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艺术中蛇王那伽的文化特征初探

时间:2022-09-17 03:57:25

吴哥艺术中蛇王那伽的文化特征初探

摘要:吴哥艺术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其普遍存在的民间宗教形象――蛇王那伽雕像,是柬埔寨甚至是东南亚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柬埔寨先民吸收了来自印度蛇王那伽的故事传说、艺术形象,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那伽信仰,赋予了蛇王那伽神奇的生命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象,使其成为东南亚重要而鲜明的文化符号。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蛇王那伽的形象意义。

关键词:蛇王那伽;水神;女始祖

一、前言

1860年10月,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Henry•Mouhot)到柬埔寨西北部考察,发现了被埋没在原始丛林中的吴哥窟(Angkor Wat),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轰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个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的吴哥窟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吴哥艺术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遗址别引人注意的是数量众多的蛇王雕像,在吴哥窟的西面入口就是“那伽蛇王”的石像,沿着堤道筑成的护栏上,铺满了蛇的石雕,在每个庙宇宫殿的屋檐角落上也都用七头蛇作为装饰,可见蛇在古柬埔寨的文化信仰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

蛇王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被称为那伽(Nāga)(以下称为蛇王那伽)。东南亚那伽信仰主要见于泰、老、柬、缅四国,虽然这一信仰在东南亚国家文明发展中都不曾占据过最强势的地位,但却是他们民间宗教最重要的一种,也是在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的影响下反过来影响着它们,并在这种影响和交流中保留着自己的一种原始信仰。可以说,东南亚那伽信仰是印度与中南半岛两地蛇崇拜文化的交流的结果,东南亚各国根据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吸收、改造,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那伽信仰,赋予了蛇王那伽神奇的生命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象,使其成为东南亚重要而鲜明的文化符号。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蛇王那伽的形象意义。

二、文化起源:印度文明中的蛇王那伽经典

那伽是一个梵语和巴利语中的词汇,最初可能是形貌丑陋的山地部落的称呼(可能指是印度和缅甸一带的那伽族――笔者注),后来则被引申,泛指一种神秘生物1。这种生物通常具有长身、无足、有一个头或多个头(通常为奇数,三或五或七或九)、有头罩,如蛇状的特点,有时也呈现为半人半蛇形或人形。有学者指出,那伽的生物原形就是眼睛蛇。在汉文古籍中,蛇王naga有时音译为那伽,有时意译为龙。

蛇王那伽在古代印度文明中是一种经过了神化的蛇,其形象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

蛇王那伽的最早考古发现是印度河印章。大约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三枚关于蛇王那伽的印章,其中有一枚印章:中间是一个牛头主神,旁边跪着两个男性的神灵,这两个神灵的背后站着两只那伽。还有一枚印章是蛇站在牛的背后,第三枚印章是有一只蛇用头罩着一颗树。在印度早期文明中,那伽是印度人崇拜的神灵之一。蛇王那伽被视为有灵性的生物,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护神。它们能带来丰收,但是也会带来洪水和干旱等灾害,代表性的故事有巨蛇弗栗多堵水的传说。

而有文本记载的蛇王那伽最早可追溯到吠陀神话《《梨俱吠陀》(Rig Veda)。在《梨俱吠陀》中,蛇王那伽王弗栗多作恶多端,最终被因陀罗杀死。《百道梵书》2(SatapathaBrāhmana)里讲到,蛇王那伽一族是迦叶波(一个古老的神祗)和迦陀露(达刹之女)的后代。

有关蛇王那伽的神话中最经典的是搅乳海的故事。这个故事取材于印度教的经典《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据说,众天神(提婆族)和阿修罗为了得到不死甘露,联合起来奋力搅乳海,他们用曼陀罗山做搅棒,用那伽之王婆苏吉当绞绳,最后成功地获得了不死甘露。在吴哥窟第一回廊东壁上,就有《搅海图》这个经典故事的浮雕。这幅浮雕作品完成于12世纪初期,表现在大海上,毗湿奴骑着大海龟,左边有92个、右边有88个天神怀抱蛇王那伽正在进行拔河比赛,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甘露灵药。

