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柔力球太极类套路发展

时间:2022-09-17 11:22:55

浅析柔力球太极类套路发展

摘要:太极柔力球作为一项新兴的民间体育活动,在其发明至今的短短十几年里,它以自己深厚的文

化内涵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逐渐成为我国颇具群众基础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其中太极类套路以其刚柔并

济的风格深受广大球友的喜爱。为了推动太极类套路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促进柔力球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

明:太极类套路具有更加鲜明的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其深受广大球友的喜爱但在竞赛中鲜有人

问津;在太极类套路的发展中存在有难度水平较高,缺乏年轻专业的教练员以及规范的管理机构的支持等弱

势。建议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加大师资力量的储备,争取组织管理机构更多的支持,加大宣传推广的力

度,并进一步开发自身的价值,促进太极类套路的推广的普及,推动柔力球项目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柔力球 现状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38―04

1 前言

柔力球运动是一种以太极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弧形引化为

技术核心,以套路演练和竞技对抗为主要运动形式,富有民族文

化内涵的球类运动。在项目创编之初,曾起名为“太极娱乐球”后

又广泛改为“太极柔力球”,这都揭示了这项运动与中国传统的

太极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柔力球运动的发明就受到了太极运

动的启发,“缓冲退让”的运动方式受到了太极文化思想的深刻

影响。尽管太极运动对柔力球运动影响深远,但在表现形式上,

直到2005年才经由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仝保民等开创了

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并创编了太极柔力球三十六式套路。

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以其行云流水的运动魅力受到了广大

球友的喜爱,也吸引了许多人加入到了柔力球项目的大家庭。其

后,又创编了十六式、二十四式以及四十八式三套太极风格的柔

力球演练套路。时至今日,以这四套演练套路为主的柔力球太极

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为更多人接受,丰富了柔力球项目的运动

内容,但也在不断的普及和推广中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

题。研究柔力球太极风格套路演练当下的发展情况,并为其遇到

的问题提出对策,并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推动柔力

球项目太极风格演练的进一步发展,丰富柔力球项目的形式内

容,使其更好的普及和发展。

2 柔力球项目的内容及分类

柔力球项目由白榕老师于1991年创编,在这22年的发展

过程中不断完善,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项目的

内容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

球类项目,它吸引了来自于各个领域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在他们

的研究和探索下,柔力球项目作为一个球类运动,在最初传统的

隔网竞技的运动形式之外,逐渐发展出了套路演练的运动形式。

因此,柔力球项目作为技能类的体育项目,拥有表现难美性和隔

网对抗性两个不同的项群运动内容。而在难美性的套路演练中,

依照不同的演练风格,还可以再往下细分为操类、舞蹈类、太极

类、杂技类等不同的类别。在柔力球套路项目的比赛中,又分为

了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个主要的竞赛类别。在柔力球项目近

年来的发展中,普及范围较大,推广效果较好,习练者习练的套

路主要有老年体协推广系列套路(七套),全民健身系列套路(三

套),飞龙系列套路(七套),太极系列套路(四套)等,2013年5

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也正式推出第一套柔力球规定套路。

在现有的套路中,由老年体协主要普及的老年体协推出的套路

时间最久,在广大的中老年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由奥泊隆公

司创编的飞龙套路虽然历时不久,但推广力度大,范围广,也拥

有众多的习练者;由仝保民、王体帅、华雪创编的太极系列套路

也在柔力球爱好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这些套路中,太极系

列套路以它独特的太极韵味,将太极拳和柔力球基本技术完美

融合的套路动作,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套路借鉴了武术项目

中太极拳的创编结构,按照段落小节的形式,以左右移动的路线

为主,将整体动作内容按分为不同式,按柔力球套路演练的要求

配合沉稳、大气的配乐,构成了太极系列套路。太极系列套路节

奏行云流水,没有八拍的动作节奏顺序,并且在套路的教授以及

学习过程中也以段落或动作式为主要单元,区别于其他套路按

照八拍教学。相比之下,其他几个系列的套路都以操和舞蹈类动

作为主,按照八拍的节奏将不同的技术动作分节整合,配乐也多

采用旋律比较优美、欢快的歌曲,在表现风格上追求整体套路的

优美。

3 影响太极类套路发展的因素

3.1 太极类套路的特点

柔力球运动充分吸收了太极拳“化力”的运动思想,以“弧形

引化”为核心运动技术,尤其在柔力球运动的套路演练中,整套

演练圆润连贯,行云流水,充分体现了运动的柔美。而在太极类

套路中,不仅从柔力球运动的本身继承了“弧形引化”以及各种

基本技术,保留了运动连贯、优美的特色,并与太极拳的技术动

作相结合,充分吸取太极拳手、眼、身、神的要求,运用了太极拳

的动作规范以及对意、气、形、神的锻炼要求,在讲究动作规格的

基础上加入了呼吸和意念的配合。相较传统的柔力球套路,太极

类套路的演练风格在柔力球柔美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整套动作

的沉稳大气,真正体现了太极“刚柔并济”的要求,也因此受到了

广大球友的喜爱。在健身价值上,柔力球对老年人颈、肩、腰、腿

等关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提高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关

节的灵活性、控制体重、降低血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太极类套路更加注重气和意的锻

