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体制下政府如何协调区域发展

时间:2022-09-17 11:03:13

论市场体制下政府如何协调区域发展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东西部地区差距逐渐扩大,因此,政府有必要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政府 区域发展 必要性 途径

目前,我国地区间的差距愈来愈大,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

1.市场体制下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却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这种区域发展的格局继续持续下去,对实现全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维持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在保持东部地区增长势头不减的情况下,合理调节东西部之间资源配置与利益配置的关系,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局。因此,政府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情况下,它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市场竞争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资金、劳动力、商品等生产要素通常会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经济增长缓慢的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增长迅速的繁荣地区,导致落后地区愈益落后,繁荣地区愈益繁荣。因此,运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1.2区域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我国地域辽阔,经济资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各地区经济有着很大的互补性。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水能、天然气、有色金属、石油、旅游资源的主要蕴藏地,同时拥有庞大劳动力资源。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聚集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地理上又具有对外开放的前沿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在这种情况下,将西部的资源优势与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相结合,不仅可以使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头长期保持下去,还可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改变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状况,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1.3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地域分布上看,汉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少数民族人口则大多聚集在比较偏僻落后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低。如果这种状况不尽早改变,将不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因此,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处理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发展关系问题,逐步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

2.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途径

为了全方位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应综合采取多方面的途径,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财政手段。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财政转移支付包括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的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财政平衡,即上级政府通过特定的财政体制把各地区创造的财政收入集中起来,再根据各地区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和实施宏观政策的需要,将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分配给各地区,以此实现各地区间的财力配制的相互均等。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的国家,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横向转移支付的办法,将财力由较富裕的地区向贫困地区转移,以缓解不发达地区的财政困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采用税收调节机制,按照分税制要求,运用地方税种和税率调节地区经济发展。

2.2金融手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如何发挥金融区域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性优惠贷款。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政策性优惠贷款不仅可以缓解落后地区的资金短缺状况,而且可以减少企业投资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其次,银行业要积极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的资金需求。第三,政府应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到经济不发达地区投资,进一步扩大与国外的经济贸易合作。

2.3政府间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与各级政府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中央可以与地方共同出资建立区域开发委员会,或者合资建设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帮助落后地区改善投资环境,缩小区域差异。第二,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政府间的合作。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区域合作原则,经济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提供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共同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第三,落后地区各政府之间的合作。落后地区应加强联合与协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让各方在联合与协作中受益,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2.4行政手段。由于我国目前宏观调控机制尚不健全,市场发育尚不充分,中央政府应采取政治动员的办法,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民间机构,在资金、技术、信息和物资等方面,帮助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经济。同时,进一步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如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依法行政,在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建立干部交流制度等,都将有利于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2.5法律手段。为了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法制轨道之中,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为了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相继颁发了《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流域开发法》(1933年)、《地区再开发法》(1961年)、《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1965年);英国政府为了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开发,也曾先后颁布了《特别地区法》(1934年)、《工业分布法》(1945年)、《地方就业法》(1960年)、《工业发展法》(1966年)等。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区域政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清泉.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周国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鲁勇.行政区域经济[M].人民出版社,2002

4.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J].公共行政,2002,[5]

5.赵英臣.加强西部软环境建设的思考[J].西部论丛,2003,[5]

6.Frank A G.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J].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69

作者简介:

马泓(1973-),女,回族,四川都江堰人,研究生,管理学硕士,会计师,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

上一篇:浅谈农业信息化管理建设 下一篇:浅析产业集群下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