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新年贺词的修辞分析

时间:2022-05-17 11:53:13

《南方周末》新年贺词的修辞分析

2006年12月28日,依照《南方周末》旧例,这一期要发表一篇新年贺词。这一期的题目是《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小资腔调

看到这个扭捏作态的抒情题目和莫名其妙的内容,我颇感诧异。《南方周末》彻底小资化了。

1、1999年1月1日发表的《阳光打在你的脸上》(大家总是把“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当作题目)新年贺词,感动了整个中国。人们记住的《南方周末》贺词也只有这一篇。但此后,《南方周末》每年的新年贺词,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最近两年,越来越软弱无力,越来越小资化。

最近几年的贺词似乎都在模仿1999年的新年贺词,依然在抒情,依然在忧伤,但是,抒情句子再无大忧伤,再无大憧憬,文字空洞,再无尖锐震撼人心的力量,像整个报纸一样。

当然,这是鼎盛时期的《南方周末》与节节溃败的《南方周末》的区别。第一,《南方周末》迅速衰败,理想不再,感动中国的力量被泡沫化,每一年的战斗号角――新年贺词还有多少力量和分量?第二,《南方周末》人都中产阶级了,早已商女不知亡国恨了,变成只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服务,新年贺词必然越来越风花雪月,越来越小资,越来越花了。

今年的新年贺词更加小资了,扭扭捏捏,暧暧昧昧,软弱酸腐,虚伪做作,句式罗嗦,辞不达意,简直像一个病怏怏的文学青年,在病恹恹地摇头晃脑地抒情,典型的假小空的小资文体。

看今年的《南方周末》贺词,光看充满小资腔调的《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就知道不是一个神经病的无病,就是一个伪善家的假惺惺的终极情怀。富裕的《南方周末》,中国既得利益集团的《南方周末》,已经不再需要阳光打在读者的脸上。

一篇篇新年贺词,由理想抗争,到大病不恸,小病沉默,无病,她记录着《南方周末》人理想溃败自私自利的道路,也记录者读者对她年年不断的失望。

她在加速离开热爱她的广大读者。

2、什么叫“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为什么“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今天”――2006年12月2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深刻改变和影响了中国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情感,让中国人“从今天起,要更加彼此珍惜”,玩小资的终极情调。

冥思苦想,我们不知道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南方周末》的贺词也没有告诉大家“今天”到底是什么重要的日子。

再退一步想,这篇贺词只是《南方周末》对《南方周末》的读者而言的,但是,这一天,《南方周末》只是例行星期四出报的公事,也没有对《南方周末》的读者进行所谓的优惠酬宾活动。如果前进一步,2007年中国有什么特别重大特别意义的特大事件要发生,需要从今天开始准备?似乎也没有。

其实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只是是2006年的第362天,《南方周末》2006年的最后一期,是所谓的新年特刊,是所谓《南方周末》新年贺词《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发表的日子。但是,这离“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高度相差十万八千里。

《南方周末》号称“2007――新年特刊”,其实是2006年年终特刊,所谓的《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不是新年贺词,倒像一篇年终总结,是2006年的告别辞。

报纸在2006年的12月28日出版,离2007年还有三天多,还是2006年的地盘。这一期叫迎新年特刊还勉强说的过去,怎么叫新年特刊呢?新年特刊,迎新年特刊,年终特刊,无论内容形式,还是抒情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无论差别大小,还是有区别的。

3、所谓“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是最典型悲悯情怀的抒情母题,是所谓命运大转折大升华时刻的惊醒和喟叹,是对爱与和平的珍视,是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重新发现和深刻认识,是人类情感终极价值的语言呈现。她作为文学的抒情主题,有自己的抒情模式。一是亲朋久别重逢模式,二是仇人化干戈为玉帛模式,三是爱情破镜重圆模式。当然,这几种抒情模式还可以细分。