炼,对习练者的心境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

果。而在文化价值上,太极类的柔力球套路充分吸收了太极思想

的精华,不仅是内在思想理念和价值观,还是外在的动作技术和

演练风格,都与中国古代宝贵的太极哲学做了巧妙的融合,不仅

体现了太极的文化,还具备柔力球自身的文化价值。

3.2 太极套路的发展现状

3.2.1 太极类套路在比赛中的发展现状

太极系列套路作为现有的规定套路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系

列,在现有的大型省级、国家级以及国际级的比赛中,都被列为

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之一。

近年来的柔力球赛事,规模比较大的,受认可程度比较高柔

力球专项全国赛事包括有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办的全国

柔力球大赛,以老年体协为主要支持的“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

请赛,“皇岗杯”全国老年人柔力球交流活动等;国际专项赛事有

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澳门两岸四地柔力球邀请赛等。由表

1可以看出,全国柔力球大赛、晋中柔力球国际交流大会等都将

柔力球太极系列套路列为每届比赛集体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之

一,在“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等赛事中也曾几届被列为集

体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虽然太极系列套路还没有像老年体协

推广系列套路成为所有比赛都会选用的规定套路,但已经受到

了国内外各大赛事的高度认可。

在竞赛组织方面,太极系列套路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但

就近两年运动员的参赛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

如表2所示,在今年举办的全国邀请赛上,规定类太极套路

的队伍数量要明显少于老年体协套路的参赛队,而白选太极类

套路的参赛选手也明显较少。而回顾2012年的首届全国柔力球

大赛,一共有全国18个省(区、市)的36个代表队300多名运动

员参加,参加太极类规定套路比赛的队伍同样屈指可数,而集体

自选类则没有队伍选择太极类套路参赛。在单、双人项目中,有

少部分运动员选择太极类套路,而且选手平均水平较高,通常都

获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2013年“久久星”全国邀请赛中年组个

人白选项目金奖靳泉玲老师就是采用的太极类套路参赛,澳门

第五届两岸四地柔力球赛单人白选冠军侯胜才老师同样也是采

用太极风格的演练套路参赛。仔细分析历届比赛的数据,不难看

出,偏向太极类套路的选手年纪相对比较年轻,柔力球技术及身

体素质条件较好。尤其是在青年组的比赛中,虽然参赛运动员较

少,但各位运动员更倾向于选择太极类风格的参赛套路。

3.2.2 太极类套路日常推广的发展现状

太极类套路自2007年创编出现开始,就广受球友们的喜

爱,吸引了一大批球友参与练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太极套路

是各队日常练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大部分的球队都会经常练习

太极类的套路,不会习练或者偶尔习练太极类套路的球队所占

比例较小。

而在太极类套路的练习中,主要以规定系列套路二十四式

的练习人数最多,受认可程度最高。二十四式套路在太极系列的

四个套路里面,动作技术相对简单,主要是以绕环和绕翻技术为

主,杨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是动作优美,相对简单易学。同时二

十四式套路创编时间较早,推广力度大,是四个套路里面普及率

最高的一套。因此绝大多数的柔力球队都以二十四式太极套路

为主要的太极类套路练习项目。而在太极系列套路的推广方面,

出版了整套太极系列套路的教学光盘和书籍。同时在全国范围

内,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太极系列套路的培训班。2013年的培训

班就选择在了6月份第五届“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结束后

第二天举办,这样不仅方便了广大球友培训学习,也给全国各地

球友的赛后交流提供了机会。本次培训班有吸引到了包括新加

坡、香港、云南、贵州等地的近200名球友的参加,而且参加培训

的球友多为各地代表队的教练和骨干球员。而各地不同队伍之

间球友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是太极系列套路推广普及的主要途

径之一。

3.3 影响太极套路发展的主要因素

3.3.1 套路的难度水平

柔力球太极类的套路在动作技术和演练风格上都融合了太

极拳的特点,同样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屈膝圆裆、气沉丹田”

的要求,在以柔力球的基本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太极拳中

的云手、白鹤亮翅等动作。步型上也加入了武术中的弓步、马步、

虚步等基本步型。除此之外,太极系列规定套路在套路结构上也

以太极拳的套路结构为基础,分为八段,动作方向以左右方向的

位移为主。可以说,太极类套路是将柔力球的基本技术,太极拳

的动作规范、动作结构、演练风格都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影响太极类套路普及与发展的因素中,套路的难度因素

