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时间:2022-09-17 09:14:50

创新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摘要: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未根本扭转该省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局面,从调整农产品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加强农民培训等方面,探讨了现阶段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产品结构;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047-02

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与20世纪80年代后状况相比,农村基础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完善。然而,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已成为制约缩小城乡差距的瓶颈因素,同时这也会对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创新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当前显得十分迫切。

一、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45元,比1980年增加了9825元,增长23.4倍,年均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32元,比1980年增加了3924元,增长18.9倍,年均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2.5倍,年均增速相差0.9个百分点。1980年黑龙江省城乡收入差为212元,2007年城乡收入差达到6 113元,收入差距以年均13.3%的速度扩大。1980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每提高1000元大约需要三年的时间,而农村居民收入每提高1000元则需要超过六年的时间。

2 城乡居民收入比不合理。1980年以来,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了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态势,2000年后逐年攀升,由1980年2.02:1扩大到2007年的2.48:1。按照国际惯例,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1000美元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7倍。

3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偏高。从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来看:1981―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呈先降后升的态势。2000年前为过渡期,2000年以后,差异系数始终高于0.5,2003年达到0.62,2006年为0.61,在居民收入上城乡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1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完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近几年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直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的水平,粮食商品率达到7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然而,全省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比例并不协调,省内许多自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畜牧业在黑龙江省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均在50%以上,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达到60%~70%。黑龙江省2006年畜牧业总产值为5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抵御旱涝灾害能力较弱。黑龙江省河流纵横,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汛期水多,非汛期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黑龙江省现有大中小型水库679座,总库容量95.9亿立方米,但是其中病险水库有552座,占现有水库总数的81%。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无法满足实际需要,2006年底,全省共打钻机电井22.3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4.8万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6%;节水灌溉面积为158.7万公顷,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5.6%。2007年全省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旱灾,造成粮食作物接近绝产面积871万亩,受灾面积达5011万亩,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 资金投入不均衡。近年来,由于农业效益低、风险大及银行对城市的偏好,银行、信用社对农业的贷款日益下降,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2007年黑龙江省财政支出中对农支出为1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23%,与发达国家30%~50%、发展中国家10%~20%的支持水平相比还很低。降9.8个百分点。

4 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困难。近年来,在黑龙江省的农民收入中,非农业收入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小。非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全国平均水平为31%,上海为77%,北京为61%,浙江为47%,黑龙江为16%,黑龙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1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镇下岗职工增多,许多城市都制定了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导致黑龙江省的农民外出打工比较困难,和黑龙江省的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农民不能就地就业。

三、增加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1 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黑龙江省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首先要围绕“特色”抓调整,就是从黑龙江省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名、优、稀、新产品开发上下工夫。所谓“特色农业”,就是优质、优势、适销、新型的农业、高效益的农业,如2004年绥化市以“寒地黑土”作为一品牌,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十大系列109种产品和15个寒地黑土原产地证明商标,使绥化市绿色物产以统一的品牌捆绑进入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绥化市早以寒地黑土物产闻名遐迩。其次是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一是农业生产设施方面,重点解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灌溉工程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大等问题;大力修筑蓄水工程、调水工程、输水工程,利用秋季进行蓄水调水,提前补水和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科学利用地下水。二是重点解决农村用电问题,加快农村电网建设。积极推动农网建设的改造工程,统筹城乡电网发展,积极推进“户户通电”工程。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建立能源作物栽培和液体燃料转化示范基地,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三是完善农村交通设施。2005年,全省已有5482个村通了公路,其中1489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受益人口达1255万。目前,要加快公路运输主枢纽、运输中心场站项目及客运站的建设,以尽快形成人流、物流集散中心,促进城乡交流,进一步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色食品优势。黑龙江省具有非常独特的地缘优势,即独特的寒地黑土资源。寒地黑土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由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而闻名于世。从多角度分析看,黑土都堪称是“土中之王”。寒地黑土因其十分稀缺而宝贵,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地。为此,要大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坚持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切实发挥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速度。完善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和配套建筑物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全面提升地力。这样才能发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比较优势,突显黑龙江省在全国农业结构中的独特地位。

3 强化农业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从黑龙江省现实情况来看,强大的金融资本的投入是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必要基础。一是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简化繁杂的小额贷款申报程序,扩大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范围和金额上限,满足农民生产及加工、运输、经商等方面的贷款需求;二是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培育村镇银行、村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按照合作金融模式,逐步提高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程度;三是创新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逐步把信贷投放延伸到对粮食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上来,发挥农村投资的方向性、基础性引导作用。重点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和贷款难问题。同时,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分散支农贷款的风险。

上一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下一篇:开拓农村市场创新流通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