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陕南青铜生活用具鉴赏

时间:2022-09-17 05:41:08

秦汉陕南青铜生活用具鉴赏

战国末年至秦汉时期,中国青铜器发展到了尾声。这一时期是兼并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阶段,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奴隶社会瓦解了,商周的礼仪制度也随之“礼崩乐坏”。因此,青铜文化的转变是自然的。考古发现,这时传统的礼仪制度仅仅保留在丧葬习俗上,有些墓葬中还可发现列鼎、列钫、列壶等,但大多数墓中随葬品却是金银器、漆器等贵重物品。秦汉时期青铜器一般较简单、粗糙,大多是素面,顶多饰以弦纹,铭文也极少。这时的青铜器在功用上摆脱礼器的束缚,更适用于现实日常生活,如鍪、釜、镬、蒜头壶、半斗鼎、盒、铜币、铜镜、带钩、盘、灯、熏炉等等。

我收藏了几件青铜生活用具,现予以刊发与藏友共赏。

图1.青铜盒通高12.5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12厘米。隆盖,平顶,另设四兽首形钮,盖可倒置为盘。平底,矮圈足,腹两侧置兽首衔环耳,兽首为^形,两只大大的眼睛,十分威猛。器身素面,有典型的楚文化风格,此器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因为陕西南部在春秋战国时代正处于“秦头楚尾”,这件青铜盒有楚文化的神韵是自然的,给它断代应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

图2.青铜镬高15.5厘米,口径27.2厘米,敞口,颈微敛,口沿外折,腹微鼓,圜底又略平,腹部饰凸弦纹一周,两侧腰中部对称有衔环蟾蜍形铺首一对。蟾蜍两只大眼睛正视,满身凸点纹,欲腾空状。《后汉书注》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此铺首寓意长寿。

古代称无足的鼎为镬,煮食物用,《周礼》有“亨人掌共鼎镬”。也有的专家将镬归为量器。此器为西汉中期器。

图3.秦汉青铜鍪高13厘米,口径12.5厘米,鼓腹径17厘米。绳纹两耳一大一小,大耳直径4.8厘米,小耳直径2.4厘米。素面,是煮食、烧水的生活用具。

图4.青铜鸟柄灯盘高13厘米,盘径20.2厘米,圈足径15厘米,鸟尾上翘,尾离地高18.4厘米。上部为圆形灯盘,中央有一锥形烛插,中部粗把呈倒葫芦形凸起,下部是喇叭形圈足。

灯是照明用具。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灯是战国中期的。秦汉时期青铜灯广为流行。这盏鸟柄灯,是一种有座灯,上有浅盘,用以插烛或盛油,放上灯芯即成油灯,是两用灯;中间有柱,以便执掌;下边是灯座,以便放稳;侧边有一小鸟口衔盘沿,成为柄,造型十分别致美观,而又有动感。此灯为汉代早期器。

图5.秦双弦纹铜镜直径10厘米,边缘厚0.6厘米,圆形小弦钮,素卷缘,镜体较薄。镜面微凸成弧形,有锈斑块,仍有大片银白面可反光。背面有两道双凸弦纹,素地,绿锈、黑锈、土锈洗不掉。藏友们都认为是秦镜。

据陕南安康地区的历史文献记载,在青铜鼎盛的西周时期,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就传到秦岭巴山之间的安康地区。安康市的牛山就有铜矿,1954年原苏联地质专家小组经钻探证实,安康市牛山张家口辉铜矿床已被大规模开采而贫化。这证明安康不断出土的青铜器,绝大多数是“自产自销”的。由于新石器时代以来安康地区的制陶技术已较精湛,为青铜器制作所借鉴。铸铜所用“陶范”有一铸即废的,有可重复多次使用的,后来发展到分铸法,可铸较复杂的器物。安康地区出土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物较多,说明那时安康地区经济文化并不落后,只是交通不便限制了发展。

(责编:石晓)

上一篇:一枚珍贵的“泰和重宝”篆书折十合背钱 下一篇:香港的古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