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套路难度的各维度中,动作规范及演练

风格两个方面被认为难度较大。就现行最广的太极系列套路二

十四式为例,整套动作的柔力球技术动作以基本的八字绕环、正

反绕翻等技术为主,单纯就技术难度来说相对比较简单。在动作

规范方面,太极拳的动作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统一,太极柔力

球套路亦是如此。但大部分习练者,尤其是初学者对持拍手的注

意力占的比重更大,很难做到在完成柔力球技术的同时兼顾各

方面准确的动作规范。而在动作结构中,整套动作编排除五六段

的动作是用上步旋转的动作按照菱形路线运动,对中老年人来

说,容易带来方向上的混淆,其他段落都是直线位移,每一式的

动作之间的连接规范、流畅,难度适中。而在演练风格上,太极类

柔力球套路要求练习者在表现出柔力球的柔美兼顾太极拳的沉

稳,要求“行云流水,刚柔并济”。而大部分球友不具有太极拳的

基础,对太极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对细节和

节奏的处理不够正确,很难“刚柔”兼顾,不能完全展现出太极类

柔力球套路的演练风格。部分中老年球友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低

桩等练习方式追求对太极韵味的诠释,造成过度的运动负荷,违

反了中老年球友们以健身为主的练习目的,不利于身体健康。

3.3.2 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师资力量

在太极类套路的发展与普及过程中,好的教练是其中重要

的因素,太极套路必须通过他们这一中心环节传播到广大的柔

力球爱好者中。而一名好的教练在掌握了好的专业技术,除能深

刻理解太极类套路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从事各队柔力球教学任务的教练,其

年龄在50-60岁的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生活阅历丰富,人生经

验足,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中老年的练习群体中,身体

素质较好,能比较快的学习和理解套路,是太极类套路的推广和

普及的中坚力量。而30岁以下的教练人数较少,年轻教练充满

精力和活力,对教学充满热情,并且学习能力强,是太极类柔力

球长远发展的主要力量,而这一年龄阶层的教练匮乏与柔力球

项目发展初期重视中老年群体的推广有关,但长此以往,将出现

教练断层,不利于柔力球项目未来的整体发展。在专业技能和教

学技能方面,各队教练员的柔力球专业技能水平较好,普遍拥有

5年以上的球龄,能熟练掌握柔力球的各项基本技术。但大部分

教练员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太极拳,对太极的理解不够,在太极类

套路的演练风格上有待加强。同时在教学技能方面,现有的教练

员学历以本科为主,从事教育专业的人员较少,对教学及训练的

理论方法掌握不够,在科学教学、科学训练方面存在不足,因此,

提高教练员的教学技能也是推动柔力球太极类套路发展以至柔

力球项目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

3.3.3 组织管理及推广

由于柔力球项目创编时间晚,普及和推广的年龄层相对单

一,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的开展起来,自身的项目体系也还

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体育总局尚未批准成立关于柔力球项目

的管理机构。目前主要参与柔力球项目发展及管理的官方机构

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及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国老年人

体育协会参与柔力球项目较早,为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其针对中老年体育群体,在规定套路上主要以老年体

协推广系列套路为主。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近年来也逐步重

视柔力球项目的发展,为柔力球项目的规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规定套路的推广方面主要采用了飞龙系列套路以及今年最新

推出的第一套柔力球规定套路。可以看到,太极类套路的推广和

普及缺少管理机构的支持,在普及力度和推广的效果上于其他

两个系列的套路存在差距。在太极类套路现有的推广中,主要以