从国家主体来讲,她基本上也有三个模式。第一,大灾难模式。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毁灭了家园,大家共同面对灾难,要团结一致,相互搀扶,重建家园。在大灾难面前,什么恩怨情仇都自然消失,如,抗日战争,唐山大地震,98年大水。无论对于灾区人民自己,还是全国人民,都要团结,共度艰难。第二,国家大统一模式,国家长期分离,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回归或者统一。第三是国家民族大和解模式,由于内战、民族矛盾、官民冲突、专制民主冲突之后,有领袖人物站出来,呼吁大和解。例如,当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后,呼吁全国黑白人民大和解。

如果我们从2006年的12月28日,退回到整个2006年。从2006年来看,中国没有引发国家性大灾难的社会和自然灾难,更没有国家官民的大和解。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篇新年贺词像是《南方周末》自己在对自己说,在对自己感伤,在对自己庆贺。所以,这篇所谓的新年贺词的题目,很像《南方周末》自己一篇伤感的或者悲愤的告别辞――与自己告别,与读者告别。当然,告别的原因――《南方周末》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在“今天”编辑同人各奔前程,或者《南方周末》要与读者告别了,大家今天起,要彼此珍惜,互道保重。

当然,也像一篇破镜重圆再出发的誓词。

但是,《南方周末》2006年12月28日,包括整个2006年,《南方周末》都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故,没有什么倒闭或者被整顿,也当然没有要在12月28日开始的重建再出发,更没有《南方周末》明年有什么重大行动,要大家必须从今天彼此更加珍惜。

汉语写作的闹剧

媒体新年贺词,特别是深具国家影响力的重要媒体的新年贺词,是非常重要的。她不仅承上启下,开启新的一年,她更代表着媒体的价值核心和理想情怀,也标志着媒体的母语水平和文学才华。贺词虽是时政文章,但不是一般的时政,她是特别的政治抒情诗。新年贺词的写作极其讲究,她非常讲究修辞和抒情方式,包括抒情排比的逻辑递进和转折。文字的锤炼,气韵的把握,更是讲究。

一篇厚重大气的新年贺词,语言一定简练,抒情一定节制,千万不要滥情。一定要在温柔理性的文字中,凸显希望和理想,绽放激荡读者心灵的思想花朵。

对这篇新年贺词进行语法分析,就会发现它的句子和文字的修辞是多么不通。

本文只是因地制宜式的分析和修改,不做大的改动。

第一段和第二段:

这是2006年12月28日,时光的渡船穿越三百多个日子,穿越大江南北,又回到岁末终点,将开始新的轮回。

这是2006年的渡轮,这一年的中国潮起潮落,令人感慨万千。

一会儿“渡船”,一会儿“渡轮”,哪个为尊。

第三段:

这一年,中国经济继续一骑绝尘快速向前,国家实力明显提升。东盟十国聚首广西,中日政治突破多年坚冰,中非论坛“所有通往非洲的路都要经过中国”,中美战略对话驱使白宫三分之一的首长齐聚北京……世界,终于看到一个在和谐中崛起的中国。

用词不当,表达混乱。“国家实力明显提升”,应该是“国家实力明显增强”。“中非论坛‘所有通往非洲的路都要经过中国’”,莫名其妙,应该是,中非论坛召开,“所有通往非洲的路都要经过中国”时代到来。“终于看到”实在太夸张。难道世界才看到中国的崛起?

第四段:

这一年,房价续涨,股市翻身。欲望浮现,热度升腾。有人欣喜,有人踌躇,有人叹息。纸业出身的张茵成了中国女首富,自由市场的活力造就了一个个财富传奇;楼宇预售处前排起了久违的长队,不甘做房奴者,却一个个被迫做了房奴;毒多宝鱼、红心鸭蛋、欣弗事件,局部领域的失范频频示警,规则重建迫在眉睫……

