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关效率

时间:2022-09-17 11:48:19

【摘要】

本文通过对通关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影响通关效率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提高通关效率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通关效率;通关现状;通关影响因素

一、提高通关效率的意义

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不散,国内各种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空间不断恶化。全力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提升通关效率无疑将帮助中国企业争取更多的海外订单,扩大国际市场,同时对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将系统地分析制约通关效率的重点因素,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方案。

二、通关现状及提高通关效率的措施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外贸飞速发展,通关效率研究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通关是一个涉及海关、检验检疫、进出口货物申报人、承运人以及所有人在内的多角色的运作过程。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我国通关涉及到众多部门,有海关、检验检疫机关、外经贸主管部门、外汇、税务、运输、海事、银行、保险等,既有国家执法机关,也有商业机构。

通关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的部门多,相关操作人员数量大,所以影响其效率的问题也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影响通关效率的最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现就如何从这三个方面提高通关效率做简单分析。

(一)通关流程方面

1.通关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通关分为申报、查验、纳税和放行四个环节,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基本一致,但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

(1)所有的通关手续办理是“串联式”的,即只有在前道手续办好后,才能办理后一道手续。如果商检或者其他监管条件没有完成,就不能进行海关申报;如果申报没开始,就不能后续的查验,纳税和放行。这种模式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步骤的耽搁将迫使整个流程的的中断。整个通关环节中如果涉及的步骤越多,那么通关时间也就越长。

(2)现行的通关作业模式是“橄榄型”,即所有的通关手续只有在货物到达后才能办理,不允许进行事前申报。从货物到港开始到货物放行为止,短短的几天时间内要完成所有的环节,其中的难度和节奏可想而知。

(3)通关程序一般是“多站式”,即企业需要分别到港口、海关、检验检疫和税务等部门办理各种手续,在上述不同的部门来回奔跑,递交各种不同的正本纸质单据。由于通关手续是“串联式”的,为了完成一票货物的进口,企业要去港口从船公司、外轮理货或者机场货代拿到运单正本才能进行报关。报关后,企业要拿着有海关放行印章的正本单据去码头或者机场等地方去提货。同样的,对于出口企业也面临着需要正本配舱单才能向海关申报。而且企业需分别通过检验检疫局CIQ2000和海关H2000现场电子申报系统录入报检、报关信息,造成信息重复录入,增加工作量。这既增加企业的负担,也导致效率低下。

2.通关流程方面如何优化

对于企业来说,通关效率就是生命线。一个订单的得失,往往就在一天甚至于几个小时之间的差异。因此,我国需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全面提高通关效率。清除非增值活动,如重复工作、等待时间;简化并重新整合必要活动,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流程。

(1)借鉴国外海关经验对进口货物允许“预申报”的通关模式。我们把整个通关过程分为前期(货物到港前),中期和后期(货物离港后),把那些可以前推、后移的通关手续,统统提前或推后到通关过程之前或之后。在货物到港前,承运人先向海关发送货物舱单数据,企业提前预录入货物的电子数据信息,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对预录入的电子数据和企业提前报关、报检的空运运单的副本或复印件进行对照、审核,待货物到港后只需确认即可快速放行,从而将现行的通关“橄榄型”模式变为“哑铃型”模式。这样,不仅大大压缩了货物到港后在口岸的通关时间,而且也减少了企业办理手续的往返次数,企业通关成本也因此大幅下降。

(2)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即实行海关和检验检疫的报检报关“一单两报”。试行报关报检“一单两报”,使企业的通关数据通过电子平台一次录入,由“电子平台”将报关、报检数据分别发送到检验检疫和海关等部门。在货物流转中,报检和报关手续的办理与货物的移动同时进行,将现行的流程由“串联式”改为“并联式”,一次申报,避免数据的重复输入,以缩短货物到港后等待办理报关、报检的时间。深圳海关与深圳检验检疫部门在大铲湾港口力推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据统计,大铲湾海关2013年实施“一次查验”以来,共查验货物2041票,6540标箱,为企业累计节约成本159万元,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3)大力推进并全面铺开无纸化通关,企业无需将正本单据交付海关,只需将运单,发票和装箱单等正本复印件扫描发送给海关。这大大的改变了以往企业需要到港口或者机场获取正本运单的模式,无形中就为企业节约了至少1天的通关时间。也简化了现场单证审核手续,企业无需像以往那样在现场排队交单。同时,通过无纸化通关的企业无需在口岸,企业和海关之间往返奔波,使信息的交流更加快速。自2013年4月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在全国试点以来,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海关共办理无纸通关报关单2907.8万份,只占同期报关单总数的54.7%。无纸化报关单进、出口货物海关平均通关时间分别为3.99小时和0.22小时,通关效率提高70%以上。

(二)海关监管与风险管理方面

海关监管与风险管理对通关效率来说是辩证的。海关需要通过监管和风险管理来实现国家的各项经济贸易政策,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的因素,维护良好的贸易环境。而只有拥有良好的贸易环境,企业才能实现公平的竞争。相对应的,海关监管与风险管理越简单,通关效率就越高。

