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策略分析

时间:2022-09-17 11:26:2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策略分析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国内外比较分析,建立适应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新产业发展典型模式和体系,并以大庆市为例,分析其经济转型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大庆市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3

一、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发展模式

1.高新技术产业带模式

高新技术产业带作为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直接结合,打破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互分离的状态。特别是从科研院所和大学中生长出来的一批科技企业,依托知识优势、人才优势、先进的管理思想,发展成为全新一代、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现代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地域宽广,企业多,从业人员数量大,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规模集结地。尽管这些产业带没有严格的计划和规划,但当地政府或其它主持机构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高新技术科研与生产单位。世界各国在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时,常常对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环境和经验加以研究,如建设科学城、技术城与科技工业园区时均借鉴产业带的某些条件与做法。但是,毕竟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因素较多,只能在某些具备特定条件的地区试验,国内大多数城市在发展区域经济时难以模仿。

2.技术城模式

技术城是将产、学、研、住结合在一起的,以原有地方城市为母城,充分利用母城的各种有利条件,按全新设想建设的,环境优美、与母城形成整体城市生活圈的新兴城市。如日本熊本技术城、法国里尔技术城和意大利瓦兰扎诺技术城等。这是一种以技术为发展支柱,注重产、学、研高度结合,为振兴后进地区的新型城市的发展形式。技术城一般由一两个母城和周围一些村镇组成。要求对产业区、教育区、住宅区、服务区及环境有全面规划。一方面以高新技术为发展支柱。另一方面,以地方为开发主体,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充分利用原有基础。以最少投资、最佳途径来实现整个地区向高新技术新型城市的转化,为落后地区的振兴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由于其涉及面广、影响大,比其它模式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可以迅速带动本地区全民素质的提高,尽快甩掉落后的帽子,走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3.科学城模式

科学城是建设初期呈现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聚集地,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后发展成为将科研、教学、生产、社会管理与服务结合一体的新型城市。如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科学城的建设,有助于图书、情报、计算机设施及其它科研、生活服务设施的共享,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和投资效益。与技术城相比,两者都是高新技术密集型城市,但科学城投资巨大,多数为官办,技术城则在政府指导下,由地方联合企业自己建设;科学城以综合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技术城则致力于开发地区特色技术;科学城不仅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资源,还借以树立“科技大国”形象,技术城则是振兴地方产业,形成地方经济起飞的据点;科学城往往设在资源流通较快的大都市附近;而技术城则分布在全国各地。

4.尼克斯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科技工业园区是政府或当局开发者将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地盘出售给经过挑选而进入园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从而使园区产出高新技术产品和科研成果。科技工业园区将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与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为特色的基地。科技工业园区规模一般较大,占地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与以上三类模式相比,科技工业园区更多的是以利用外国、外地技术资本和智力等资源,建设本国、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它们具有更大的对外依赖性,但仍不失为一条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捷径。

通过上述模式分析,可以归纳和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多以科技产业园区为依托和载体,将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龙头和主导方向,通过企业持续科技创新和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获得发展源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并通过规模扩张、产业升级、技术转移与扩散应用带动区域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而区域创新系统则通过一流的园区建设与管理、高质量的服务设施、相对集中的高校与研究院所,有效聚集的人才资源等持续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基础平台与支持条件。为保持该体系具有源源不绝的活力和足够的先进性,体系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还需要通过引进、合作、外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化的产业分工和经济循环,科技园区和高校等机构也需要及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己,从而为区域创新体系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服务能力。该系统在上述内外结合、循环交融的运行过程中才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城市建设协同可持续发展。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以参考上述典型体系进行区域创新系统设计,从而加快推动高新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以下以大庆市为例,分析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途径与具体策略。

二、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途径与策略

2011年大庆市GDP实现3737亿元,自“十一五”以来经济保持10%以上的增速,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高新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全市累计实施火炬计划项目225项,经认定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455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总收入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8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突破1000亿元。

虽然发展增速较高,但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亟待加强,同时还要面临全球创新竞争空前激烈、国内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必须明确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发展途径及策略。

(一)发展途径分析

对照图1所示的发展体系分析,可将大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途径概括为“内外结合,重点突破,高端建设,中心辐射”。

对于大庆目前的优势产业(如石油化工),主要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实现区域创新体系与国际产业经济的内外结合,即立足现有产业优势,进一步集中资源,研发前沿高端技术和先进工艺,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使大庆成为石油优势产业领域拥有关键技术的核心城市,再通过技术优势吸引来自外部,尤其是国际产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或通过外部技术转移进一步积累资源,实现规模扩张与升级。

