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依托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时间:2022-10-16 09:17:35

以教材为依托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语文课堂空间广阔得多,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也要丰富得多。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是在教学实际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往往出现教学目标含糊,要求不一等现象。有时降低要求,有时偏离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而上成了游戏课、常识课等,更有甚者把语文实践活动课上成了中考实践题训练课。他们或者是因为为考而教的观念没有改变,思想上未能高度重视综合实践课重要性;或者是因为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心中没有谱;或者是因为本身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方法欠缺。要改变这一现象,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革新观念,迅速调整个人角色,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更多地借助语文课本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现行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改革了以前旧版教材单一文选式的编排体系,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每册教材都有“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专题”和“名著推荐与阅读”等富有创意的设计,用好这些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提高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依托教材,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1.依教材为载体,组织语文活动,激发全体参与

组织语文活动,不能变味为几个学生的包场戏,应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完七年级上册“《狼》专题”后,我组织学生开展 “保护狼还是捕杀狼”辩论赛。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由辩论双方的组长进行分工,查找狼的种类、生活习性、狼与人类的关系、狼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关于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故事以及组织准备辩论词等。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实践活动,且热情很高,对狼的认识在教材介绍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层。

2.依教材设话题,开展交流活动,培养交际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在“保护狼还是捕杀狼”辩论赛中,我建议学生采访公园动物饲养员,咨询生物教师,小组内探讨辩论主题等,这就是“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最好锻炼。

3.依教材找资料,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高频词,它更开放更多元,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道理、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然后进行整合。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学完《宇宙里有些什么》后,我安排了 “我谈宇宙里有些什么”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要出色参与这次活动,所需的数据、事例都要靠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然后整合完成自己小组的学习报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视野自然会拓宽,收集、整合、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也自然会获得提高。

4.依教材品情理,抒学生之所见,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利用语文教学的这一现象,我常常注意把握教材蕴含的情理,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己所见,抒己之感。例如:学了《“诺曼底”号遇难记》后,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对文中哈尔威船长的评价。结果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以身殉职,品德高尚,值得大家学习;另一种观点认为哈尔威船长愚蠢,不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这种死是无意义的,不可取的。针对此,我让学生围绕这个“争议角色”,展开正反两方的辩论会。目的不在于谁胜谁负,而在于通过写、辩,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应变、表达的能力。

5.依教材编故事,想象变化结局,组织排练表演,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表演能力

学生对课本中的童话、成语等故事很感兴趣。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要求学生续写故事、改变故事的结局、排练表演故事内容等,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先要求学生分小组表演课本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所有的老百姓都大声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皇帝……”开头改编故事的结局,并说出这样编的理由。经准备后,同学们积极地发言,故事的结局丰富多彩,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逻辑推理非常严密,各个学习小组根据本组改编的结局又进行了排练表演。通过这一演、一编、一说、一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童话故事的场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表演的能力。

6.依教材推荐、涉猎的名著为牵引,指导学生读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文学名著是历史文化沉淀的精品,对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激励他们去创新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现行每册教材设计“名著推荐与阅读”,选取精彩的情节引导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阅读整部名著的兴趣。教师应当立足课本推荐书目,并以此为牵引,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例如,教师可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若是能和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就更为有效。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讲到《童年的朋友》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童年》。另外,在引导学生读名著的过程中,要指导、鼓励学生将读名著、谈感受、写生活连成一条线,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感受读名著的意义。

7.从教材出发,引导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兴趣的事物,身边人们议论的一些话题等,都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课题。例如在教学《秃鹰之死》后,我设计了一项社会调查活动:“光化学烟雾、有毒化合物、潜在的核污染、石油泄漏等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它提醒人们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请同学们利用一周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寻找我们周围破坏环境的行为,了解造成的后果,并提出自己改变这种局面的方法、建议。” 这样,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在自主、探索中得到不断地培养和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应重视教材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锻炼实践能力的意识,自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在一切需要运用语文的场合中提高语文能力,使“小课本”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大天地”。

上一篇:谈谈班主任怎样搞好和学生的关系 下一篇:把工作当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