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高官访谈分析

时间:2022-09-17 10:19:40

《南方周末》高官访谈分析

到2008年全国“两会”结束之际,《南方周末》已完成30多位省部级高官的访谈。这在全国市场化媒体中屈指可数。

很多人很疑惑,《南方周末》为什么对这么多的高官进行报道,是否和《南方周末》传统风格契合?甚至有批评说,《南方周末》对官员报道的增加,表明这家报纸越来越向权力低头。

一些明显偏激的批评,可能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也没有读懂报道所致。如果仔细翻阅,就可以发现,我们对“理念”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绝对的贯彻,《南方周末》高官访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可以这样讲,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能提供与众不同的时政资讯。

首先,我们的高官访谈报道是由《南方周末》出品。《南方周末》是有着独特精神气质的媒体,遵循《南方周末》精神、气质产生的政治报道,如前所述,我们始终对理念保持苛刻追求。比如,我们经常讲,《南方周末》的政治报道的着力点是“提高权力透明度,增进政治能见度”,尤其在做高官访谈时,每个操作者须臾不能忘记这一点,杜绝盲从和偏激;

其次,我们对民粹主义始终保持警惕。这些年的改革,民众对政府有越来越多的不信任情绪,作为负责任的媒体,绝不能加剧这种情绪,而应尽量让双方增进了解、理解、谅解,作为严肃媒体,应致力于充当政府和公众的有效沟通的平台,降低社会对抗情绪;

第三,我们对新闻专业主义有高度认同。在高官访谈报道中,《南方周末》是第一个致力于走出“价值先行”模式的市场化媒体,我们始终保持对新闻技术、新闻规律、传播规律的尊重,因此,我们的产品质量始终保持稳定,并不断提升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如何实现上述追求?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人物必须具备新闻价值,所谈话题必须具有传播价值,避免让所选择对象说官话、套话,尽量让官员采取个性化表达。

下面是我们近年来访谈的(职务为时任职务):

张大卫,河南省副省长;胡德平,中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卫留成,海南省省长;,山西省省长;吴仕民,国家民委副主任;张邦栋,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少将;孟学农,山西省省长;吴新雄,江西省省长;秦光荣,云南省省长;陈锡文,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金华,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小文,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珉,吉林省委书记;,商务部部长;戴相龙,天津市市长;张春贤,湖南省委书记;高强,卫生部部长;祝春林,公安部纪委书记;潘岳,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史济春,河南省副省长;龙永图,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谢伏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刘忠德,前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杨敏之,前湖南省纪委书记;张全景,前中组部部长;柳斌,前教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

通过上述名单可以看出,我们所选取的官员,绝大部分具有极高关注度:刘忠德,曾力批“超女”,引广泛争议;张全景,作为前中组部部长批评官多为患,曾引热议;胡德平,前总书记之子,力挺民营企业,反对清算“第一桶金”;卫留成,是企业家出任省长,有高关注度;王珉,是“苏州现象”(苏州出三位省长)的重要人物之一;孟学农,曾在“非典”之后被免职,重新任职山西,令外界瞩目;,是公认的政治明星;秦光荣,力主将舆论监督纳入官员问责,在全国几乎是第一人。

从涉及的话题看,大部分话题都是以前媒体很少涉及或者浅度涉及的领域。刘忠德谈的是意识形态管理,杨敏之谈的是省级纪委在查办案件中遇到的阻力,张全景谈的是高级官员如何管理和使用,柳斌谈的是义务教育为什么这么难,胡德平谈的是清算“第一桶金”和改革开放的关系,卫留成谈的是企业家如何当好省长,谈的是如何治理山西矿难和如何处理“黑砖窑事件”,张邦栋的谈话涉及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等热门话题,陈锡文谈中央对小产权房及对改革试验区中土地流转试验的态度,李金华谈审计工作几年的感触,叶小文则全面阐释我国宗教政策的转型,高强谈的是医疗改革和市场化的关系,祝春林谈的是如何治警。

上述话题也有其他媒体涉及,但大部分报道或语焉不详,信息密集度较低;或即使有重点报道,但因权威性不够导致影响力不高。

同样一个话题,由高级官员来谈和由学者或低层级官员来谈,效果完全不同。摘录这些访谈官员的个性表达,从这些表达中,可以看出我们对高官访谈报道的基本理解:

人物:张邦栋(2007年2月15日刊发,时任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

采访事由:中国“军方新闻”高频亮相,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耐心解读国防政策,回应关于的热点话题。

人物言论:“不久前中国的确进行了一项试验,但这个试验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对任何国家都不会构成威胁。……中国绝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外空军备竞赛。中国愿与具体国家在和平利用外空方面开展合作。”(回应中国击毁老化气象卫星一事)

人物:(2007年3月15日刊发,时任商务部部长)

采访事由:西方指责中国搞新殖民主义。

人物言论:“他们的一个最重要依据是中国从非洲拿石油,但是从统计角度来看,去年非洲全部出口的石油,中国只占了8.7%,欧洲占36%,美国占33%。如果说进口8.7%都有掠夺资源之嫌,那36%和33%应该怎么来看呢?”