球友的之间的交流和爱好者自发的学习为主。其中太极系列规

定套路的创编人仝保民,在保证每年至少开设一次全国范围的

培训班外,也经常与各支球队定期展开交流,辅导教授太极系列

规定套路。此外,作为全国最优秀的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的

柔力球队也对太极类柔力球套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

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相比其他风格的柔力球演练套路更

加具备太极“刚柔相继、圆润连贯”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欣赏价

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

(2)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练习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球友数

量众多,但在比赛中选择太极类套路作为比赛项目的运动员很

少,高水平及年轻运动员更偏向选择太极类套路,并且能取得不

错的运动成绩。

(3)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相对中老年球友来说难度较大,主要

体现在动作规范和演练风格上。球友普遍接触太极拳运动较少,

对太极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演练风格的诠释上存在差距。

(4)从事柔力球项目教学的教练员年龄普遍偏大,缺乏年轻

的教练员;现有教练员虽然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能力,但在教学技

能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柔力球项目的发展。

(5)在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推广中多以球友的交流等“民

间”行为为主,缺乏组织管理机构的支持,宣传推广的力度和效

果不佳。

4.2 建议

(1)重视对太极类套路自身优势的开发,尤其是其观赏价值

及文化价值,将其作为资本,利用大型表演活动和比赛进行宣

传,加大宣传力度,并开发器械、音像等相应的商业价值,促进柔

力球项目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降低套路难度,在教学上采用分层教学法,在学员充分

掌握技术及动作规范后,再强调整体的协调统一,加强学员对太

极文化的理解,提高球员的专业智能;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选择

太极类套路。

(3)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尤其是对年轻教练员的培养。在

注重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教学、训练理论方法,为

柔力球项目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4)成立权威的柔力球项目的管理机构,促进项目的良性发

展。争取管理机构对太极类套路发展的支持,加大宣传力度,促

进推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全伟.太极柔力球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恩荆等著.太极柔力球与小球运动[M].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3]孙明和.武汉市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

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石健东,梁风,陶意敏.浅谈普通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

的价值[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5):51-52.

[5]郑薇娜,王宏.项群比较视角下柔力球套路难与美的特征

及创新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6):80-82.

上一篇:壮乡民俗节庆体育的发展路径――以广西百色布... 下一篇:掌控停电现场全过程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