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国营基层剧团的社会存在价值与意义

时间:2022-09-17 10:01:25

我看国营基层剧团的社会存在价值与意义

自从多年前对国营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差额补贴制度开始,基层剧团的演出市场受大众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电视、电影、音像业、互联网等)的冲击,市场逐渐滑坡,生存困境开始凸显。尤其当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后,由于戏曲演出市场“有观众、无市场”1等传统社会文化消费形态的挟制,戏曲市场更加萎缩,剧团演出收入极低,从而造成很多基层国营剧团当前生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进行营业性的演出;接憧而来的恶果是剧团经费供给主要用于工资发放和职工社保金等“三金”缴纳也远远不足,完全要靠财政途径弥补,这种情况更加剧了各级财政负担,尤其给本来就不宽裕的县级财政增加了一笔负担,从而引起基层剧团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的不良连锁反映,形成了演出市场不景气剧团演出收入减少演职人员工资待遇无法保障人员流失严重无法演出或演出吸引乏力剧团收入低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和怪圈。这种现象引发了基层剧团的生存危机及存在下去的必要性的争论。于是乎,对基层国营文艺表演团体是否有必要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继续维持生存有了很多争论,很多人(包括文化行业内的一些管理者和有关专家)也都认为基层国营剧团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不值为重,但就笔者看来,当前基层国营剧团至少在两个大的方面有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社会存在价值与意义。

一、 基层国营剧团的存在和发展是繁荣基层文化事业,建设和谐社会与新农村的重要“软驱动力”

众所周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更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而农村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文化事业相对较为薄弱,农民缺乏有益的文化生活与文化消费疲软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因此,发展与繁荣基层文化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繁荣的农村、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即使新农村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推动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驱动力。这就需要优秀民族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在农村的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艺术的瑰宝与集大成者──戏曲在繁荣农村基层文化事业的地位不可忽视。

对戏曲演出常识稍有了解的观众都知道,构成中国戏剧主体的各个地方剧种主要的演出地点,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在农村,所以农村的“会”、“场”以及年节、红白喜事的时间、地点就是剧团、戏班演出的时间和地点。

从历史上看,“看戏的不拿钱,拿钱的不看戏”是这种演出形态的一个特点。共同推举的“会首”用众商家“摊出”的钱请来戏班唱戏,聚了“人气”,人多才能多买东西;而买东西的人们及买了东西又看了戏,何乐而不为;戏班拿了钱演了戏,为了得到更多的“会首”青睐就要多排戏,排好戏,,就要出名角,这就不断促进艺术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既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条件又各有所得的关系。

虽然今天我们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讲,生存和生活仍然是第一位的,也正是由于物质生活欠发达的原因,我国农村的演出市场状况和群众看戏的习惯可以说是几百年来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今天依然呈现着和过去基本一样的状况,正是因为农产品产值低、农村因各种不便而社会文化资源贫乏、农民文化活动匮乏等等不良现状,这就需要政府用对基层国营剧团的财政补贴来进行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

二、 基层国营剧团的存在、发展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

在戏曲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合了各民族多种艺术的成果,它不仅是民歌、歌舞、说唱、器乐等民族音乐成就的集大成者;而且也包含了我国杂技、武术的巨大成就;同时又是传统歌舞和说唱技能的集大成者;另外,戏曲的剧本创作,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戏曲舞台上人物的脸谱、化妆、服装、道具、舞台背景及戏台,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美术、工艺制作和建筑艺术的观念和特点。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戏曲艺术的传播,更需要戏曲艺术的传播者。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数百年历史,它曾经是我国舞台上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式,但从戏曲及基层剧团生存的现状来看,戏曲这种传统的严肃的民族艺术面对这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由于传统戏曲艺术创作内容的陈旧和表演形式的僵化,电视、电影、音乐剧等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飞速发展,以及优秀青年演员和剧作家的匮乏、断档等,使戏曲本身的局限性暴露的越来越突出,是它在与新兴艺术的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缺少竞争力而跌入低谷,大众对此已经有些见怪不怪了。

一方面,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沉淀,共明显的特点就是凝固。文字的方正,建筑的对称,诗词的格律化,音乐的曲牌化,以及表演上的程式化都是此特点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人民作为社会文化创造享用的主体,精神面貌在变,审美心理在变,新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了传统戏曲艺术同现代传媒载体的嫁接,开始了戏曲艺术又一次适应性选择,从当前国营基层剧团的演出强度、社会效益、民族戏剧的传播频率、强度等指标来看,戏曲这种无形的民族优秀艺术瑰宝仍然通过从业者及其表演团体向世人展示着无尽的文化魔力。

毕竟,任何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国家,文化艺术都是一种国家象征,国有艺术团体的社会地位与生存状态就是这种国家象征的最好注脚。毕竟,在戏曲或其它民族优秀表演艺术上仅仅依靠纯粹的文化商品市场,我们是无法得到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所要的一切,因此,我们尤为需要一支能够担当民族文化传承重任的社会力量,而国营基层剧团恰恰因其本身与生俱来的各种优良特质,具备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保护者的条件,这也是基层剧团在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保护进程中的现实作用。

上一篇:初中校长的管理艺术 下一篇:大学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