对于大庆目前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主要通过“由外而内”的方式实现区域创新体系与国际产业经济的内外结合,即通过项目引进与合作方式将国际先进的大企业引入大庆的科技园区发展,或通过国际分工、外包、配套等方式使市内的企业加入国际产业链条,在合作过程中尽量吸收引进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资源或使其人才、技术资源本地化,从而为大庆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不论采用哪种发展途径,要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和重点突破关键产业领域(即战略重点产业),并立足国际先进水平进行高端建设,以大庆国家级创新型园区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形成立足大庆、面向国际的创新发展体系。同时依托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教资源密集、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优势,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带动县区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提升全市整体高新技术产业承载能力;依托大庆高新区产业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优势,实现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布局,带动县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正反馈的作用。

(二)侧重体系内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1.通过抓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企业成为自主研发创新、科技投入的主体,逐步形成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继续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设适应创新需要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提升企业现有研发创新机构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组建研究院,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研究,培养一批产业和技术领军人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工程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和标准。鼓励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或与科研院所、大学联合组建技术或产业战略联盟。努力消除阻碍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体系,培育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跨国公司来大庆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市内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活动,联合创建实验室、研发基地。

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要把大庆发展与世界新技术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技术战略实施紧密结合,按照国家、省及大庆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提高在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着力研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把大庆发展与省和国家重大制度创新的试点工作紧密结合,在探索不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创业金融体系建设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大制度试点方面取得突破。

2.通过抓项目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

坚持项目带动企业,企业带动行业,积极申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工业装备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产业,做精做专一批特色产业,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业,注重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使传统产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面向体系外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1.借助外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引进高大外项目。把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外向度高的优势产业项目作为首要任务,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大企业集团,全力以赴招商,集中力量攻关。引进高新技术和成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高科技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制定完善引进人才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地域、编制、职级限制,采取软性引进以及聘为顾问、联合攻关、课题招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引进各类急需适用人才。

2.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以塑造自有品牌为目标,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加大培育自主品牌的投入力度,提升企业产品信誉度、美誉度和品牌实力,逐步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的高技术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不断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强化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品牌形象,为企业创建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提供支撑。

3.不断推动产业国际化

把全球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市场。积极参与和融入全球创新资源分配和高端产业分工,大力引进人才、技术、创业投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等高端创新资源,培育扎根本土、具有影响国际分工能力的世界级高技术跨国公司。

(四)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策略

1.抓园区,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实践证明,加快高科技园区建设是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由之路。结合高新区和县区工业特色园区发展,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承载能力。建设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完善现有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使用效能。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能源、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五个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新建宏伟园区、创业服务中心、服务外包产业园、创业广场、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基地,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动漫制作、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建设,打造孵化器、加速器和专业园区三级孵化体系。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引进银行、保险、担保、典当、证券、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天使资金、风险投资、上市融资、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组建大庆高创集团,提升科技融资能力。

2.抓机制,创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有完善的机制、良好的环境做保障。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长远智力支持。按照一流环境、一流效能、一流服务的标准,创新体制、健全机制,努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最优、最好、最便捷环境。建设完善政务服务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作用,完善无偿代办、首问负责、超时默认等制度,采用信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管理服务流程,理顺管理机构、市场和企业关系,形成促进投资发展环境显著优化、管理与服务趋向国际惯例、技术创新优势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资源聚集效应日趋明显的政务服务环境。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发展需求,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新型工作手段,涵盖不动产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和物业管理等内容的硬件环境建设与管理服务系统,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运营能力。

3.抓基础,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源头创新

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主要依托,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开放式公共实验室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重点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和环境。通过新增投入、整合科技资源,围绕支柱产业的产业需要,在特色和优势领域或者可能形成新特色新优势的领域,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工业研究院、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精密制造技术研究院、精细化工研究院、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院、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中心、IC设计中心、汽车设计与零部件中心、材料检测与评价中心、高性能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中心或研究开发院。重点做好整体规划,宏观引导,努力争取国家支持,使大庆市成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布局的重要城市。

4.抓服务,完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本着“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开放共享;市场导向,创新体制;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原则,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现有科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国家和部委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公共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为基础,建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资源共享、持续创新的实验室体系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一批标准文献库、标准专题数据库,支持有资质的分析测试与检测机构,构建技术标准支撑和检测服务平台;构建若干个科技资源库,建立有大庆特色的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及交易网站;在公益性、基础性科学领域,按照行业特点整合集成规模化的主体数据库;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应用服务支撑系统、科普数字博物馆及科技信息服务网,建成网络科技环境平台。依托这些平台,集聚高素质科技人才,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资源和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谢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源配置及产业成长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10):84-86.

[2]刘颖,王柯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探寻[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253-254.

[3]崔琳琳.苏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9-10.

上一篇:喀什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由建平县矿业用地管理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