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将至》的精神生态解读

时间:2022-09-17 06:08:07

《血色将至》的精神生态解读

[摘 要] 从精神生态的视角出发,解读作品《血色将至》中的主要人物丹尼尔和伊莱的精神状况,具体分析其精神异化现象,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生态文化价值和生态人文主义精神,以此展现出一个冷漠麻木、残忍暴力、人性溃败和信仰真空的精神生态失衡的美国社会。它激发了人们对走出精神生态困境的探索,唤醒人们重塑精神生态平衡,树立和谐共生的生态精神,重建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拯救地球生态系统。

[关键词] 《血色将至》;精神生态危机;失衡;异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跨文化视角下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涵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J12WE61);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中外影视中的生态文化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2322)。

由丹尼尔·戴·刘易斯主演的《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夺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影片取材于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石油!》,以美国南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石油大潮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丹尼尔·普莱文(Daniel Plainview)在利益驱使下不择手段地获取石油和财富的过程中逐步丧失自己灵魂的资本家创业史,同时采取了平行对照的叙事手法描绘了年轻传教士伊莱·桑迪(Eli Sunday)借着宗教扩张不断膨胀自身欲望、最终身心崩溃的人生历程。该作品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表面繁华下的血腥与邪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资本家疯狂地攫取石油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精神生态在石油勘探中也受到严重污染,人的精神被工业文明异化,而精神异化又导致自然生态进一步恶化,这可以毁灭人类自身。可见,人在剥夺自然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日益贫瘠且出现危机,这是现代人面临的最大危机。本文从精神生态的视角来分析该片,挖掘作品中蕴涵的生态文化价值和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探索生态和谐观,培养良好的生态责任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地球自然生态与人类精神生态的良性互动。

一、精神生态危机

著名学者鲁枢元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分别对应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他指出:“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1]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疏离只是生态危机的表层显现,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反映的是隐藏其后的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精神生态危机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精神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人的内在情感与精神生活,它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正遭受着与自然生态相似的危机。[2]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原本就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现代社会,自然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与此相伴的则是灵肉分离、信仰缺失、道德沦丧、欲望泛滥、自我孤立、情感空白、人际关系疏离等人类精神方面的危机。在此,对影片《血色将至》中的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危机进行探究,具体分析精神异化现象,尝试在精神生态领域寻找作品中所蕴涵的生态文化和生态价值,发掘作品给人们带来的诸多关于构建和谐生态的警示和启发。

二、石油大亨:丹尼尔·普莱文

电影的开场独具一格,有15分钟近乎默片,浑身泥土的丹尼尔孤零一人在德州荒漠的黑暗阴冷的井下勘探。荒凉和黑色连成一线,没有配乐与言语,只有那寂寞的镜头,空洞的声音让气氛显得残酷而凝固。枯燥的日子与人生,漫无天日的挖掘,偶尔间抬头看看,连眼睛都变得与油井一样黑。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丹尼尔的野心和西部荒野的苍凉与广袤以及挖矿工人的艰辛与危险,它给人一种难以忍受的压抑和烦躁。丹尼尔由于踩空梯子摔断了腿,一个人在荒野中爬行,巨大的贪欲让他承受了非人的痛苦和孤独,让人感受到他坚韧的性格和对金钱疯狂的渴求。

丹尼尔是个冷酷无情、贪婪残忍且充满野心的油矿主,他从保罗口中得到了一个富矿信息:位于美国西部的小波士顿镇,石油不断地从地下渗出来。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带着儿子H.W.前往这个几乎被灰尘与黄土覆盖的小城镇,到处呈现出一种具有原始气息的混沌和荒蛮。他低价买下了当地所有的土地,他的财富迅速积累,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但在开采石油和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造成了周围环境污染、天空黑沉、资源匮乏、地表下沉等自然生态危机,人与自然陷入一种对立、疏远的状态,在自然危机背后看到的是人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种种污染和破坏。丹尼尔的人性被资本异化,灵魂不断被侵蚀,欲望无限制地膨胀,行为变得充满兽性等,可见他在肉体上是一个健康的人,精神上却是一具冰冷的死尸,灵与肉严重分离。他肆无忌惮地剥削工人,无视工人的死活。而工人处在社会底层,为生存被工业文明异化成了机器的奴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或是变成了魔鬼或是变成了奴隶,人类原有的美好本性逐渐泯灭,最终导致了和谐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丧失。

从精神层面来说,人们也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而敌对,直至最后决裂。丹尼尔把生命中关系最近的人依次从生活中除掉,再无任何情感牵绊。起先他与儿子的关系还算融洽,他带着儿子四处买地,彰显他的家庭观和人情味,以此来打动各地居民;儿子也会穿戴整齐,安静又忠诚地站在丹尼尔的身边。然而工业文明摧残了人性,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在一次井喷事故中,他先是奋勇救下儿子,但见到油井起火,他毫不犹豫地撇下受伤的儿子,奔向油井,两眼发光地盯着,“黑金”点燃了他心中贪欲之火。他对助手迈克尔说:“干嘛那样愁眉不展?我们脚下是油的海洋,它们只属于我,没有第二个主人。”此时的他完全忘记儿子的存在,内心已经被石油占据,沉浸于自己的欲望。石油吞没了亲情,情感在利益的诱惑下脆弱得不堪一击。儿子由于气浪冲击不幸失聪,每个人都有维护自我生命的本能,他纵火表达对父亲行为的不满,丹尼尔则无情地把儿子遗弃在火车上,这是他丧失人性的根本转折点。虽然丹尼尔后来又将其接回,但这已经在儿子心中留下了阴影,父子关系开始疏远,这是因为人际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准则就是尊重他人的内在生命价值和独立的生存发展权利。儿子成年后,决定和妻子去墨西哥开创事业,丹尼尔认为他们会变成竞争对手,残忍地对儿子怒吼:“你不是我的儿子……你是一个孤儿……是我从沙漠中捡来的,收养你只为买地时,身边有张可爱的面孔……你是篮子里的烂货。”H.W.表情平静地说:“感谢主,我体内没有你的血。”父子关系彻底决裂,他亲手割断了这惟一的亲情,至此丹尼尔的情感世界完全空白。

