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孤独,让我们想象机器人

时间:2022-09-17 07:00:58

人类的孤独,让我们想象机器人

robot的诞生

“机器人”算得上是科幻作品中元老级题材,甚至上溯到人类使用锄头和刀剑的时代。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经典《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名叫《偃师》的小故事,公认为中国最早一篇科幻小说:一名方士将一个木偶进献给君王。这个木偶不仅能够翩翩起舞,而且能够歌唱,“配置”齐全。最后,它竟然向王妃递媚眼,最终惹恼君王,将它大卸八块。《偃师》后来被编入介绍民间方术的集子里,可见中国人并没有把它归为一种技术,而是。

最终把机器人题材发扬光大的,形成科幻小说中的一个体系,还是近现代的西方科幻作家。

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一直担忧科技的巨大进步将会导致整个人类的毁灭,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他在创作舞台剧本《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公司》时,他忧心忡忡地对妻子说:“我担心人会变成机器,而机器又会具有人的头脑”,这篇具有创造意义的科幻作品,诞生于1920年。

书中描写了生物机器人的故事,它们被大量生产,最终却与人类为敌,于是整个人类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书中的机器人已经有了情感,当它们不了解自身繁衍的规则后,同样面临灭绝,于是一对男女机器人产生人类的爱情,并且逃到一个小岛上开始亚当和夏娃般的童话生活。

恰佩克在这部作品中创造出“robot”一词。这个词在捷克文中的原意为“工人、苦役”(robota)。此后它在科幻小说中被广泛使用,并正式进入英语,作为“机器人”的专用词汇。虽然剧本中有情感线,但robot这个词反映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嘿,你就是个干活儿的”。

恰佩克的贡献不止如此,他在剧本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了很多科幻小说的问题:强大的,不畏惧生老病死的机器之躯,是否最终会成为人类的克星?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延续到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中,有关机器人的科幻小说日益增多,而且描写的更多的是那种由钢铁构成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后来在西方甚至被赋予与“蓝领”、“白领”平等的地位,称为“钢领工人”。有关这类机器人的科幻小说,贡献最大的当推著名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

《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公司》剧本诞生之时,阿西莫夫才刚刚出生。在成长过程中,阿西莫夫也经历着西方社会科学创造出的疯狂阶段。在那个时代每隔一段日子,报纸头条就会刊登出最新科学技术。怀特兄弟造出了第一架飞机,爱迪生因其发明而成了被人记住的名字,贝尔德发明机动式电视(现代电视的前身),世界每天都是新鲜的,充满了刺激。

通俗文学必须反映这些变化,而科幻文学首当其冲。阿西莫夫的父亲禁止孩子看暴力色情的杂志,科幻杂志让他逃避开现实,在布鲁克林的小屋中,阿西莫夫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外星基地,自己乘坐着外星舰队冲向未知。

让阿西莫夫大放光彩的,功劳最大的属著名科幻编辑坎贝尔,他也曾经是位作家,在《最后的进化》中描写了高度智能的机器人终于取代了人类。有一次,阿西莫夫前往探望正在病中的坎贝尔,这对老朋友聊起了有关机器人科幻的情况,并且达成一致:在此前的科幻作品中,机器人始终是为人所造但最终又危害人类的怪物。“也许人类可以和机器人做朋友”,抱着这样的想法,阿西莫夫在1950年出版了《我,机器人》,书中收录了阿西莫夫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九个短篇科幻故事,并且为人与机器人的相处做出规范,这就是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从这以后,阿西莫夫就开始在这一框架下创作有关机器人的科幻小说。除了《我,机器人》之外,还有《机械人续篇》、《二百岁的人》、《钢窟》和《的太阳》等等。

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虽然还是傻头傻脑的铁皮桶,却已经不是丧心病狂的破坏者,而是有可能成为人类忠诚的朋友,它们会被人类同化,有了自己的小脾气,比如要程序员说“谢谢”才肯开工的机器人,要不就会觉得人类不尊重自己……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不仅震撼了科幻迷,就是在专业科学家中间也产生了极大反响。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明斯基曾经邀请阿西莫夫前去参观他的研究,但被阿西莫夫拒绝,理由是担心自己的想象力“会被这些令人讨厌的现实所压抑”。

《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谈到“三定律”时说,“首先对于科幻文学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创意,它影响了大量的机器人小说的创作”,但他也说到因此产生的悖论,“阿西莫夫本人的很多短篇小说都是以这种悖论为矛盾的基础来展开的。比如说我们人类这种生物,很难用简单的三条原则来支配、统领人类的行为,因为人是很复杂的。那么如果我们认为机器人是一种人,很显然这里就出现矛盾了,我们无法用三条定律来约束一个人”。

