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国际创业行为研究

时间:2022-09-17 02:20:24

关系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国际创业行为研究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中的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稳定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集合体。它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的集合,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之间的中间性组织。集群内的企业彼此相互交流和作用,形成一种稳定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因此产业集群实质上就是企业在一定地理边界约束和产业联系的聚集。由集群社会网络形成的关系网络能使集群企业共享集群公共资源和技术,在信任、规范和互惠的基础上识别、开发和利用创新机会,以及获取集群内部的异质性资源。随着我国产业集群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并实现价值升级的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和国际创业行为逐渐显现,因此,研究集群企业国际创业行为对我国产业集群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价值升级,提高集群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关系网络的角度,分析关系网络对集群企业国际创业的机会、资源、学习能力等的作用机制。

一、集群关系网络的内涵与特征

“关系网络” 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演变而来,如Loury(1997)[1]认为关系网络是帮助获取市场中有价值的资源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这一概念被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关系网络的概念得到了更广泛的扩展。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关系网络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Coleman(1990)[2]认为关系网络是社会结构内各个要素的组合体,它能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能帮助个人实现某些既定目标,因此关系网络是人们为了群体和组织的目标而实现合作的能力。Putnam(1993)[3]从组织特征的角度指出关系网络是一种信任、规范的社会网络关系,能够协调组织行动提高效率。Bourdieu(1992)[4]认为,关系网络是一种网络资源,是个人或群体通过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所获得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Lin从社会资源理论提出了关系网络是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通过投资社会关系来获得回报的一种资源,社会资源是指那些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才能获得。Portes(1995)[5]从能力的角度提出,关系网络是指处在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缺资源的能力。

曾 艳:关系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国际创业行为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 第26卷第3期关系网络是社会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特征,同时也是嵌入这些关系中的实际或潜在资源。Nahapiet和Ghoshal(1998)[6]把关系网络分为三个基本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的细分,Aldrich (1999) 在进行网络分析时提出了两种联系:强联系、弱联系。其中网络中行为主体间的强联系,是一种持久的,并且包含有一定的情感投资和信任的联系。在创业初期,创业家更依赖的是强联系,因为强联系能给创业者带来更多可靠的信息。弱联系是指与顾客、供应商以及其他友好和商业化的联系。弱联系的数量比强联系多,它们往往只需要更少的投资,数量便快速增长。在创业初期相对强联系来说要更加重要些,因为它们往往是信息、知识技能的重要来源,更重要的是弱联系能够连接两个没有联系的主体。这些主体处在网络上的节点,行为主体与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换句话说,中间人是联系主体的,没有这些中间人,主体之间也就不存在着联系。

关于“集群关系网络”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研究者们对集群关系网络的定义是把关系网络嵌入到集群这个背景环境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集群关系网络的定义、运行机制和作用(肖为群,2011)[7]。关系网络具有集体性特征,其核心要素是信任、网络、规范。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小企业集群形成的信任和分工网络,有利于推动协调,提高行动的效率(Putnam,1995)[8]。向希明,朱伟明(2006)[9]认为,集群中的关系网络是集群网络中的企业或个人通过与集群中其他行为主体的联系而形成的可供使用的资源总和及资源获取渠道,他认为,产业集群的关系网络是企业依托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在价值链网络中不同的位置,而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网络。蔡华林(2005)[10]认为集群中的关系网络是指集群内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组织通过在基于信任、规范等长期交往和互惠活动中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此外,还有学者对集群关系网络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如于树江(2004)[11]根据联系的对象不同把关系网络分为四种:集群区域内机构之间的关系网络;企业和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协会等公私组织间的关系网络;企业和客户、上下游企业之间等的工业结构联系的关系网络;企业内部的关系网络。王(2003)[12]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关系网络的关系,把关系网络分为民营企业主的个人关系资本和参与专业化分工的信任和互惠的集群网络资本。

综合这些观点,我们认为集群关系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企业或个人基于信任、规范在长期相互联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来获取异质性资源的能力。集群关系网络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二是获取这些资源的能力。根据关系网络的地域范围不同,我们把集群关系网络分为集群内部关系网络和集群外部关系网络,其中集群内部关系网络按照关系网络不同层次的属性,我们把其分为个人关系网络、组织间关系网络、公共关系网络;集群外部关系网络是指集群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活动中形成的国际关系网络。

二、集群关系网络对集群企业国际创业作用机制

区域集群在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是过去20年中创业和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先前的研究关注的重点是与经济的外部性相关的主题如规模经济、知识扩散的影响和范围。然而企业层面的市场外部性的观点强调的是从地理上的聚集产生的潜在收益。国际创业是创业理论与国际商务理论的交叉研究部分,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选择模式之一,它是一系列的跨国界的价值创造活动。国际创业行为不仅仅是创建一个新的企业,还包括公司内部的创业、二次创业,如开发一项新的业务、产品,建立新的销售渠道等。国际创业与机会的认知、创业资源联系在一起,国际创业是指“如何,由谁,用什么样的机会去创造未来的产品和服务,并且这些机会都能被发现,评估和利用”;“怎样,由谁去进行跨越国界的机会识别,开发利用等活动”,以及“这些机会被采用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有些人能发现这些机会,而有些人不能”(McDougall & Oviatt,2005)[13]。

1.集群关系网络与国际创业机会的识别

国际创业的本质在于创业机会的识别、获取和开发,社会网络联系着创业者、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嵌于集群社会网络结构中的集群关系网络对集群内国际新创企业的出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集群国际创业机会的发现受创业家自身的知识、对机会信息的敏感和获取渠道的影响,集群中的创业家置身于基于信任、规范和互惠合作的集群网络中,创业家个人的正式或非正式社会网络以及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网络,能使创业者在这些网络中学习、获取有关国际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和知识,特别是那些不容易通过语言、文字、行为等表现出来的隐性信息和知识。

