像在求她给我一个解释”一段,既体现了“我”的心理状态,又很好地接续了下文馨的解释,不再显得突兀。

其次看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的变化。

第一,是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改造。小说中有一段话讲到女主人公馨的恋爱史,良友版是这样的:“和她来往的男子并不少”,而文集版改为“跟她来往的男人并不多”,这个截然相反的描述,反映了巴金对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改造。联系全文,良友版的女主人公,看起来有更丰富、活泼的个人生活史,有点个人主义的孤僻、叛逆感;而文集版的女主人公,却被描写得在情感生活上更为单纯,个性更为沉静,使得“不曾同谁讲过恋爱”的原因,更导向环境的压抑与个人洁身自好的选择。这一点在好多修改的地方得到了印证。比如,小说描写到馨的穿着,在“花格子布短裙”前面,特意加了一个“蓝”色的颜色修饰,以显其穿着的朴素大方;“她的引诱的眼光笼罩着我的脸,她把我的心里照亮了”改为“她的眼睛像灯光一般,它把我的心里照亮了”,显然,眼光里的性意味被淡化,而情感因素却得到加强;同样的,在逛公园的过程中牵手拥抱,却去掉了初版的“她的手好柔软”,在终于同居的一夜,却删去“这夜晚是美丽的,柔和的”、“这一刻我的全个身子都渗透了快乐”。这些描写的变化,相对削弱了女主人公的主动、个性独立等现代女性特征,多了几分传统的温婉和可爱;而男主人公对她的感情,也减弱了性的成分。

第二,是心理描写的含蓄、简化、省略。如将“我的头好像被什么沉重的东西压着了一般。房间里仿佛着了火。我不能够这样忍耐下去”一段去掉了“房间里仿佛着了火”这句过分外露的修饰;将“我更想不到去获得馨的爱情”改为“我更不敢想得到馨的爱情”,既与前文“我从来就不敢做恋爱的梦”相呼应,又显示馨在“我”心目中潜藏的情感地位;又比如心理描写的省略,如当“我”到馨的家中,馨向“我”表露心迹的时候,良友版有这样一段心理剖白“我胜利了,我把馨得到手了!我不能不得意地这样想”,而文集版将这两句话省略了,使得女主人公的诉说更流畅、动人,“我”的爱情也更温情、含蓄;又比如当馨听到隔壁夫妇的吵架,变得忧郁沉默,使得“我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时,文集版则删除了这句过于理性明晰的内心独白,更符合人物身份。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心理省略大多发生在男主人公身上。修改后的文集版,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虽然减少,但却更为凝练,深沉,心理描写和性格塑造得以融洽、统一。

综合以上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巴金小说《玫瑰花的香》一篇,最佳的版本应该是1958年《巴金文集》版(1986-1994年26卷版的《巴金全集》,虽然整体更为全面、权威,然而具体到此篇,也是采用的文集版)。巴金对良友版的修改,主观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小说艺术上的完善;客观上,又和时代的环境、氛围有微妙的关联。后一点,尤其体现在巴金对女主人公现代女性形象的削弱,对恋爱性心理的淡化,这不能说没有时代接受心理的考量。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良友.画报,1933(79)

[3]巴金.巴金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4]赵景深.新文学过眼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存光.百年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宋晨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语言。

上一篇:湖北恩施土家族“撒尔嗬”的心理文化探微 下一篇:通过孔子的道德观看薄情郎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