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发挥好在课堂教学中几个方面的引领作用

时间:2022-09-17 10:06:02

教师要发挥好在课堂教学中几个方面的引领作用

摘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几方面的引领作用,包括:学习目标的引领,探究问题方向的引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对学生质疑的引领,学生思维深度的引领。

关键词: 引领课堂教学作用

教师要发挥好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但在实际的听评课过程中,很多老师不知道如何引领学生的学习,或者是引领工作做得还很粗糙。我就平时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谈几个方面的引领作用。

一、学习目标的引领

一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学生能学到哪些知识?要对学生哪些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通过这些知识、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哪些培养和升华?这些都要在学习目标里有预设。现在很多学校实行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学案设计上,要求能线索清晰地凸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有的放矢,但在这个目标的设计上,很多老师只是在一开始写了一个总的目标,而在后面的学案内容里,学习目标线索并不明晰,目标分解的逻辑性也不强。在运用学案的时候,也没有有意识地往目标上引领,学生只是把学案当作一张散乱的练习题,不知道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目的,致使学起来失去方向,没有成就感,目标达成也出现障碍。

二、探究问题方向的引领

由于中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方面的原因,在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时,往往会偏离探究的方向。我听一位地理教师讲大陆漂移,教师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南极大陆下面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这是什么原因”。他设计这个探究问题的本来目的是想把学生往大陆漂移方面引导,可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猜想时,把探究的方向一边倒地引向了地面的树木是怎样到地下的,有的学生说是地震的原因,有的学生说是火山爆发的原因,也有的学生说是大风刮倒的,被大雪给埋在下面,等等。老师只是说他们的想法很有创意,并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改变探究的方向,而是任由学生热热闹闹地说下去,课堂看似很热闹,好像教师也保护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但设计的目标最终没有达成。这个时候,如果教师适时地做一下讨论方向的引领,可能学生会很快将目标达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并不是天马行空,没有方向,必须有明晰的探究方向的引领。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

学习方法是很具体的东西,很多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都会要求学生注意学习方法,但到底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一般学生基本上是一头雾水,根本总结不出来,进而不会学习。事实上,学习方法是体现在具体内容上的,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对于每一个问题怎样学,最好写一个学习方法,或至少在引导学生使用学案时,给学生指出一个比较通行的学习方法。这样,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可以逐渐培养出一种学习方法,然后学生再根据这种方式,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一直以来,我们只是在“谈”而已,并没有落实。

初一地理中的经纬度是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难点,我在教学生学习东西经的判读时,针对乡镇中学教具少的现状,总结出一套双手十指判读法,很实用。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我就把这一方法写在上面,然后给学生示范讲解一下,这对于学生突破这一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对学生质疑的引领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目前的课堂上,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很少有学生去质疑,或者有点质疑,也让教师轻描淡写地给应付过去。

我听过一位地理教师讲商务星球版《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一位学生对书中第35页的一幅图片提出疑问,认为图片中人物说的“黄土高原曾经温湿宜人,地表植被茂密”这句话不准确,他认为黄土高原是经过了十几万年、上百万年才形成目前这个样子,不可能是近期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引领学生质疑的机会,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而那位教师可能是因为有人在听课,或者是因为想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当时只是说了一句“图片上的话没错,由于后来人们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他并没有留给学生发表他自己看法的机会,我看到那位学生悻悻地坐下,一节课再也没举手。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对学生的质疑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做适当讨论和解释,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很可惜,他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五、学生思维深度的引领

初中生,一般思维深度都不够,但是,如果教师抓住机会,逐步地引导,还是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深度的,当然这种深度并不主要是让学生探讨到什么高深的知识,而主要是一种思维训练。

我在听一位教师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河流与湖泊》时,感觉他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在学生自主学习后,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西北部的湖泊多为咸水湖?”当时另一个小组的学生给他解答:“因为西北部的河流大多是内流河。”一般来说,答案基本完成,有的教师会让学生坐下,但这位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结束他的解答,而是进一步问:“为什么内流河附近的湖泊大都是咸水湖?”并引导学生读第44页图2.28,那个学生从示意图上读出蒸发量因素,指出了盐份的积累,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图中河水的补充和交换的示意,学生说出了内流湖没有河流将大量盐份携带出去,以保持湖泊盐份的含量平衡的因素,至此,答题完毕,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假如教师在他的第一个答案完成时就截止,进行其他教学活动,或老师代为解答,学生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思维能力训练机会。

上一篇:论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 下一篇:刍议初中社会学生评价的内容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