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I$1际化战略

时间:2022-09-17 10:07:09

俄罗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I$1际化战略

摘要:随着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发展,各国参与教育服务市场的人数越来越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在该市场获得较高竞争地位,才能证明教育质量水平及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俄罗斯就读的外国大学生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此,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积极引进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俄高校工作,打造国际化教师队伍,并确保教育大纲符合国际教育标准,以控制本国大学生外流和吸引外国留学生。通过研究俄罗斯吸引国外专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分析其遇到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办法,可梳理出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总结其发展经验。

关键词:俄罗斯;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9.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5-0033-05

一、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的背景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主要动因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市场竞争。俄政府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恢复其在国际教育市场的传统优势地位。2003年俄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以来,致力于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博洛尼亚宣言》的核心内容是重新部署高校结构,将高校学制分为学士和硕士两级,引人高校学分转化制度,便于不同国家间的课程得到互认,促进欧洲各国间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的学术交流和流动。国外知名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国际化教学科研队伍,QS世界大学排名将国外教师所占比例作为高校国际排名的一项评价指标。为此,俄确定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其中在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上大打国际牌,吸引具有在国外知名高校工作经验的国外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队伍。国外专家的知识与技能应满足俄高校具体优势发挥的需要,包括扩大新开设的优先专业的教育服务范围,生产与销售有竞争力的赢利性英语版教育新产品,实行符合世界知名高校认可的教育标准;通过完善教学计划使基础性教育工艺适应新条件,编写一体化教程,制定合作式教学大纲;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开辟新的科研方向及研究方法;提高俄高校工作人员在有影响力的摘要性期刊的数量等。

俄教育市场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由国家宏观调控。俄政府意识到,必须吸引国际劳动市场上的高水平专家进入俄教育领域,给高校提供一定的支持来解决引进国外专家的各种问题。2009年9月10日梅德韦杰夫总统曾表示,“我们一定聘请各国的优秀学者与工程师来工作”_2j。此后,在2009年11月12日俄联邦会议咨文中,梅德韦杰夫再次强调:“要吸引比较权威的俄籍学者及国外学者来俄工作,应该简化对世界名校的高等教育文凭证书与学历的认证程序,以及简化我们所需要的国外专家赴俄工作的接收手续。应给他们快速办理签证,并办理长期签证。是我们请人家,而不是相反。”目前,俄政府已对这些决定进行了具体规范,以加快俄高校吸引国外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的进程。俄政府重新制定的法案现在已生效,对外国公民赴俄工作的核准审批程序,包括他们获得公民身份、出入境及办理移民登记等程序也已经启动。

二、俄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助力教师队伍国际化

(一)划拨专项资金吸引海外同胞

2008年,俄出台了《2009-2013年创新俄罗斯科学与科研教学人才联邦专项纲要》。为实施《纲要》政府先后共拨款904.54亿卢布,其中10.6亿卢布用于聘请本国的海外学人充当领头羊组建科研团队,鼓励集体从事科研攻关活动。《纲要》强调要对境内科研教学中心的年轻学者、研究生、知名学者,包括在国外长、短期工作学者的科研活动进行有针对性拨款。须指出的是,《纲要》中没有提出对外籍专家牵头的科研活动给予经费支持的问题。尽管如此,允许聘请在国外高校工作的海外同胞之举还是体现了《纲要》注重“国际性”的建设。诚然,在这个《纲要》框架内,对科研项目的资助具有短期性质,也没有对外籍学者在俄高校长期工作做出具体规划,尽管有些许欠缺,但已经很好推动了俄高校各项科研工作的进程。

(二)建设联邦大学打造国际化教师队伍

2008年,俄开始在部分地区建设联邦大学网。联邦大学的发展计划获得了政府的经费支持。联邦大学近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与国际教育空间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校后职业教育的创新教育计划。教学过程、科研工作与工艺工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水平及达到的国内外知名度,都被列入对联邦大学工作成效的评估指标与评估标准中。显然,这体现了俄对名牌高校走向国际市场及占据领先地位的高度重视。此外,联邦大学的章程与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聘请国外教师和专家来俄高校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是联邦大学开展国际活动的基本方向之一。这表明了俄组建联邦大学的目的性。

(三)建设研究型大学打造国际化研究队伍

2008年,俄启动《授予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莫斯科钢铁和合金学院国家研究型大学地位》的试点方案。2009年,俄以招标形式授予12所高校研究型大学地位,2010年又授予15所。研究型大学获得实施发展计划的经费支持。评价研究型大学发展计划实施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研究型大学围绕俄国家优先发展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者人均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的数量(国际科学检索源期刊、俄罗斯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俄罗斯之所以推行该指标体系,就是为了验证俄高校学者科研水平的国际认可度。