三、吴哥文明中蛇王那伽的角色类型和文化特征

蛇的意象在许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原始时代图腾崇拜中一个被神化的形象。在洪荒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劣,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自然界起初被看作是一个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对立存在。生活于其中的人类既畏惧自然界的强大和凶险,又试图选择最可怕最强大者作为崇拜对象加以亲近。由此,逐渐形成了人类最初的精神信仰――图腾崇拜。

图腾信仰有其选择性。图腾信仰从对象的选择、确定到文化内涵的赋予,都与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程度、生产力水平紧密相联。蛇有致命的毒牙和悚人的形体, 是一种可怕危险的动物;它蜿蜒移动的躯体不仅能在陆地打洞穴居,在丛林中攀树腾飞,还能在川泽中涉水渡河,生存能力极强。这些特征使它成为印度先民们崇拜的对象,自然地把蛇的形象与水联系在一起,认为蛇能兴风降雨,又具有预示水患灾祸的先兆功能,正如古印度文明所传说的,蛇王那伽会给虔诚的崇拜者带来丰收,也会为受到的不恭敬待遇制造灾难。另外,蛇还因为它生存的顽强性和形状象男性生殖器而被作为一种创生意象加以崇拜,原始的图腾崇拜物大都是象征着生殖力量,如蛇蛙一体、龟蛇一体等,都代表着人类对于生殖力崇拜的观念。

东南亚那伽信仰源于印度文化的传播,对于东南亚古代民族来说,比自己民族有着更高发展水平的印度文明,其所带来的崇蛇习俗也是值得效法的,于是他们也对蛇王加以膜拜,希望得到它的保护,这样,古老的蛇崇拜发展为一种相对理性化的原始宗教崇拜,即那伽图腾信仰。但是,东南亚诸国对印度文化又不是完全的模仿,而是在印度与中南半岛两地蛇崇拜文化的交流中,根据本国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吸收、改造,赋予了蛇王那伽神奇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形象,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那伽信仰。这一点,通过吴哥窟蛇王那伽的形象特征便可窥见一斑。在长期的文明演进中,蛇王那伽大致扮演着这样的几种角色:

1.水神的象征

柬埔寨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靠天吃饭,因此,对雨水的要求十分强烈。柬埔寨濒临海洋,湄公河贯穿其地,水资源丰富。考古学家从19世纪后期起陆续对柬埔寨的三隆森、莫卢波雷、川龙河和洛安斯边等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骨器、贝器、石器、陶器、铜器、动物骸骨和人类烹煮食物的遗迹。出土的遗物和遗迹证明,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当地丰富的水资源是密切相关的。因而,与水有关的崇拜就有了前提条件。

乔治•塞岱司对史前时期的东南亚――当然包括柬埔寨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很好的概括。其中在宗教方面表现为:泛灵信仰;祖先崇拜与崇奉土地神;在高地建立祭坛;充满着对海、有翼动物对水生动物、山民与海岸人对立的宇宙二元论的神话;瓮葬和石冢葬。3其中,就有对海、水生动物等与水有关的崇拜。那伽居住在水底,掌管江河、井、泉、湖泊和海洋,能够造雨,影响庄稼的收成,是印度原始信仰中最重要的水神。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洞里萨湖底住著一尊七头蛇王那伽。有一天,蛇王的女儿要嫁给印度王子,于是他便把所有的湖水吸干。转眼间,变出了一大块肥沃的土地,成为女儿的嫁妆。至今这块嫁妆之地仍然生活着几千人,还在维持原状的河畔生活传统及天然的生态环境,几个世纪以来未曾改变。可见那伽的功能能满足柬埔寨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据吴哥碑铭记载,在9―13世纪,吴哥王朝修建了大量的公共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的灌溉面积约达500万公顷,建在位于吴哥的高棉都城周围和处于高棉统治下众多的地方。没有这样的水利系统,水的供应会不正常,这就会阻碍农业生产。另外,耶输跋摩一世(889~910年在位)于9世纪末在其新城耶输陀罗补罗(吴哥)东北面建造了一座人工湖(东巴莱)。从描述这一事件的碑铭看,国王希望“让其充盈的天福向冥界阐开”。这一冥界则被描述为是高棉君王们裁决亡灵的地方,是众那伽的住所,繁衍的源泉。4