什么叫“欲望浮现”,欲望是2006年浮现的吗,又什么叫“热度升腾”?2006年怎么热度升腾了。

第五段

这是2006年的渡轮,坐在船上的人们,冷暖自知。她承载的是人民,穿越的是时代,经历的是中国。面对人民,我们常常觉得有千万种方式来表达,有时却沉默得无话可说。

用词不当,“穿越的是时代”,应该“穿越的是岁月”。第二句话基本上是空洞废话,毫无意义。第一第二句和第三句逻辑不通。“觉得有千万种方式来表达”,什么叫“千万种方式”,应该是“千万种话语要”,是自己要表达,不应该是别人“来”表达,自己应该是“要”,别人才是“来”。 “有时却沉默得无话可说”,什么叫“沉默得无话可说”?不通啊。“痛苦得无话可说”,“悲伤得无话可说”,谁还能沉默得有话可说,应该是“绝望得无话可说”。沉默就是不说话,就是默不作声。应该是,有时却只能沉默,无话可说。

第六段:

这一年,中央的最高层关注民生,我们看到了对百姓的珍惜。这一年,千年农业税成为历史,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全免,以公平为指向的新医改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设计。熊彼特说,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就是她的意识形态。诚哉斯言。

“中央的最高层关注民生”,“中央最高层”就够了,何必罗嗦加一个“的”,甚至“最”也不需要。“我们看到了对百姓的珍惜”,谁对百姓的珍惜,应该是党中央对百姓的珍惜,而且“党中央”也加强语气的作用。“百姓”应该是 “老百姓”,不要乱改汉语规范,不要该简的不简,该繁的不繁。

第七段:

这一年,虽然历经波折饱受争议,物权法毕竟已进行史无前例的第七次审议,对私产的保护早已深入人心。入世初人们颇含忐忑,但在入世第五年,全面开放与融入世界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这一段更是混乱,语句不通,像外国人的初级汉语。

第八段:

这一年,各种贪腐大案被一一掀开,从上海的到北京的到郴州的李大伦,人们看到了公共财富被个别官员侵吞的丑行,更看到了中央反腐的决心和信心。

“各种贪腐大案被一一掀开”,是各种大案一一掀开吗?这种全称判断,完全是胡说八道。如果这样,中国2007年以后就没有大案了。 “人们”应该是“人民”,或者“大家”。

第九与第十段

这一年,我们不停地问自己,我们拥有一个怎么样的中国?

经过百年激荡,三十年变革,这是一个越来越融入世界大潮、却又相伴着许多难题的中国。

显然,第九与第十段没有处理好逻辑关系,割裂了抒情的节奏,上下句子别扭。

第十一与第十二段:

这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向上生长的中国。

这是个全社会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但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真实幸福的中国……

罗嗦。“生长”不准确,应该攀登较好。第十二段的“这是个”,应该为“这是一个”。省略号完全没有必要。

第十三段:

这是2006年的渡船,一条阔达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渡船,因此,我们不得不彼此珍惜,因为我们彼此相连。

比喻不当。如果这样,这个渡船如何穿越大江南北。不要将它具像化。“渡船”与什么“彼此珍惜”“彼此相连”也没有多大关系,明显牵强附会。“不得不”简直是可笑,不是“不得不”,而是“应该”。

第十四段至第十六段: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是否忘记对那些无助者表示善意与怜悯。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是否因为恐惧和冷漠,而不敢对不平事发出一声呐喊。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是否忘记怎样去对朋友表达爱,甚至也不习惯对我们的妻子、儿女、父母去表达……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无缘无故,突然而来。因为什么“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不得不”应该是“常常”,这才符合逻辑。“不习惯”,不符合抒情的连贯性,应该是“忘记”。抒情句式省略主语,也削弱了抒情的气势。16段的两个“去”字,完全罗嗦累赘无用,而且影响了抒情的流畅。 “不习惯对我们的”太罗嗦,应该换成“忘记”,“父母”应该放在“妻子”的前面。

第十七段

这是2006年的渡船,载着梦想和期待,将要重新上路。这时候,请让我们祝福你,朋友。我们彼此有情,互道珍重。

这里怎么还是2006年的“渡船”?“我们彼此有情,互道珍重”,废话,而且无聊。

上一篇:困境与突围:农村报纸的 下一篇:我们从美国报业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