目前,俄学者在国际知名引文索引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并不多。因此,吸引能够经常在专业性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的国外学者来长期工作就成为俄一些高校的一项公关工作。俄学者可以与外国学者合作共同在国际权威刊物,此举有助于提高俄在这项评估中的指数。

所以,一些获得研究型地位的俄高校在自己的战略性发展计划中,都突出了吸引国外知名学者长、短期工作的必要性。如俄国家研究型大学高等经济学校就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中将“积极的人才政策”作为实现高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基本任务之一,致力于教师知识更新,从国际人才市场吸引杰出专家。该校是俄吸引国外知名专家的领军高校之一。目前,有62位外籍专家长期在这里工作,其中国际“高水平专家”就有20人。近几年,该校外国专家引进工作通常按照国际机构招聘劳工的程序进行。国际机构招聘劳工委员会通过考核来挑选具有国际水平的专家。该委员会每年都成立不同专业方向的选拔委员会,其中包括评审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有高等经济学校的领导、教师、各部门科研人员及已经是国外知名高校工作人员的校外独立专家。通常由该校有意引进国外专家的各部门向委员会提交申请,指明对候选人职业特点上的要求。该校还设立了跨学科基础研究所,由这些研究所吸引外国学者来本校发展新的科研方向。还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帮助外国员工解决劳动和社会日常方面的问题,包括协助学校各部门和校外机构帮助外国员工家属找工作及其子女入学、办理居留证、在银行办理贷款等。

国家研究型科技大学莫斯科钢铁和合金学院同样将教师的国际化指标作为发展计划有效实施的评价指标:能用外语授课教师的比例,在发展计划中拟将该项指标由2009年的零提高到2017年的25%;具有在国外知名高校工作经验的教授的比例,计划在2017年达到19%。

(四)借用外援“孵化”科研队伍

2010年,俄通过了联邦政府决议《关于吸引知名学者来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措施》。俄政府为此设立了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对2010-2012年俄高校由国内外知名学者主持的科研项目给予资助,资金通过竞标方式划拨。2010年,总计有179所高校申请了507项由知名学者牵头的国家科研资助项目。这507名学者中,291人为俄联邦公民(其中有73人工作在国外),37人拥有双重国籍(俄籍和外籍),lO人为独联体国家公民,169人是独联体之外国家的公民。最终有40项申请获得资助。2011年有176所高校发出了517份聘请知名学者的邀请函,其中230人为俄联邦公民(其中65人目前工作在国外),75人有双重国籍,212人是其他国家公民。他们牵头申请了517项国家资助科研项目,其中39项获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立项的条件中规定项目主持人必须与俄高校合作主持,研究团队成员至少包括两名科学副博士、三名俄高校研究生及三名本科生。这说明俄政府一是要确保最终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二是要借此培养不同层次的科研后备力量。

(五)简化外国专家来俄工作的相关程序

吸引国外公民来俄工作须解决诸如签证、工作安置等一系列问题。近两年,俄政府出台了新的联邦法案,为高校聘请外国科研教学人员简化了相关程序。如,取消了接收外国专家以教师或科研人员身份来俄工作的配额与许可证(其他岗位仍有配额并须得到许可证)。来俄高校担任教师的外国专家可以办理工作签证,也可以办理商务或人文类签证。此项措施有助于吸引来俄讲学的外国专家不以工作目的来俄,而以其他目的来俄,如来俄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洽谈、参与研究、协调科技联系等。申请其他工作岗位的外国专家须办理工作签证。办理移民登记的期限由3个工作日延长至7个工作日。

三、俄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一)手续上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1 手续上的困难

尽管俄立法上有所变化,但是,至今俄高校及被邀请来的外国专家在办理劳动关系及入境手续时仍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获得俄工作签证的程序复杂、周期过长。为获得工作签证须办理邀请函,邀请材料由联邦移民局受理,邀请单位要在外国专家抵俄前90天内向移民局提交相关材料,邀请函办理时间为3周。要获得工作签证必须向俄驻外领事馆递交被邀请人的入境邀请原件及护照原件。材料审核需要l周时间,有时会稍长。在许多发达国家获得工作签证都可以凭借用人机构签发的邀请函复印件办理,这样准备办理签证的邀请及提交邀请只需几天时间,而在俄需要2-4周时间。其次,国外文凭在俄的认证程序十分复杂。外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认证程序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还要求外国专家将自己的博士论文译成俄语,这实际上等于对专家进行了一次重新评定。对于多数要来俄高校工作的外国专家来说,这个程序过于复杂。没有学历证明,形式上来讲外国专家就没有指导大学生、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资格,也不能担任系级或校级学术委员会委员,也不能担任一些领导职务或其他行政职务。

2 解决的办法

为简化外国专家在俄高校及科研机构工作的相关入境与工作安置程序,2010年俄实行了一项重要举措,即设立“高水平专家身份”。俄邀请单位可以给在俄任何一个岗位工作的具有“高水平专家身份”的外国公民开出近200万卢布的年薪。而国家认证的俄高校、国家科学院、国立研究中心给外国专家的年薪水平被限定在100万卢布。在此情况下,俄用人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外国专家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是否达到要求,并据此授予“高水平专家身份”。