儿子意外受伤后,从未谋面的弟弟亨利前来投奔他,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丹尼尔家庭观中的空缺,一度让他重拾人性中的善良,他带着亨利视察油田,开拓新的输油管道,他也向亨利吐露很多心声。但冒牌弟弟的身份被揭穿后,丹尼尔残忍地杀害了他,他完全丧失了人性,彻底成了一台冷漠的钻油机,一位精神异化毫无人性的资本家。

影片通过丹尼尔与伊莱的冲突直接切入了他的精神世界,为了顺利铺设石油管道丹尼尔被迫来到伊莱领导的“第三启示教”(The Third Revelation)接受洗礼,声嘶力竭地喊道:“我是一个罪人。主啊,我错了,我舍弃了自己的孩子……”伊莱报复性地在神台上扇了丹尼尔一个又一个响亮的耳光,使他完全放弃了通过宗教来获得精神救赎的希望,他彻底迷失在一个时代对于财富追求的简单信念中,找不到真正的精神寄托。片尾丹尼尔成为一位石油大亨,独自住在豪宅里,惟一可做的就是昏睡酗酒,物质生活的富足对应着精神世界的空虚。他让此时上门前来索取金钱的牧师伊莱原形毕露,用布道的口吻亲口喊出了“我是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表达出丹尼尔对上帝信仰的决绝态度,这也是他向人类精神世界发出的绝望吼叫。最后他用保龄球砸死了伊莱,血流满地,他坐在尸体旁,说:“Im finished!”这意味着代表伪善精神的伊莱的肉体毁灭了,而代表奢靡物质的丹尼尔的精神也彻底崩溃了;这也照应了片名There Will Be Blood,为得到财富人们总要付出精神与肉体代价。

三、传教士:伊莱·桑迪

伊莱是位贪婪、奸诈、伪善的传教士,他披着宗教的虚伪外衣,利用卖地获得的钱扩建第三启示教会,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不断表演驱逐恶魔的狂热宗教仪式,以向教徒证明上帝有无限的神力。他通过控制镇上教徒的灵魂,来最大限度地得到他们的资助,扩大自身影响力。他让丹尼尔在油井开工仪式前在众人面前介绍自己,为油井祈福,但丹尼尔却选择了伊莱的妹妹玛丽。伊莱与丹尼尔一样充满野心,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地位。他们二人相互争斗、相互利用又彼此仇恨。井喷时火花照在伊莱的脸上,忽明忽暗,他的内心也一样深不可测,盘算着如何能够从丹尼尔处索取钱财。不久,伊莱打着兴建当地教堂的神圣名义,找丹尼尔索要当初承诺捐给教堂的5 000美元,却被暴打一顿。当晚伊莱因不能拿到钱回家狠毒地咒骂且殴打父亲,他为了金钱完全置亲情于不顾,彻底丧失伦理道德和人性,但家人不敢反抗。在伊莱家里,男性占统治地位,女人处于从属地位,谈事情时,女人要离开。女人无法维持自己的独立存在,更无法看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性别歧视进一步加剧了精神生态危机。实际上,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男女双方都是生命体中有着平等存在价值的成员,处于和谐共处的状态,但伊莱家中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严重失衡,这也是精神生态危机的表征。

宗教本是人类对自己心中家园的向往与精神归依所在,它的存在让人们有了精神的寄托。但伊莱创建的伪宗教是以上帝的名义大肆敛财,最终被经济危机席卷一空,他准备用教徒小班迪的土地向丹尼尔索要巨款,为此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欲望与死亡是其精神生态失衡的主要症状。伊莱最终也没有得到上帝的救赎,正如他所说,“要是我能抓到主的手乞求帮助,我早就去了。但是他总是不说话,故作神秘,让我们干等着……”可见传教士本人也质疑上帝的存在,他在遭受危机时上帝并没有庇佑他。这是一个失去了信仰的世界,人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精神的荒原,空虚而迷惘,人们的精神生态走向了绝地和边缘。

从精神生态视角来看,影片具有深刻的生态人文价值,反思了人类所面临的道德、信仰、欲望与人性等精神生态危机,整部影片浸满石油般的黑色,象征社会的黑暗,展示出当时美国社会冷漠麻木、残忍暴力和人性溃败的精神生态危机画卷。影片揭露了工业文明对人们的精神生态所造成的破坏,唤醒人们拯救地球生态系统的意识,拯救的道路也只有一条——重建家园,重建我们作为一个自然物种而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重建我们作为一种有灵性的生命的精神家园。[3]家园的价值根基在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身与心的和谐,使和谐共生的生态精神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精神生态的平衡和健康是解决地球生态危机的关键,为此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调整价值尺度,尊重人与自然,人的精神应朝着绿色生态化方向发展,这样地球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拯救。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7.

[2] 张丽丽.《》的精神生态视角解读[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02).

[3] 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79.

[作者简介] 卢春艳(1971— ),女,江苏赣榆人,硕士,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澳洲乱世情》的文化定型解析 下一篇:对电视剧《绝地逢生》创作主题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