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的快与慢

时间:2022-09-17 12:18:38

滨海新区迄今走得快的领域仍然是经济,这是自打有开发区概念以来就一直沿袭的路线。尽管管委会的模式被普遍认为存在局限性,但改革一旦触及人事,就需要最大的耐心和最漫长的等待。

位于天津东部的滨海新区“成名”较晚,直到2005年6月国务院总理前往视察,并透露将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滨海新区才正式为外人所知。

这个面积广阔的经济区已经从几年前的寂寂无名到如今的广受瞩目,从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写入“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表述之后,又在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务院20号文件)中被定位为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国际航运中心和科技研发转化基地。

“自费闹革命”的成功者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都在建立各种经济开发区,天津也于1984年在远离市区的盐碱地上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邓小平曾经的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就是在视察天津开发区时留下的。

天津并没有满足开发区的模式。在1994年,天津建立了滨海新区,将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三个功能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行政区,以及东丽区和津南区的部分地区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区域,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153公里。滨海新区采用了开发区常用的管委会模式,不是一级行政区域,只负责协调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1990年代,正是国家集中力量扶植浦东开发,进而带动长三角发展的时间,国家的优惠政策都集中到上海,天津没有得到来自中央的大支持。但是滨海新区把目标紧紧锁定在浦东身上,在统计经济增长指标的时候总是跟浦东进行对比,慢慢地拉近和榜样之间的距离。

虽然瞄准浦东,但滨海新区与浦东的先天差异决定了二者发展取向的不同。浦东是作为上海的一个新城区建设的,以第三产业为主,滨海新区由于远离市区,且土地供给充足,把发展方向选定在第二产业上,着力引进外资,引进大的工业项目。天津市区也采取了“退二进三”的策略,将市区的工业向滨海新区转移。这就把滨海新区打造成了一个新兴的工业中心,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薄弱。

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滨海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滨海新区乐于跟浦东对比的,也正是工业。2004年,滨海新区创造的生产总值达到1250亿,占了天津市GDP总量的43.7%,自1994年起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20.8%。

天津人引以为自豪的是,这些经济发展上的成绩是天津在没有获得中央政策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是“自费闹革命”的结果,中央对滨海新区成就的认可也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中央将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不仅出于对地方自行发展的肯定,也是基于全局的考虑。只要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做简单的旅行,就可以发现这些地区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前两者的发展更均衡,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不大,城市带和交通网的建设更发达,而环渤海地区除了京津,其他城市都相对滞后,城乡的差距也更大。而要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需要一个引爆点,一个有带动作用的增长极,北京的扩张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滨海新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选中的。

国务院20号文件提出“三个有利于”概括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的意义: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应该说,中央对滨海新区的要求和期待并非仅仅让其进一步,而是要起到带动作用,即不单要独善其身,也要兼济天下。

发展模式:新瓶装旧酒?

滨海新区地位的提升首先以进入“十一五”规划为标志,但正式的飞跃则是国务院20号文件赋予的。这个文件将滨海新区确定为继浦东新区之后的第二个部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了滨海在某些领域先行先试的特权。

在地位改变后,滨海新区经济增长势头持续保持,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2364.08亿元,与2004年相比几乎翻番,较上一年增长20.5%,占全市的比重为47.1%,也有所增加。

滨海新区进入国家战略以来,在发展工业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项目,项目”,一个一个地接连上大项目,继续在现代化大工业的扩张上下足功夫,以大火箭、大飞机、大乙烯、大炼油、大造船等项目为龙头,把目标锁定在建成航天航空、汽车制造、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造船、现代冶金等十大主导产业群上。吸引了国内大型央企,如航天工业总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船重工等,和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三星电子、丰田汽车等到滨海新区投资建厂。

2008年,滨海新区的主要战略任务仍是沿着这个方向前进,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苟利军提出的目标是,“把滨海新区建成美国的西雅图、法国的图卢兹或是德国的汉堡那样的城市,能够几十万人靠这个吃饭。”与大工业发展紧密相联的是,滨海新区还完成计划,将要建立12个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10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提升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方向涵盖化工、汽车,纺织、钢管,制药等。

另一个重要的亮点是东疆保税港区和交通路网的建设,东疆保税港是继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后批准设立的第二个保税港区,也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这是对应国务院20号文件提出的将天津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要求。建设宜居型城市也是滨海新区的目标之一,2007年11月,中方和新加坡合作,决定共同建设中新生态城,以创建“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为目标。多年来,吸引常住人口是滨海新区难于解决的问题,很多在滨海新区工作的人都住在天津市区,到了晚上就显得人丁冷落。

不同的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天津的主要试验集中于金融视察的创新上,中央给了滨海新区在金融要素市场先行尝试的特权。国务院20号文件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这首先表现在批准设立渤海银行上,此外还吸引多家中外金融机构入驻,工商银行、农行、民生银行、建行纷纷将一部分业务转移到滨海新区。花旗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三井住友银行和渣打银行等相继在滨海新区成立分支机构,日本瑞穗实业银行则设立了天津首家分行。继全国第一家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之后,中新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也获得了国务院原则同意筹建。另外,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也经外汇管理局批准在滨海新区率先试点。

可以看出,滨海新区迄今走得快的领域仍然是经济,这是自打有开发区概念以来就一直沿袭的路线。然而,滨海新区从进入国家战略之际便一直被寄予厚望的体制改革目前还迟迟不见动静,除了东疆保税港和中新生态城两个大项目分别新成立了管委会之外,滨海新区的体制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多少让当地对此尚有期待的干部们感到失落。

滨海新区目前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开发区,要应对新的使命和挑战,原有的功能定位必须进行调整,在体制上需要有所创新,采取管委会的模式被普遍认为有所局限。国务院总理在视察滨海新区时明确说过:“中央提出个要求,就是要理顺体制,要从有利于滨海新区改革开放和开发、有利于新区和天津的长远发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新区的管理体制,处理好行政区和功能区的关系。要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006年,滨海新区与北京的研究机构合作,拿出了《第三增长极崛起之路――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针对体制改革提出了三种备选的方案:将滨海新区管委会直接改组成为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将滨海新区管委会和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政府、党委合并;滨海新区分成南北两区,分别设立政府。

根据现实情况,无论哪种体制改革方案都各有优劣,但具体从哪个方向进行改革,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信息。可以理解的是,改革一旦触及人事,就会遇到最大的阻力,需要最大的耐心和最漫长的等待。

滨海新区作为中国北方一颗升起的新星,虽被赋予了光环和期待,但在改革的路上也无法突破惯例,在经济上走得快,在政治上走得慢。

上一篇:改革与改革的技术 下一篇:官员财产申报呼声再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