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指导下的中餐菜单翻译

时间:2022-09-17 05:57:59

模因论指导下的中餐菜单翻译

摘 要: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试图揭示人类文化演变、传承规律的一种新理论。中餐菜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载体,中餐菜单的准确译名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进行分析,在模因论的指导下,以弘扬民族文化,满足外国食客点餐宗旨为己任,从一个较新的角度对菜单英译进行探究。

关键词:模因论 中餐菜单 命名特点 强势模因

一、引言

中华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菜单作为餐饮行业展示对外形象和中华饮食文化的窗口,是服务人员与顾客交流沟通的桥梁,因此规范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多数菜单的英译可谓良莠不齐,很多菜单翻译令人瞠目结舌。例如:“麻婆豆腐”被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被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还没有性生活的鸡)”。诸如此类的翻译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改善和提高中餐菜名的翻译质量刻不容缓。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框架,讨论在模因论指导下中文菜单的翻译。

二、中餐菜名的特点

(一)使用修辞手法

中国菜向来追求“色、香、味、形”俱全。为了使菜名生动充分地表达菜色的魅力,修辞手段在菜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用典、拟人等。比如“凤凰趴窝”系借喻,是一道鸡和鹌鹑蛋置于盘正中,四周摆放蔬菜的菜肴。将鸡比作凤凰,将鹌鹑蛋比作凤凰蛋,四周摆设的各式蔬菜则看作凤凰的巢。“用典”在菜单中也极为常见。比如“四喜丸子”,据传“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张九龄科举考试中得头榜,皇帝招他为驸马。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因水灾失散不知去向的父母的下落。喜上加喜,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厨师介绍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连连称赞,说:“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从那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

(二)使用省略语

用一个简短的名字来代替所有原料或香料。由于菜单的特殊性,菜单往往要求用字凝练。用最少的字表达最美的菜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记忆。比如,“梅干菜扣肉”,梅干“菜”和“肉”便表明了这道菜的配料与主料。

(三)以人名、地名命名

人名和地名的使用便于人们记住此菜肴的最初创始人和出处。比如“宋嫂鱼羹”中的“宋嫂”,“东坡肉”中的“东坡”皆为人名。再如“东江酿豆腐”“南京盐水鸭”中的“东江”“南京”为地名。

(四)以表达美好祝愿或象征吉兆的词语命名

表达美好祝愿和祝福是人们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又领略菜肴美好的祝福更是双重的享受。类似的命名有“游龙戏风、花好月圆、全家福、年年有余”等。有的借助意象,有的则借助谐音。

三、模因论——中餐菜单翻译的理论导向

(一)模因论与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而模因概念的核心则是模仿。根据Dawkins和Blackmore的观点,我们通过模仿获得并加以传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算作是模因。模仿是模因得以复制、传播的方式。模因不是无意识地模仿,而是有选择、有意识地指导思维活动,有其客观的复制程序与传播途径。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并作为模因载体(meme vehicle)进行传播。在翻译界,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是Chesterman。他认为模因在同一文化中传播总是通过模仿,以语言为主要载体进行传播,但如果模因要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那就需要翻译了,翻译是模因的生存机器。Chesterman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并详细讨论了翻译库中五种超级模因(supermemes)——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翻译模因)。模因论下理想的翻译就是:模因的新载体能使新的宿主通过转换过的语言,成功解码这些模因,使源语模因由此得到传播并产生等效的语用功能。

(二)强势模因

作为一种复制因子,模因也遵循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模因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竞争。Blackmore(1998)认为模因论出发点的机制就是模因之间相互竞争,以占有人们的头脑并由此传播开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模因,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因,即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模因。”这些成功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Heylighen(1998)提出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同化阶段、保持阶段、表达阶段和传播阶段。同化阶段就是模因寻找“新宿主”的过程,成功感染“新宿主”。保持阶段是指模因在宿主大脑里停留的时间。停留时间越长,宿主就越有可能从记忆模式里把模因表达出来,达到传播的目的,这就是表达阶段和传播阶段了。经过这四个阶段考验存活下来的模因就是成功模因。

四、模因论视角下的中文菜单翻译

菜单里的菜名就是一个个的模因,翻译者应把它译成具有强势模因的特点,经过四个阶段成为成功模因,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担起一份责任。翻译中餐菜单时,应首先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力求清晰、准确地反映菜肴的主要风格。这样,菜单模因才会成为成功模因。下面结合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并根据强势模因的特征具体谈谈中餐菜单翻译的方法。我们认为菜单翻译有以下几种可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一)直译

中餐菜名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很大一部分以菜肴的原料或附带加工形状命名,或者以烹饪手段而命名。由于汉英语言中关于描写原料、刀工和烹饪手段的词基本存在对等语,所以译者可采用直译方法,使译文达到充分传递信息的功能。

1.以主料开头

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如: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2.以烹制方法开头

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如:火爆腰花“Sauteed Pig’s Kidney”。

3.以形状或口感开头

形状/口感+主料。如:脆皮鸡“Crispy Chicken”。做法(动词过去式)+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4.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

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5.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接译出原料。如:

八珍火锅“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二)意译

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这类名称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等特点,赋予菜肴美丽动听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在此情况下,译者需要考虑采用意译法,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对于意译,早在20世纪初,胡以鲁先生便论述了“决以意译为原则”(陈福康,1996:193)的道理。要舍去中文菜名中的“行话隐语”和典故。这时,只需将其中的主要原料介绍给客人即可。如:蝴蝶骨“Braised Spare Ribs”,清蒸童子鸡“Steamed Spring Chicken”。

(三)音译

具有中国特色且亦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英文翻译应保留“中国味”。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原则,可以使用汉语拼音。饮食的发展也趋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饮食文化接触变得越来越深入频繁。既然“肯德基”(Kentucky)和“三明治”(sandwich)等西方词汇能被中国人所认同,中国的Youtiao(油条),tofu(豆腐)也同样会被英美人所接受。

(四)借用法

和音译法“输出”相反,借用法是“输入”,借用西方人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来译中国菜名。译者可结合英语的语境和特殊语意,用西方人熟悉了解的欧洲菜名来译中餐菜名,译文地道易懂,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鸡肉串”(teriyaki chicken stick)、“盖浇面”(Chinese-style ravioli)。“Teriyaki”一词是从日语来的借用词即“烤”的意思,该字在美国的中餐馆十分流行。还有“香酥韭菜盒” (Crispy Dumplings with Chinese Chives and Eggs)、“窝头”(Steamed Corn Bun)、“蜜汁叉烧”(Honey-Stewed BBQ Pork)等。这种译文既地道又通俗易懂,最易为外国朋友所接受。

五、结语

中华餐饮文化自古博大精深,底蕴厚重。中餐菜名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一份翻译得当的中餐菜单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要实现这种沟通和文化的传播,将中餐菜名这个模因综合体进行复制(即翻译)并传播到英语文化中去,更应明确菜单翻译特点与翻译准则,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Chesterman,Andrew. Men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Benjamins,1997.

[3]Heylighen,F.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OL],1998.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5]海娜,张锦帆.菜单汉英翻译的顺应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8,(29):80.

(郑金萍 牛新生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上一篇:严复币制改革思想探析与启示 下一篇:我国回流农民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