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功效与问题的设置

时间:2022-09-17 04:36:03

课堂提问的功效与问题的设置

课堂提问,从课堂教学伊始便已出现,并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而不断变化着。课堂提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提问,既是古老的话题,也是新课改时期的谈论,更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怎样设置所提内容,是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应该明了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功效

知识越辨越明,能力越激越活。课堂提问应在互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所需掌握的内容,去大声说,激烈辨,以提高动脑、动口、动手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通过提问明晰概念

高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既是高考中的重点,也是学习中的难点。以人教版新课程《化学》必修1为例,学生刚跨入高中,便遇到较难的概念——“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面对众多的新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此时可依据学生知识储备,通过恰当的提问,让学生采用联想迁移来明辨概念。如给出“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量用于表示一定数目个体的集合体”的问题,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七天为一周,30或31天为一月,365天为一年,20支香烟为一盒等等。那么一定数目的粒子集合体又用何单位表示?粒子的集合体又有多大呢?以此引入摩尔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2.通过提问深化知识

课堂上的提问,不仅用于巩固知识,更可用于深化知识。对课堂知识的深化,不应过多地依靠教师的传授,而应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通过提问对表观知识进行挖掘,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Al(OH)3的制取,教材中的实验为:“在试管里加入10mL0.5mol/L的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生成白色胶状物质;继续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在实验和获得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后,可提问:能否采用滴加NaOH溶液的方法制取Al(OH)3,请说出你的理由。此时,可引导学生认识Al(OH)3的两性及在含Al3+的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时的沉淀与溶解图像。

3.通过提问彰显能力

能力是靠长时间的培养,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科学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思维(包括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八个方面,这些能力大部分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而得到彰显。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后,提问:根据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将氢元素放在第ⅠA族,如果根据氢原子的其他性质,还可以将氢元素放在周期表中的哪些位置?以此引导学生分析氢元素放在第ⅣA族、ⅦA族的道理。再如对某一新的有机物结构,可通过提问:“对照有机物的结构,请预测可能具有哪些性质,能通过哪些方法合成该物质?”以此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根据官能团的种类确定其性质,并尽可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二、课堂问题的设置

“问与答”是问题呈现与解决的一个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教师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思”,结果造成课堂问题满天飞,而学生却收获甚微。课堂问题既要保证一定的思维度,又要达到“跳一跳能摘得到”,更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想答、愿答、充满信心地回答。

1.以想什么设置问题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授课内容应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传”学生所想知道的知识,“授”学生是非模糊的内容。在课堂上以想什么设置问题,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反映,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如在选修三:“晶体的常识”一节课,在分析完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和常见的晶体、非晶体后,笔者提出: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对照所学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迅速发散开来,有的说想知道晶体与非晶体性质上有何不同,有的说想知道晶体怎样获得,有的说想知道晶体与非晶体怎样区别等等。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后,对他们来说课堂不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当然,学生所提出来的想知道的问题不一定是教师预设的课堂内容,此时可向学生说明,相关知识在以后什么时候进一步学习或自己怎样去获得。

2.以是什么设置问题

化学反应一定涉及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中生成何种物质?根据什么现象进行确认?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如能通过“生成物是什么,你是怎样进行确认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设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3.以怎么做设置问题

动手与不动手不一样,但怎么动手、怎么做?是动手前的必经之路。不少教师常常以预设的过程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求学的积极性,更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从近几年高考中学生实验部分的失分情况也可以看出,由于教师未能以怎么做对实验进行问题设置,使学生难以对实验进行正确设计。笔者曾问及酯化反应中三种试剂的加放顺序,结果很少学生能正确答出“乙醇浓硫酸乙酸”,其原因乃是未能在实验前对怎么做进行思考之故。“怎样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是一个常考的问题,部分学生由于未能理解酸性KMnO4溶液将乙烯氧化时有CO2气体产生,而错选酸性KMnO4溶液。如能在实验时多问几个怎么做,学生此类错误将不再会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上一篇: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新课程下如何提高物理作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