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17 02:55:47

对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物理教学也不例外,但物理教学又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物理教师教学语言要求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研究和努力, 培养和建立自己的语言模式:首先要做到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其次做到掌握适当的节奏,力求生动风趣,具有技巧性;最后还要做到能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引人入胜,具有启发性。

一、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做到准确、简洁、有清晰的条理

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首先应该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准确、严谨地描述物理现象,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不出违背科学性的错误,其中准确熟练地使用物理术语显得十分重要,物理术语是严格的规范的科学语言,不能随意杜撰。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叙述同数学中的几何定律相类似,应该是最简洁精练的,教师要能准确熟练地讲述大纲规定的物理定律和概念,这是一条基本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尽可能明确而肯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

科学、准确的课堂教学语言与教师对授课内容理解的深度及对授课方法思考设计的完整程度有关,当你对一个概念、规律、习题的讲解不那么得心应手时,或还在担心学生能否听懂接受的时候,你的讲述就不可能是简洁、明确的,此时往往会出现单调重复,甚至使问题越来越糊涂。当你上课的思路不是清晰流畅的时候,对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没有真正地把握住的时候,那么课堂教学的语言就不可能是条理清楚、言简意骇、重点突出的。所以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教材、大纲理解的深度,学习水平的高低和课前准备所下功夫的深浅上。简洁、精练的语言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讲课所用的语言要象写文章一样,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去描述清楚一个现象,分析清楚一个过程,讲解清楚一个概念或规律。教师要有意识地锤炼自已的语言,不断提高自己学科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物理教学语言的技巧性:掌握适当的节奏,力求生动风趣

课堂教学语言节奏掌握是否恰当对教学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语速过快,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就不可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语速过慢,就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欲望,也就不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起来,则不可能有效好的教学效率。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中即时信患反馈,掌握恰当的节奏,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讲课能吸引学生的重要基本功。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也反映在语言节奏之中。教师在对实验现象分析过程中,节奏体现在设问中对学生表现的期望,设问后给学生留有思考或讨论的余地,在学生回答时让学生把话说完或用必要的启发。在教师自问自答时,表现出的同学生商量的口吻和较缓慢平稳的语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同教师讲课节奏同步流畅地开展。在叙述物理规律时,要突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如叙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就要突出“没有”、“总保持”等关键性的词语,做到抑扬顿挫,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印象的作用。教师课堂语言的节奏要适应所教班级学生实际随时调节。教师要善于掌握启发的技巧,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教师课堂教学业务能力的高低,应体现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节奏,在额定的4 5分钟内,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获取更多的知识,智力和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做到生动、风趣,这对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用很大。物理学科的教学语言与其他学科有不同特点,一般地比较平稳,显示出具有更强的思考性。

因此物理教学的语言是物理教师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功,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技巧性,要在教学实践中勤奋钻研,不断锤炼,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起课堂教学的语言模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物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给学生以智慧以启迪

物理学存在于大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本身富于思考性和启发性。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自身的这种特点,来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学习掌握物理规律。教师也只有在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教学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物理鼓掌的语言必须加强启发性。“设问”尽可能首先创设一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种普遍可以采用的方法巧妙地设计演示实验同巧妙地设问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增强物理教学时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在讲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密度计原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演示实验:将一端绕有几匝细金属丝的小木棍,先后分别漂浮在酒精和水中,让学生观察到小木棍浸入到液面下的深度不同,接着展开讨论“小木棍浸入酒精中深、浸入水中浅,是否说明小木棍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小、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只要学生细想一下,就可以作出否定的回答。“由漂浮条件可知小木棍漂浮在酒精中和水中所受浮力大小都等于小木棍(含金属丝)所受重力,说明小木棍在酒精中和水中所受的浮力是相等的;但浸入的深度不同,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是因为酒精和水的密度不同,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因酒精的密度小,小木棍排开酒精的体积大——浸入深;因水的密度大,小木棍排开水的体积小——浸入浅:从而理解密度计的原理。

教师还应注意能将“设问”有效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掌之中,能始终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紧紧地抓住,而学生思维活动越积极主动地开展,学生所学知识就越鲜明深刻,教学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1]肖川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岳麓书社

[2]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学校文化对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教学资源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