也许是意识到“机器人三定律”的局限,比如要执行死刑的时候,机器人应不应该阻止呢?在后期阿西莫夫又提出了“第零定律”。

它的重要性在于地位凌驾其它三大定律:如若有个机器人为保护人类整体,必须杀害一个人或一群人,机器人的正子程式为了人类整体着想就会同意谋杀罪行。

让机器人变成人?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推行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机器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广泛宣传使用机器人的重要性、在财政上给购买机器人企业以补贴、积极促进机器人研究单位与企业联合等。人类对于机器人不再是纸上谈兵,它们以更加合作的姿态进入人类的生活。

这股真实的“机器人”热潮也刮到科幻界,阿西莫夫在创作时依然遵守着“机器人三定律”,但在1976年的《两百岁的人》这部作品中,阿西莫夫却透露出一丝别样的信息:机器人三定律或许终有一天将退出历史舞台,人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将进入一种全新的状态。

《两百岁的人》讲述了机器人安德鲁充满传奇的一生。安德鲁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断地理解着人类,并自学成才成了一位机器人历史学家和机器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安德鲁的一生中都在以机器人的身份做斗争。在做出巨大牺牲之后,安德鲁彻底摆脱了奴隶的身份,获得了与人一样的社会地位:被承认为真正的人。

现在各国都在让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化,日本电影《我的机器人女朋友》更是让它与人类谈情说爱。但是用姚海军的话说,机器人只能放弃它的根本才能换来人的境遇,“在《两百岁的人》里面,机器人就有很温馨的一个结局,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去思考他背后的代价。这个机器人最后得到了真爱,也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但是他放弃了作为机器人的永生,像人类一样自然生存死亡,然后他才得到了这一些(价值和尊严)。如果他不放弃机器人的长生不老,他也就得不到这些”。

如果说阿西莫夫是提问却不给回答式的模糊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摆在任何人的面前。2007年1期的《科学美国人》杂志刊载了比尔・盖茨的一篇关于家庭机器人的文章,这是机器人革命的一声春雷,它宣告,机器人已经从科幻小说里走出来,即将走进我们的家庭。

在姚海军看来,人与机器人的矛盾的根源还是在人类自身:“机器人想象也是人类孤独感的一种表现。但是最根本上,人类需要一种听话的、有安全感的工具,早期科幻小说中机器人大多是作为工具出现的。这是一种很强势的、难以改变的一种观念。而这些作家也是人类的一分子,他们也希望这种机器能够更高级。现代科技发展,对于人脑的研究,人工智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理论上讲,也有机器的智能会超越人类的这种可能。这也就导致了人类对机器人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们希望它永远地听话、不要有自作主张和独立的意志。而我们又把他们称作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有独立的意志”。

有关机器人的讨论,肯定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永不停歇。值得高兴的是,在一次有关未来的论坛中,主持人问在场的女性“愿不愿意选择一位机器人老公”的时候,超过半数的女人举起了手。

机器人伦理与科技困境

1818年,“人造人”

《弗兰肯斯坦》

西方科幻界公认的第一部近代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出自玛丽・雪莱之手,作者是英国诗人雪莱之妻。虽然这本书的主人公不是钢铁机器人,而是一个由死人器官拼凑起来的科学怪人,但玛丽・雪莱第一次提出了“人造人”的概念。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哥特式的感伤主义作品,它第一次将科学视为作家与文学关注的主题。

1920年,robot诞生

《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公司》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首先提出了“robot”一词,该词在捷克文中的原意为“工人、苦役”(robota),后在科幻小说中被广泛使用,并正式进入英语,作为“机器人”的专用词汇。

1950年,机器人三定律

《我,机器人》

这本书不光在开篇处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而且读起来非常轻松,里面的内容不再是血肉横飞的机器人斗争,而是温馨的日常生活。其中《理性》这个故事,机器人小可爱经常把人气个半死,但他的生存宗旨就是“人类始终是主宰淘汰的上帝”。从这本书之后,不管是延续定律还是反叛定律,总归是有个方向了。

1976年,“三定律”或许终结

《两百岁的人》

这部作品在国内出版时,被收录在《机器人短篇全集》中。从这部开始,人类开始正视与机器人做朋友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更为大胆的想象

《美国制造》

J.T.麦克因托克在其《美国制造》中讲述了一个生物机器人的故事,这个女机器人通过法庭陈述来争取机器人应有的权利。

1990年,“三定律”被修改

《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是杰克・威廉森最著名的一部科幻小说,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在可怕的核战争之后,为保证人类不受技术的伤害,科学家发明了智能机器人,接管了人类的所有事务,问题是它们固有的仁慈行为极端化以后,不给人类一点行动的自由,将世界变成了一座豪华奢侈而又令人郁郁寡欢、梦魇般的监狱。在这里,机器人是善意的,但这种善意却阻碍了人类的发展。杰克・威廉森探讨了技术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上一篇:新型惠普喷墨轮转印刷机助力虎彩实现全新出版... 下一篇:两次对伊战争的地缘政治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