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再启

时间:2022-09-17 09:57:27

信贷资产证券化再启

数年试点之后,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再次重启。

中国货币网9月4日公告显示,根据央行和银监会的批准,国开行将通过中信信托,以簿记建档和集中配售的方式发行总额为101.66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这标志着时隔三年后,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再次重启。

公开资料显示,本期资产支持证券的资产池涉及43名借款人向发起机构借用的49笔贷款,全部信贷资产均为浮动计息、按季度付息,均为“正常类贷款”。

相关中介机构人士表示,该期产品销售较为顺利,银行仍是认购主体。而另一大认购主体保险公司则态度谨慎,原因是保监会尚未正式允许其购买。

2012年5月22日,央行、银监会、财政部三部委曾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称“《通知》”),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第三批试点额度为500亿元。

据了解,500亿元的额度将主要在国有大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三大类机构之间进行平均分配,各家银行正按需申报额度。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银行和中介机构人士均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前期试点已积累了操作经验和法律基础,业务重启并无障碍。

对于银行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意味着可借此腾挪资产、盘活资金、分散风险,但业界普遍认为,500亿元的额度相对于银行业123万亿元资产规模仍显太小。

“国开行差这一百个亿吗?”一位国有大行中层如此反问。在他看来,如此小的规模,不能解决资本问题。业界则寄望监管机构能将审批模式由单笔审批变成准入审批,以扩大市场规模。

入池资产类别

《通知》允许金融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和“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入池,但在此次国开行产品包含的基础资产中,未见基础设施和融资平台类贷款。

据了解,监管当局出于风险控制考虑,曾以窗口指导的方式向国开行传达了不希望平台贷进入资产池的愿望。

“刚开始各家肯定会选择好资产和成熟的技术,以确保成功操作。”上述国有大行中层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标准普尔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曾表示,监管层对于资产证券化态度比较谨慎,资产证券化在处理地方融资平台不良中尚有技术上的难题。他认为,选择平台贷作为备选资产可能性不大。

2006年和2008年,信达、东方和建行都曾经发行过以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支持产品,目前信达和建行的两单产品均已到期清算,兑付正常。

从美国发展历史上看,资产证券化也经历了一个由抵押贷款到非抵押贷款,从高资产质量贷款到低资产质量贷款的演进过程。

1970年2月,美国住房和城乡发展部创设了第一笔抵押贷款证券的交易,逐渐地,为使未经抵押的资产也能证券化,外部公司开始提供信用增级,在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之后,上世纪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汽车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证券化产品。

在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高占军看来,重要的不是入池资产的种类,而是市场上是否有终端投资需求。专业的机构投资人有自己的判断方式和评估体系,如果认可风险和收益配比,并不一定会只盯在评级高的产品上。

事实上,对于投资机构,不良资产只要定价合理,就有吸引力。一位银监会权威人士表示,对于发起行,通过公开竞价来使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得到的收益要高于将其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

除了市场需求外,信用评级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的专业化水平,证券化产品的信用增级、信息充分披露等,都被认为是不良资产入池的制度条件。

目前,监管部门引入证券评级机制,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售和交易进行初始和跟踪评级,并通过分层来构造优先次级结构、设置利差账户、准备金账户等方式,增强产品信用。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衍生品委员会近期正在研究,如何解决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简称CRM)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并期望针对市场参与主体不足、税收、估值等问题拿出对策。CRM被称为中国版的CDS,是一种信用违约保险产品,该产品被认为能有效对冲投资机构持有相关产品所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

节约银行资本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并以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银行将贷款类资产批量转让给受托机构进行证券化,有利于加快经营模式从贷款持有型向贷款流量管理型转变。

上述过程已被美国银行证明,资产证券化将大型银行的经营模式从贷款的“持有到期”转变为“发起配售”。

对于处在变局中的国内银行业来说,经营环境正趋于复杂。2008年下半年以来,信贷的快速增长使银行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加之贷存比高企、流动性紧张、外部融资渠道不畅,信贷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一度受到极大制约。

一位政策性银行固定收益交易主管称,银行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资本支撑资产扩张的能力有限,如果想做大资产,只能剥离出来,这是银行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最大动力。

2011年末,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曾建议通过发展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由表内转到表外,从而减轻银行资本需求。

节约资本之外,分散贷款风险也是证券化的题中之义,银监会时任主席刘明康在2010年12月接受采访时表示,资产证券化目的不是为了让银行腾挪资产,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分散出去。

当前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仍主要由银行持有,中金公司在研报中写道,“一旦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大规模违约,最终承担损失的仍然是银行体系。”

高占军表示,风险在银行系统内也可以分散,投资机构对风险的判定、承担和识别能力各有不同,有的机构愿意承担更多风险,即使风险仍在系统之内,考虑到优化配置因素,也并不一定会使整个系统风险超限。

待解问题

上一篇:QE3未必推升人民币 下一篇:回归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