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认知冲突:有效化解学习难点的钥匙

时间:2022-09-17 08:09:29

引发认知冲突:有效化解学习难点的钥匙

【关键词】认知冲突;学习难点;内在动机;正迁移;心理外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69-02

认知冲突是指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学生在学习时的认知冲突通常表现为: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理解新知识时所引发的学习困惑甚至束手无策的状态。有研究表明,这样的状态并非都是消极的,适度的紧张感、困惑感会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认知冲突在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教学中应当将其适时、充分地引发出来,以期为有效化解学生思维的“痛痒点”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1.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主动地让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其中学习的内在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学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机,这些内在动机包括好奇心、成功感等。引发认知冲突,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对其学习新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3的倍数特征》,可以先引入2和5的倍数特征,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3的倍数特征。由于3的倍数与2和5的倍数特征差别较大,认知冲突由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心也被激发了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百数表里3的倍数的排列情况,看看能不能发现共同的特点;在计数器上摆出几个3的倍数,看看所用数珠的颗数有什么特点,数珠的颗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联系等,从而引导学生化解学习难点,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2.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引发学习迁移,新知识的学习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设计一个“先行组织者”,以促进学习的正迁移。认知冲突发生时是“先行组织者”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在新的学习任务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体积》时,考虑到学生已有推导面积公式和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知识经验,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虽然能够想到将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来推导体积公式,但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认知冲突由此产生,这时,教师引入“先行组织者”,即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实现操作方法的正迁移。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就推导出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圆面积公式与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异同点,使学生在加深对新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获得了对学习迁移的过程性体验。

3.引发认知冲突,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认知冲突,能为其主动建构知识搭建好“脚手架”。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时,让学生“理解并建构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后提出了三个问题:测量一张邮票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用大小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你有什么感受?用大小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又有什么感受?以此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为他们主动建构面积单位搭好“脚手架”。学生不仅主动“创造”出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样的常用面积单位,还“创造”出了平方毫米、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在学生认识每个面积单位后,教师安排自主操作活动:用大小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用大小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课桌面的面积,估算在大小为1平方米的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学生。然后用手势比划面积单位的大小,最后整体比较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异同点,厘清线与面的区别,深化对面积单位的认知和理解。

4.引发认知冲突,拓展学生学习的心理外延。

在建构主义学家看来,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逻辑外延(潜在的应用范围),对学习者来说,知识的逻辑外延只有一部分可能被实现,这被称为学习者的心理外延。因此,知识的意义要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来理解,知识被应用得越多,知识的逻辑外延就会越多地变为心理外延,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才会变得更加深刻,应用才会更加灵活。适时引发认知冲突可以更顺利地实现这种转变,使心理外延与逻辑外延不断吻合。例如:“方程”知识的逻辑外延至少包括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但在教学“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对用方程方法解题真的发自内心地认同吗?实际情况往往是,很多学生觉得算术方法更加简洁。因为列方程解题一般需要列数量关系、设未知量、列方程、解答、检验等一系列步骤,解答过程比较烦琐,而算术方法只要列出一道算式就可以了,因此,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如何让学生的心理外延与逻辑外延一致起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都是解题的手段和途径。其次,要注重两种方法之间的比较,突出方程解题的优点――根据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就能得出一道方程,已知量和未知量都可以参与到列式和解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稍复杂的问题时,这种顺向思维显然更有利于问题解决。最后,通过对比体会方程解题中的设未知量、检验等步骤,为后续深入学习复杂的方程知识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一方面,认知冲突必然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成为学习难点;另一方面,认知冲突的产生,也为化解学习难点提供了绝佳的切入口,这需要教师适时、有目的地加以引发,从而培育出因需求而求知的土壤,使学生内生出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上一篇:学生差异: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下一篇:上一堂活力高效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