海关风险管理是通过分析海关监管对象,对海关监管可能构成的风险因素及程度,使海关管理更加科学有效的一种方法。实施风险管理是在通关监管领域正确把握、把关与服务动态平衡,实现通关效率与监管质量同步提升,解决好日益增长的通关工作量和现场人力不足矛盾的形势下,实现有效监管和内部监控的唯一有效途径。

很多组织和部门也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向市场体制靠拢,接轨。现行的风险管理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方法,手段落后;监管手段单一,以人工操作为主等。解决海关监管现在存在的问题。构造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监管模式,这显然有助于货物监管效率的提高。

世界先进国家对海关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管理理念,管理过程,资源利用等方面。首先,先进国家认为风险管理不仅仅作为一种方法在海关中使用,它更应作为一项制度来反映海关管理的理念,形成海关与企业,海关与海关,海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赢关系。例如,比利时海关指出,过去海关与企业是对手,海关单独承担了所有的贸易风险。现在海关与企业是伙伴,企业也意识到物流顺畅和打击商业瞒骗对他们有好处,他们也必须共同降低风险的责任。企业和海关关系变化带来的是资源的调整。基此,比利时海关提出商品行业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和供应链风险管理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模式。其次,将风险管理过程贯穿于作业流程,风险管理与海关通关监管有机融合。以荷兰、比利时、英国海关为例,他们在风险管理过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就风险管理论风险管理,而是从物流全过程,从供应链角度来思考和寻找对风险管理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一种内在的需求,是实现管理理念,管理目标所必然带来的现实需求。基于这种真实的需求,就可以设计配套的机构设置,岗位配置和物流作业,以及支持其运作的管理方法和相应信息化手段。欧盟海关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采取单货分离,分步验核的方式,将审核、分析货物舱单等实质性工作提前,将签注报关单等手续性工作后移,先开展风险分析确定查验重点,再对未查验企业进行事后稽查,确保了风险分析的准确性,既提高了通关效率,又降低了海关执法风险。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外贸新形势,海关改革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从实战经验中,通过不断丰富完善风险参数,优化配置监管资源,强化风险研判、专业审单、实货监管、后续稽查等环节工作,让企业感受轻松与高效的同时,海关整体监管效能明显增强。

对于守法企业提供一定的便利,对其实行便捷通关制度,可以大幅度提高通关效率。便捷通关就是政府部门为资信良好的企业提供简单方便和快速的通关程序。为实现便捷通关,海关和检验检疫等政府职能部门应推行企业分级管理制度。

上海某关区AA类和A类企业占企业总数20%,但报关单数量占总量的70%,可以看出AA类及A类企业业务量在通关环节所占比例较大,做好他们的风险管理工作是通关改革成功的关键。通过稽查等事后监管的方式对AA或者A类,甚至B类企业进行监管,不仅能对占业务量70~90%的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通关模式,同时也能使海关腾出更多的精力加强对C类和D类等有走私或者走私行为的企业的监管。这不仅能有效缓解通关工作量和现场人力不足的矛盾,也能营造一种大家都去当守法企业的社会氛围。同时,通关风险也降低了,通关效率也上升了。

(三)通关理念方面

现代化的国际贸易和通关作业需要作业人员也具有现代化的理念和专业知识。这需要整体素质提高和理念的逐步转变。随着“国考”的逐年升温,越来越来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不断加入海关和检验检疫等国家执法机构。改变理念,从原有的“加强监管”到现在的“服务经济”,这将从内部发掘潜力来提高通关效率。随着我国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了遵纪守法的企业。如果还是以“敌人”的心态来进行“监管”,不仅占用很大的资源,还会导致低效的通关速度。我们需要在对小部分违法企业严加监管的同时,对大部分守法企业提供便利。对违法企业加强监管的同时,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守法企业。

1.提高通关效率,努力构建与企业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逐步建立和企业的对话制度,认真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为确保园区内IT企业正常运作,昆山海关实施24小时卡口值守,不分昼夜,全天候满足企业配送需求。同时,海关还允许符合资质的企业开展“分批送货、集中报关”业务,货物区由以前的逐票申报验放简化为“货到验放,一月一报”,节约了企业报关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

2.加强对关员业务知识的培训,促进关员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海关监管的整体效能。加强各海关间的交流,充分吸收各海关间的成功经验。密切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确保通关的高速便捷。

3.升级海关系统,配合风险管理,对于信誉好的企业或者低风险的货物,实现365*24小时的放行模式,帮助企业增强对紧急订单的处理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对现阶段影响通关效率的因素进项了详尽的分析,为通关效率改革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建议。笔者希望这些经验和建议为进一步的通关优化提供帮忙,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实现国家经济职能的同时,贸易也更加顺畅简单.这样,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再次为我国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也为将来变身服务贸易大国奠定基础并积累宝贵的经验。

上一篇: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 下一篇:中国重卡企业,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