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餐环境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时间:2022-09-17 11:05:02

高校就餐环境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在满足大学基本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与校园其他建筑的融合,塑造出有序的、富含校园文化特色的餐饮空间是高校食堂设计的重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校餐饮建筑不再停留在提供学生吃饭场所这一简单要求上,而发展成为一个集餐饮、交往、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性建筑,成为校园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三服务两育人”这一主题。近年来,国内高校己建成多个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餐厅,餐厅规模大型化多元化己成为高校餐饮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高校餐饮建筑应该为学生提供亲切、舒适、优雅、富有情调的环境,其室内环境的精神功能已上升为设计的首要追求目标。而空间设计是整个室内设计的基础,美国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曾指出:“一个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这是一种最重要的概念。”可见,空间的塑造在室内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餐饮空间设计应该以人为本

只有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才能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学生餐饮空间的形状、面积、边界状况及个人所属的领域组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空间使用方法。在餐厅和咖啡馆中可以经常观察到类似的情况:学生们总是尽可能的选择靠近墙边的桌子,最后选择中间区域四面都临空的座次。这就是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这表达了人类的三个心理需求:一是人喜欢观察空间和观察人,人有交往的心理需求,而在边界逗留,为人们纵观全局,浏览整个场景都提供了良好的视野。二是人在需要交往的同时,又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领域,这个领域不希望被他人侵犯,而边界使个人领域有了庇护感。三是人在交往的同时,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人际距离。

二、空间的划分和餐桌椅的布局相辅相成

餐桌布局应从空间设计入手,满足大学生不同交往层次的心理需求,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一个未经任何处理,只有均布的餐厅的大厅,即单一空间(如现在的学生食堂)里就餐,该是何等单调乏味。如果将这个单一空间重新组织,用一些实体来围合或分隔,设计或划分出多种形态的餐饮空间,并加以巧妙组合,使其大中有小,小中见大,层次丰富,相互渗透,使人置身其中将会感到有趣和惬意。当然空间设计首要考虑的还是餐厅的实际使用需求,因此,所划分的餐饮空间的大小、形式及空间之间如何组合,必须从实用出发,即必须注重空间设计的合理性,方能满足餐饮活动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各类餐桌椅的布置和各种通道的尺寸,以及送餐流程的便捷合理。餐桌椅的布局宜形成多种不同的空间形式,有的空间宽敞舒适,让人能充分感受整体环境和餐厅氛围;有的大中有小,在大空间中划分出三、五桌的小领域,既能感受大空间的气氛,又有小尺度环境的温馨;有的用矮隔断或火车座式靠背使一个个餐桌有自己明确的领域感、私密性,适于约会、恳谈;有的做成雅座间,与主空间基本没有流通,营造明确的领域性、私密感,以适于学生聚会,生日饮宴。总之,餐桌布局应从空间设计入手,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选择。

三、餐饮空间设计宜体现空间的围合与渗透

空间是由各种实体围合和限定的。围合实体的长、宽、高比例发生改变不但使建筑形式发生变化,同时它还配合内部空间营造出一定的空间氛围。围合体的比例变化不同可表现出多样的空间,不同形状的空间又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果实体遮挡了人的视线,无法看到相邻空间,此时的空间特征侧重于围合,空间性格是内向的,使私密性和领域感增强。如果视线能越过或透过围合空间的实体看到周围的空间,这种空间特征就是渗透,其性格特征是外向的,使空间富有层次感,趣味性增强,私密性减弱。学生餐饮空间布局在满足“个人空间”的同时,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心灵的交流。学校餐饮建筑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要求,其空间形态就应该多样化。空间宜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的侧重于围合,提供较强的领域感、私密性,有的则侧重于流通渗透,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空间的围合与渗透是相对而言的,渗透是在围合的基础上打破封闭感,获得空间的流通,围合是衬托出空间的渗透。两种手法各有特点,若能灵活应用,既可在围合中获得亲切感和趣味性,又可避免高校餐饮空间过于单调的现状。四、结语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广大师生对高校餐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餐厅已经由单一的餐饮功能向多元复合型功能发展,高校餐厅的空间设计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研究师生心理行为的基础上,打破现有餐饮空间枯燥乏味的单一空间,注重多种空间的组合,丰富餐饮空间及交往空间的层次,满足大学师生们的精神需求。

上一篇:骨科静脉栓塞医疗及监护心得 下一篇:档案管理软件在企业管理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