这些传说和记载反映的是东南亚最原始的生存信仰。而在后来受到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后,那伽作为水神的形象意义都没有改变。在佛教的神话传说中,蛇王那伽的主要职能是司雨。求雨或乞雨的经典有《大方等大云经》《大云轮请雨经》《海龙王经》等。其中《大云轮请雨经》记载:“若天亢旱时。欲祈请雨者。于露地作坛。除去瓦砾及诸秽物。张设青幕。悬青幡。香泥涂拭作一方坛。于坛中画七宝水池。池中画海龙王宫。于龙宫中有释迦牟尼如来经说法相。佛右画观自在菩萨。佛左画金刚手菩萨等侍卫。于佛前右画三千大千世界主轮盖龙王。佛前左画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于坛四方。用瞿摩夷汁各画一龙王。于东方画一龙王。一身三头。量长三肘。并眷属围绕。又于南方画一龙王。一身五头。量长五肘。并诸眷属。又于西方画一龙王。一身七头。量长七肘。并眷属围绕。于北方又画一龙王。一身九头。量长九肘。并眷属围绕。皆在η嗪谠浦小0肷硪严氯缟咝巍N苍诔刂小0肷硪焉先缙腥形……祈雨之人若是出家刍。应具律仪。若俗士应受八戒。……昼夜虔诚。读此大云经。或二人三人乃至七人更替读诵。经声不应间断。亢旱之时。如是依法读此大云经。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定降注甘雨。若灾重不雨。更作必降甘雨”。求雨时的场面如此庄严隆重,说明人们对蛇王那伽的崇拜不亚于佛和菩萨。

2.女始祖的象征

柬埔寨人不但将蛇王那伽视为他们的保护神、水神和土地神,还认为是他们的女始祖,他们都是那伽的后人。虽然传说和历史记载都显示扶南(即今柬埔寨)和真腊的国王为男性,但在古代吉蔑人眼中,最高权力仍是女王――水神蛇精那伽的传人把持,女王被看成一国土地之主。

真腊是扶南(公元前1-公元7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以湄公河下游为中心的古国,本属扶南。扶南建国之前,由女王统治。在美荻出土了一块公元658年的石碑,碑上的铭文记述了扶南建国初期的历史。碑铭称:婆罗门混填得到阿斯瓦塔曼赐给他的一杆长矛,他用投掷长矛的办法来选择建都地点。之后,他与蛇王之女绍米结婚,当了国王,建立绍翁王朝。《晋书•扶南传》中也有类型记载:“其王本是女子,字叶柳(即柳叶――笔者注)。时有外国人混溃(即混填――笔者注)者,先事神,梦神赐之弓,又教载舶入海。混溃旦诣神祠,得弓,遂随贾忍泛海至扶南外邑。叶柳率众御之,混溃举弓,叶柳惧,遂降之。于是混溃纳以为妻,而据其国。”在汉籍中则是如此叙述扶南建国的故事:混填在梦中得到指引,开始寻找一个王国,他绑架并娶了扶南女王柳叶为妻,从而得到了那个王国。

后来这个故事转而以更符合印度传统的方式叙说。按照占婆媚山地方发现的古碑铭记载,婆罗门教徒x陈如从德罗纳的儿子阿湿婆茶摩那里得到一枝神枪,他将神枪投掷出去,神枪落地之处,就是他未来国都所在的地方。x陈如用这种方法来标定他将来都城的位置。后来,他娶了那伽王(蛇精)之女从而统治了扶南。扶南人从印度神话中衍生出了自己民族建立的传说,神话中的那伽也就变成他们王朝起源的神圣象征,九头那伽亦成为吉蔑神像崇拜的主题。