人物:王珉(2007年3月15日刊发,时任吉林省委书记)

采访事由:在发达地区工作的王珉,来到东北后,如何展开他的工作。

人物言论:“人生的道路不要太过于注重设计,那太累了,碰到一些事想去试试,这也是对的,但不要过于追求要干成什么样。现在我觉得有些人,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一定要当官,一定要当大官,那太累了。”

人物:戴相龙(2007年3月15日刊发,时任天津市市长)

采访事由:天津滨海新区和天津的崛起。

人物言论:“天津一直是醒着的啊,不能说现在加快发展了就说以前是在沉睡,否定以前的发展,这怎么行啊?这是很不对的!”

人物:龙永图(2004年11月11日刊发,时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采访事由:中国入世三年。

人物言论:“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谈判代表都有着中国入世谈判前期的思维,就是认为在谈判当中为国内市场赢得的保护越多功劳越大,关税越高越好,开放越少越好。中国在开始谈判的时候也是这样,但到谈判后期我们认识到保护不是越多越好,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对于中国不是让步,而是进步,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

人物:谢伏瞻(2005年3月31日刊发,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房地产税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2006年10月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接替)

采访事由:房地产税制改革将逐步推进,面对争议话题,课题组负责人谨言支招。

人物言论:“在批地、批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对中低档房的比例有所规定,以满足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特别是话语权较少的困难群体的需要。不能只考虑某一个群体,而是应当为全体民众服务。”

人物:(2005年12月15日刊发,时任财政部副部长)

采访事由:就资源价格改革谈采全民的矿是否要交足全民的钱。

人物言论:“之所以要实施有关资源价格的一整套改革,是因为中国现在的资源价格不反映它的真实价值和真实的社会需求,完全处于扭曲状态,没有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性。”

人物:(2006年7月20日和2007年7月5日两次接受专访,时任山西省省长)

采访事由:第一次谈如何治理小煤窑,杜绝矿难。第二次则是因为“黑砖窑事件”。

人物言论:“很多人劝我说,你刚刚来当省长,马上要面对几万人的反对、阻力,你要打烂他的饭碗,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啊。但我说,不行,我别无选择,因为几乎每周都在发生矿难、都在死人。后来说你要干也行,等明年省人大开会,把代字去掉了再干,否则人代会你一定丢选票,几万人总会有他的代言人。我说准备丢他一百几十张票,我也要干。”

人物:刘忠德(2006年8月3日刊发,前副部长、文化部部长)

采访事由:炮轰“超女”惹众人非议,并回忆任职时的一些工作,也透露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信息,“中国最难当的官怎么当”。

人物言论:“中国的部长、文化部部长,像人们说的,和美国的国防部部长、原苏联的农业部长一样,是各部门中最难当的官员。”

人物:张大卫(2006年9月21日刊发,时任河南省副省长)

采访事由:2006年7月18日,河南分管环保的副省长张大卫,在汝州鑫源丰氧化铝项目工地和南阳市蒲山镇小水泥群暗访后严厉批评基层环保局长。

人物言论:“我们刚刚结束了一场比较精彩的‘演出’,我也告诫自己,别高兴太早,老百姓更关注结果,可以通过你们告诉老百姓,有些人要丢‘乌纱帽’,比如这个氧化铝事件,肯定要处理人,我们不处理,中央也不答应。”

人物:史济春(2007年8月9日刊发,时任河南省副省长,主管环保)

采访事由:69名矿工被困井下三天后成功获救。

人物言论:“我始终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分管安全工作,就必须时刻警钟长鸣,如履薄冰。”

人物:叶小文(2008年3月刊发,时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采访事由:宗教与社会主义的难题如何破解?

人物言论:“几千个传教士,从东北一路走到广州,到处传教。当社会不公平问题突出起来,大量的农民和知识分子流动起来,如果利用基督教的火种进行渗透,传播的恐怕就不是福音了。”

除了理念和传播性的要求外,高官访谈在政治报道中还有如下功能:

一、服务目标读者。《南方周末》将600万知识型读者作为目标读者,政治报道的首要功能就是在目标读者群中,确定分众读者群(如公务员群体),并为之服务;

二、赢得支持力量。通过对政治新闻的深度报道,通过在党政系统的资源建设,让更多的官员认识到《南方周末》的影响力,并理解本报的风格;

三、降低传播风险。高官访谈能够获得高传播效果和低政治风险的结合。

四、保持报纸独特性。面对都市报向深度新闻扩展、网络媒体垄断信息获取渠道、娱乐新闻风起云涌的局面,高官访谈中的独特话题和权威回应,使报道和同行有了明显的区别,为整个报纸区别于竞争对手服务。

以上是笔者对高官访谈报道的一些粗浅理解,不当的地方还请多提建议和意见。

(注:本文观点不代表南方周末,仅是个人的学习体会;文中部分资料摘自《五年中――他们出现在南方周末版面上》)

上一篇:理论传播:政治报道的突破口 下一篇:“网民”大国的公民社会理想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