国际社会网络是国际新创企业获取国际市场知识、资源,识别、开发、利用国际市场机会,实现国际化成长的重要能力。Johanson 和 Vahlne (2006) [14]提出,建立和发展与外国顾客和供应商的联系决定了企业国际扩展的特点,我们认为,跨国界的网络与知识的类型调节了国际创业机会开发的速度。McDougall 等 (1994) [15]解释了网络能帮助国际新创企业或者天生全球化企业去识别国际商业机会,并且这些网络似乎对这些企业建立者的国家选择比他们心里距离更远的国家能产生更大的影响。Oviatt 和 McDougall (1995) [16]提出了强的国际商业网络是天生国际企业成功的七个重要特征之一。

集群内部个人、组织和国际市场上主体之间是一种间接的联系,在国际商业活动中,中间人往往给这些想要进行国际商业活动的行动主体间提供一些跨国界的联系。如集群内的个人或组织通过集群内部中介组织牵线搭桥,利用集群建立的良好声誉和优势资源,与国际市场上的大型跨国企业建立生产合作联盟集群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外国跨国公司在本土集群内部开设工厂,以及集群内部企业家个人在其个人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中获取的国际化商业知识、国际经营管理的经验对国际市场机会的识别,集群区域内科研机构的高科技成果与市场机会之间的转化,这些使集群内的创业家很容易识别国际创业机会的存在,从而进一步推动国际新创企业的建立。

2.集群关系网络与国际创业资源的获取

资源能力学派认为,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因而企业是异质的,企业拥有和控制资源的数量和异质性是创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集群关系网络是嵌入在行动者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或获取资源的能力,它能为集群内企业主体的创业行为服务并影响其创业的效率和效果。集群内的社会关系网络是集群创业资源的重要来源,首先,集群本身由于生产要素的聚集性、集群内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能为新创企业带来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其次,创业者通过个人或组织间的信任、规范的社会网络关系,能够获取难以模仿的独特的稀缺资源。集群网络关系强度越大、密度越高,创业家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价值也就越高。同时,处于低密度结构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的企业或个人能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数量上的、新的信息资源,减少因为强关系网络带来的冗余资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三,集群国际创业者对集群外部国际关系网络中的关系网络的运用,把国际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网络与集群内关系网络进行资源整合,提高国际新创企业的初期创业的绩效,如,引进国外产品、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运用有关专业国际市场中介吸引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

3.集群关系网络与国际新创企业的学习

集群内部的知识传播机制是集群内组织学习的关键渠道,组织的学习能力包括两个要素:组织获取新知识的速度和组织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在集群社会网络中,集群内显性知识主要是通过集群内部的支持性机构进行转移,而集群内隐性知识则主要是通过集群内组织间或个体间通过频繁的非正式接触实现转移。由于集群内企业所处的文化和外部环境维度的相似性,集群内的企业与“公共性”支持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强度、密度、结构上基本上相同,因此,“公共性”支持机构会向集群内所有群体或个人传递同等质量和数量的知识。此时,企业或个人的知识吸收能力是决定企业间知识势差和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集群内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基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任、规范、合作互惠的基础上进行转移,集群内有核心主导企业的社会网络中企业之间隐性知识的转移是基于信任条件下的自愿转移,因为当集群社会网络中的核心主导企业为保持自己在生产、供应领域的优势,不希望与其合作的企业掌握其核心的稀缺性知识,他们会为保护自己的关键性知识形成一种知识壁垒。

组织学习是国际新创企业建立为维持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新创立的公司在资源的占有上往往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国际新创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新创企业必须通过自身的灵活性和新兴的学习优势,除了要学习了解国际市场知识、国际制度知识以及国际运营知识,还要学习国际市场上成熟大型跨国企业的国际管理经验、经营战略。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和国际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集群面对加剧的全球化竞争,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产业集群必须推进其国际化进程,提升集群国际竞争力。集群内企业的国际创业行为是集群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改变被动开放、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的局面。本文从集群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初行为――国际创业性入手,通过集群内部社会网络、集群外部社会网络中嵌入的集群关系网络和国际关系网络对集群国际创业的机会的识别、创业资源的获取、组织学习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解释了集群企业国际创业行为的出现。但是对集群的国际化模式、集群国际绩效的分析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更多深入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oury, L.The career decisions of young me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105):473522.

[2]Coleman, J S.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221223.

[3]Putnam R, R Leonardi R Nanetti.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321336.

[4]Bourdieu ,L Wacquant.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119.

[5]Portes.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M]. New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1450.

[6]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7]肖为群.集群、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J].软科学,2011(6):2226.

[8]Putnam,R D.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Democracy,1995,6(1):6578.

[9]向希明,朱伟明.产业集群中关系网络的作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5):1417.

[10]蔡华林.企业集群内关系网络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论丛,2005(2):2327.

[11]于树江.集群式产业创新的关系网络效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5):3132.

[12]王.关系网络与民营企业成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3(15):812.

[13]Oviatt B M, McDougall P P. Defining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odeling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5):537553.

[14]Johanson J, Vahlne J E. Commitment and Opport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6, 46(2): 165178.

[15]McDougall,P P,Shane S Oviatt B M.Explaining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the limits of theories fro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469487.

[16]Oviatt B M, McDougall P P. Global startups:entrepreneurs on a worldwide s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5,9(1):3043.

上一篇:珠三角与长三角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 下一篇:MPLS VPN在大客户组网业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