真腊国也采纳了扶南建国的传说作为他们的官方神话,于是那伽的主题便主宰了他们的装饰艺术。直到真腊的吴哥王朝时期,宫廷还保留有蛇精的影响及国王不可分割的关系5,至今在吴哥窟仍保存有遗迹――披梅那卡寺。此寺在皇城中王宫的西边,为国王在世时其神化之精灵所居,国王死后,则成为其祠堂。传说为国王和蛇王那伽所宿之所。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对此有所记载:“其内中金塔(即披梅那卡寺――笔者注),国主夜则卧其下,土人皆谓塔之中有九头蛇精,乃一国之土地主也。系女身,每夜则见,国王则先与之同寝交媾,虽其妻亦不敢入。二鼓乃出,方可与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见,则番王死期至矣。若番王一夜不往,则必或灾祸”。夏鼐先生认为:“……《真腊风土记》此处之蛇精。所谓‘精’者,谓国王乃其祖先那伽之化身,而不仅为其后裔而已……周达观并非出于臆造。三佛齐(即今苏门答腊岛一带――笔者注)国内俗传国王如谷食则岁旱,如以河水澡身则岁涝,此即由国王具有那伽(龙)之若干德性也。” 6

丰富的那伽始祖形象说明,在扶南、真腊时期,尽管印度婆罗门教的影响已经存在,但原始的以女性崇拜为底蕴的祖先崇拜还较大程度保留。

3.神灵的卫士或宗教的护法神

到了佛教影响东南亚诸国的时期,蛇王那伽的形象被加以改造。印度教中的毗湿奴和那伽(毗湿奴的坐骑)的故事被移植到佛教上,佛陀、菩萨代替了毗湿奴。龙(那伽)被奉为佛教天龙八部中的一支。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为己任。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时,龙部众生会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蛇王那伽想通过出家成为完人,但佛法不允许畜生出家,于是那伽变化成人形到庙中修行。一晚熟睡后显露原形,苦苦恳求仍不被接受,不过佛主被那伽的诚挚感动,最后同意那伽的一个请求――把“那伽”的名字留作出家受戒者的称呼。这则传说在众多大小不一的那伽护首佛像上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佛主坐在那伽盘起的蛇身上打禅,蛇头如伞状在佛主头上撑起。

在佛教中,著名的那伽是目支邻陀龙王(Mucalinda),佛祖的保护者。《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等处记载,佛从菩提树下起,往牟枝磷陀龙王池(Mucalinda Lake)边,坐一树下思惟,时七日洪雨不止,牟枝磷陀龙王乃出,以身绕佛七匝,引头覆佛头上,守护佛陀,使不受诸恼乱。

在吴哥通城北有一座那伽般寺,建于^耶跋摩七世时,约12世纪末―13世纪初。寺院的主殿是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小塔,坐于七层圆形的基坛之上,基坛底层围绕着两条那伽,昂首挺立,守护着观世音菩萨,寺院因此得名“那伽般”。这是一座反映佛教思想的寺庙。

这些故事、传说和雕像,反映了佛教流传到中南半岛时,中南半岛的先民们用新思想、新信仰对原始图腾形象加以改造、包容的情况。

四、结语

蛇王那伽在吴哥古迹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南半岛特有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南半岛艺术、文化、宗教的风格和个性。蛇王那伽雕像,是柬埔寨民间宗教的重要形象,到了公元2、3世纪,扶南和印度开始频繁的海上贸易。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随之逐渐传入扶南,对扶南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政治、建筑、教育和艺术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其中,蛇王那伽就是一个典型。柬埔寨人不但继承了印度蛇王那伽的神话故事、艺术形象,而且把它本土化,变成他们的水神和祖先,改变了蛇王那伽的属性和神格,使蛇王那伽形象丰富多变,成为柬埔寨甚至东南亚文化中一个重要符号。

注释:

1.芮传明,余太山著.《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8页。

2.成书于公元前9世纪―前3世纪。《梵书》是《吠陀》的权

威注释。《百道梵书》是诸《梵书》中最完备、最系统的

一种。

3.转引自陈显泗著.《柬埔寨两千史》,第20页。

4.[新]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参考《剑桥东南亚史 I》,贺圣达

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9―190页。

5.参考陈显泗,《柬埔寨两千年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

社,1990年,第37―42页。

6.【元】周达观著,夏鼐校注.《真腊风土记校注》,北

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5页。

作者简介:

何玉艳,广西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民族文化艺术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度青年基金项目(2009MDQN28)

上一篇:如何指导学生把握音乐的节奏 下一篇:浅析塞缪尔.巴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