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时间:2022-09-17 06:53:15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开展自主探究,引导学习兴趣;依靠成功体验,强化学习兴趣;变换习题形式,增添学习兴趣;结合课外实践,发展学习兴趣等几方面,提出了不断激发、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乐学、会学的方法。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成功体验 课外实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国,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很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之后,历代许多学者都很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如宋代张载认为:“学者不论天资恶善,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此始学之良术也。”杨振宁博士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各种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培养学生产撑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乃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从叙述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以有趣的故事,将数学问题置于情景和事实中,使数学以亲切有趣味的微笑的面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他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放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当学生发现它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数字时,他们感到非常惊讶和好奇,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有理数乘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

(2)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知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实践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并且为中学生所熟悉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倍加高涨。

比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让学生欣赏大自然日出的美景,然后顺势抛出问题:如果我们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那你能根据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想象一下,圆与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学生真切强烈地感受到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认识到数学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来自我们身边,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对它进一步的探究也就是兴趣大增。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很想学”,并把这种好的精神状态转化为探究发现的原动力,诱发进一步探究的动机。

二、开展自主探究,引导学习兴趣

相对于小学生,中学生虽然在心理发展上经历了明显的飞跃,但他们求新、好奇的特点仍很突出。我们必须把他们对新奇、生动、活泼的事物的低层次兴趣引导到主动自觉地认识、评析、反映这些事物的高层次兴趣上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兴趣总是在探究的欲望得到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这种不断探索的思维活动带来的精神享受。

如学习“互余的两个锐角的正、余弦的关系”,如果先让学生计算sin30°、cos30°、sin45°、cos45°、sin60°、cos60°,再引导学生由sin30°=cos60°、cos30°=sin60°等式中推测一般结论,这样做势必指向性过强,具有明显的暗示,使“发现”变得轻而易举,学生的态度也显得冷淡。不妨设计如下系列问题,让学生探究:

(1)比较sin30°、cos30°、sin45°、cos45°、sin60°、cos60°之间的大小;

(2)结合直角三角形图形比较sin15°、cos15°、sin75°、cos75°之间的大小;

(3)通过以上特殊角度的正弦值、余弦值大小的比较,你能猜想出互余的两个锐角的正、余弦的关系吗?

(4)试证明你的猜想。

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的“胃口”被吊起,纷纷融入积极的探究之中。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与事实一致时,定会感到无比兴奋,这种兴奋还会推动他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这才是真正领略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依靠成功体验,强化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成功的机会越多,兴趣越浓,动力就越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桃子”,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教师在习题选编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一份材料考察一个知识点到考察多个知识点,问题的设置可以层层深入,也可以同一份案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原理分析。整个解题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帮助、引导学生,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变成获得更多成功的内驱力。

四、变换习题形式,增添学习兴趣

数学课离不开例题和习题,如何使学生见题不怕,乐思善解,一直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妨充分挖掘例题、习题的趣味因素,选择一个有趣的载体来表达一个平淡枯燥的数学内容。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教材上的“想一想”、“做一做”、“章节导图”、“章前引例”等无不是在趣味方面做文章,作为教者,除了引用课本上的趣题外,还应多动脑筋,自编趣题。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国外的“猴子分桃”、“伽利略问题”、“牛顿的九树阵”、“农夫与鸡蛋”,等等,都是很好的材料。

五、结合课外实践,发展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应用。”数学教学应该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实行开放式学习。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数学教学和数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保持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但是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数学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以下问题可做为实践活动的素材:

(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通过调查银行利率、利息税及房价,决定哪种方式购房合算)。

(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

(3)商品营销策略问题:调查某种商品的销量与它的利润的关系,并决策如何可使其获利最大?对报刊亭售报情况调查(进价、售价,及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问怎样决策收益最大?

因为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用然后而知不足”,常常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了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加深了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

新的数学课程有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中学数学教学开辟了新的探究道路,要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现,一方面需要教师借助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手段和方法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乐学,会学。

上一篇:如何做好数学课堂教学后的反思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