当然,在俄罗斯,“高水平专家身份”无论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外国专家本人都大有益处。首先,对用人单位而言,聘请外国专家不设限额,而且可以聘请任何岗位的外国专家。其次,享有纳税优惠,高水平专家自在俄联邦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像俄公民一样,缴纳13%的自然人收入税。不具有“高水平专家身份”的外国公民在他们获得纳税侨民身份之前要缴纳30%的自然人收入税。纳税侨民身份要在其来俄满183天后方可获得。第三,签证办理便利,获得“高水平专家身份”的外国专家及其随行家属可马上获得多次往返工作签证,有效期到工作合同期满。其家属获得的签证有权在俄联邦工作和学习。而在俄从事教师工作的没有“高水平专家身份”的外国公民只能办理一次往返有效期90天的签证,虽然该签证之后可变成有效期一年的多次往返签证,但必须每年办理一次延期,其家属也只能获得非工作签证。第四,可以很快获得外国人的长期居留证。具有“高水平专家身份”的外国专家及其随行家属可到俄后就办理加急外国人长期居留证。

俄机构在给自己聘请的外国专家办理“高水平专家身份”手续时须承担一定责任。确保为高水平专家及其随行家属提供自愿医疗保险服务;在他们被驱逐出境情况下为专家及其随行家属支付往返居住国首都的费用;为高水平专家随行家属支付生活费,且不低于俄最低生活费标准,为其提供住房保障,提供工作期满后离开俄联邦的必要经费。当然,并非在俄高校工作的外国员工都能获得“高水平专家身份”,但此举还是反映出俄政府对为在俄工作的高水平外国专家创造良好条件的极大关注。

(二)社会生活问题及解决办法

1 社会生活上的问题

俄高校在外国员工工作安排方面遇到了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如,对外国专家及其随行家属缺少必要的国家医疗保险体系,提供讲英语的自愿医疗保险体系不够完善,类似的医疗服务只在一些大城市里价格昂贵的医疗中心才有;对在俄机构工作的没有外国人长期居留证的外国员工缺少必要的国家退休保险制度;有关退休基金,外国员工可按自愿签订的退休基金合同领取,但是目前退休基金从俄罗斯划拨到国外的机制尚未理顺;缺少为不懂俄语的外国员工子女开设的国立学校;一些高校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较世界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外国人在获得银行贷款(消费贷款和抵押贷款)方面受到限制。

2 解决办法

为帮助莫斯科的外国公民适应社会,俄政府实施了《外国移民子女及其社会文化适应首都大都市条件的一体化纲要》,开设了一年制的“俄语学校”,对移民子女进行俄语强化教学。而各地民族教育中心也在推进一项题为《移民的社会文化适应》国际教育计划。这些计划面向所有移民及其家属,包括难民。目前针对高水平专家的家属尚未出台专门计划。

在解决外国专家在俄适应与一体化问题上,俄政府层面成立了工作小组,成员由18个地区及联邦执行机构的代表、俄社会组织及科研机构代表组成。目前工作小组正在制定高水平外国专家在俄罗斯长期定居的框架性激励条例。

尽管俄政府简化了外国专家在俄高校及科研机构工作的相关手续,但立法与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还尚待解决。正因如此,为吸引外国专家来俄高校工作,俄政府在经费上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但有时还是被外国专家拒绝,这是因为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来自国际劳工市场的专家通常都十分注重国家层面和机构层面等综合因素。国家层面的因素包括居住的安全性、国家社会经济总体情况、是否具有针对外国员工及其随行家属的国家一体化计划、外国员工的社会保障等。机构层面的因素包括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条件、事业发展空间、用人单位的声望及提供的社会保障等。

近年来,俄联邦政府为高校及科研机构能够吸引国外高水平专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简化了外国人的工作安置程序,使俄高校可以自主聘请外国专家,可谓取得了很大成效。分析表明,目前俄为高校吸引国外高水平专家制定的支持计划尚存在短期行为的问题,聘请期限定在一年到几年。然而,没有系统的长远规划,以点带面的“入口”措施无法解决扩大教育服务“出口”的主要任务。迄今为止,俄罗斯尚没有确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提升竞争力的总体构想,因为俄政府提出的不仅是吸引而且是留住外国专家的目标。所以,为高薪聘请海外专家,国家除了对高校给予经费支持外,还必须为外国专家的文化适应与同化创造条件。同时,在此问题上高校自身也要发挥积极作用,要努力在高校内部营造灵活开放的国际化氛围。

上一篇:飘向贫民的一缕花香 下一篇:汉学家A.B.鲁达科夫的中国东北考察及在俄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