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逸夫精神,创建仁爱特色学校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时间:2022-09-17 12:28:24

《依托逸夫精神,创建仁爱特色学校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当前,遵义市汇川区教育局在全区上下全面铺开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各校纷纷响应,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历史、寻找资源、提炼素材、找准切入点。回顾我校历史,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建高坪逸夫教学楼以后,他播撒的爱心之种也在这里生根、发芽,他精益求精、乐善好施、甘于奉献、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师生。我校提出了“依托逸夫精神创建仁爱特色学校”的特色目标,试图通过“依托逸夫精神,创建仁爱特色学校”的研究,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2、教育背景:学校特色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特色成就着品牌和服务,特色办学首先彰显的就是学校文化,并体现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研究,有助于学校把握教育规律,促使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

3、学校背景: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创办百余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上世纪60年代贵州省委书记的伍加模,曾任广州市银行行长的伍良素,留美获“人体学”、“物理学”双博士学位的王云等栋梁之材,都是本校学子,曾在我校就读后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不计其数。近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逸夫小学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贵州省实验示范学校、遵义市绿色学校、汇川区先进学校等殊荣。美丽的校园环境、浓郁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办学传统使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社会上享有盛誉。“仁爱教育”正是我校站在新的百年起点上,对传统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吸收,对新型校园文化精髓不断的挖掘与提炼。目前,学校初步确立了“弘扬逸夫精神,创建仁爱特色学校”这一学校特色目标。因此,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空间上可以拓展,在深度上可以延伸。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学校文化的定位。“仁爱教育”是我校所要打造的学校文化。通过“仁爱教育”的研究,能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为学校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探索改革新方向、积累经验与素材。

本课题有利于学校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秉承百年老校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张扬“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逸夫精神,促使校园文化建设独具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仁爱校园文化培育的途径。

2、以弘扬逸夫精神作为载体,倾力打造仁爱校园文化,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3、让学生在仁爱特色教育学校文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把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培养具有“知礼、行善、懂爱”的仁爱品质的逸夫人。

四、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1、研究内容

⑴仁爱教育文化环境研究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提炼校训、校风、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我们通过教师例会、学生班(队)活动、黑板报、走廊文化、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途径,深入学习校本课程,挖掘学校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引导广大师生投入到特色学校创建的热潮中去。

①打造核心文化景观,彰显仁爱文化氛围。

②校园环境中的细节布置浸润“仁爱”文化思想。

⑵仁爱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①学科课程渗透,润物无声。由于德育观念的滞后,我校部分教师存在思想误区,重“教书”,轻“育人”,把德育工作看成是学校领导或班主任的任务。因此,应贯彻落实课堂渗透德育的措施,要求听课、评课时,把仁爱教育渗透作为一项指标来评议。语文课、品德与社会课、英语课、科学课、音体美课甚至数学课堂上都要进行仁爱主义教育,让教师明白教育是塑造人、发展人的艺术,从而自觉进行学科渗透,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让课堂成为仁爱教育的阵地之一,让每一名学生享受仁爱教育之泉的滋润。

②仁爱校本读物开发。我们编写了《邵逸夫与高坪逸夫小学》、《儒家思想点滴》、《仁爱乐园》等校本读物,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⑶仁爱教育活动研究

①关注弱势群体。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特殊的地域造就了特殊的学生: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单亲子女、残疾儿童等占很大比例。我校将把这些特殊儿童作为打造特色的重点关注对象:每班学生都要帮扶本班特殊儿童,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对口帮扶一名特殊儿童,教师每两周对自己负责的特殊儿童进行一次以上的关爱谈心活动、学习辅导活动或物质帮助。

②开展“一一四五”特色活动。即:“一”:每年一次传统学生运动会、每年一次庆六一活动。“四一”:每日帮同学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每周背诵一句仁爱名言、每月写一篇仁爱主题作文、每学期到敬老院尽一次义务。“五节”活动: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激发仁爱情感,内化仁爱行为。

③开展特色班级创建活动。我们用富有仁爱特色的名称给班级命名,如爱心班、敬老班、逸夫班、奉献班、仁爱中队、雷锋中队等。同时强化养成教育,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语言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等等。

④丰富第二课堂。我校除了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灌输艺术知识外,还将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开设篮球、乒乓球、田径、绘画手工、英语、、科技兴趣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⑷仁爱教育激励机制研究

学生的行为,常会出现一定的反复,构建仁爱教育的动力机制,激发他们知礼、行善、懂爱的意愿,对学校仁爱文化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学生的动力问题,我们采取了评价激励的措施。评价上,我们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三个层面”进行强化:“两种形式”是鼓励(校会表扬、上光荣榜)、奖励(雏鹰章等);“三个层面”是学校、少先队、班级。

2、研究方法

我校以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调查研究法等为主。

3、研究对象

学校、教师、学生、校园环境

4、实验对象

我校以三(1)班、四(1)班、六(1)班、六(4)班带动全校27个班。

五、课题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3月)

⑴制订方案,组织高坪逸夫小学仁爱特色学校创建研究方案专家论证会,让方案尽量完善。

⑵各实验教师围绕班级特色确定子课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做课题研究准备。

⑶操场围墙、教学楼楼道等校园外显文化设计、制作。我校将特色班级命名、班训班规提炼、特色师生作品等征集,上墙。

2、第二阶段(2011年4月-2012年8月)

在此阶段,我们将进行开题报告,分配研究任务,分研究方向、分班级地进行实验研究。期间将邀请或走访有关学校与专家,进行广泛的交流,积极寻找机会去实践、反思、提高,为仁爱道德品质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3、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在此阶段,我们将进行调查分析、材料整理,形成阶段性实验成果,编撰《研究成果集》。

上一篇: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分析 下一篇:不要吝啬表扬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