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烽教授澳大利亚访学之行

时间:2022-09-17 07:42:33

殷小烽教授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在2008年4、5月间他应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美术学院邀请赴澳洲进行学术交流。期间,殷小烽带领南澳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专业学生创作雕塑《嬷嬷人》,并采访了澳大利亚公共艺术家Anton hart。本期刊发访谈录,以飨读者。

2008年4月26日~5月31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殷小烽教授应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美术学院之邀,赴澳州学术交流考察一个月。

在南澳大学客座教授期间,殷教授为南澳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授课。并带领他们为南澳大学美术学院创作完成了雕塑《嬷嬷人》。如今,《嬷嬷人》雕塑已经永久安放于南澳大学美术学院入口处,成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南澳大学美术学院友好交流、互利合作和两院师生友谊的见证……

澳大利亚以土著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及各民族融合艺术而著称。殷教授选择具有中国北方地域特色的《嬷嬷人》作为此次创作主题,意在反映“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作为殷小烽教授多年来创作的主题之 ,这件雕塑作品显示出了作者本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语言的探索和理解。殷小烽教授此次访学活动和作品创作,从一定层面上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的风貌,促进了两国和两国民族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尊重。

澳大利亚公共艺术家Anton hart工作室采访

被采访人:Anion hart(以下简称安),采访人:殷小烽(以下简称殷)

殷:安东先生您好,能首先谈~一下您的第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吗?

安:我的第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于1998年。是为一个法院设计制作的,关于“听与说”的主题。

殷:您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这些年中,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件?

安:应该是创作于2003年的作品。当时是政府交给我的设计任务,作品最后摆放于阿德莱德十字路口的四个角。每个都由一个字组成一句话,在不同角度每两字又组成不同的含义。

殷:您的这件雕塑是否有作为路标来引导人们走出城市的用处?

安:的确,有这方面的设计理念。就像这个作品名称《森林・梦想》一样。城市里的人们需要到大自然当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城市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文字,比如报纸、广告、指示牌等等。这些文字都是平面展示的。我的这件作品就是要延续文字图像符号,并将其在空间中形成。

殷:这件作品的制作花费多长时间?

安:从最初设计到制作共是9个月时间。连同周边环境设计和路面铺装等一起施工。

殷:作品落成后市民的反应如何?

安: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些人很喜欢,有些人很不理解。当时有些媒体经常用“梦”这个字来形容我的作品,中小学生也经常用这件作品来表现他们自己的梦境。大家还是在慢慢地理解这件作品。

殷:您去过中国吗?喜欢中国吗,或对中国有什么印象吗?

安:没去过中国。有一个ABC的记者去中国采访过。我的前妻有一半中国血统,但不会讲中文,她是南澳大学的管理人员。就我本人而言,我对中国很感兴趣,对中国令人感动的历史很感兴趣,对中国现在的转变更感兴趣。

殷:能否说的具体些?

安:文化、政治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

殷:尽管不同国家在沟通上存在着语言障碍,但是作为从事视觉艺术的艺术家彼此还是很容易沟通的。

安: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行,作为中国的艺术家应该很高兴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殷:是啊。今年我的大型术雕作品《修复嬷嬷人》特邀参加“2008奥运场馆雕塑”展,这件作品从民族精神入手,表现中国北方地域文化,以民族性、历史性艺术精神反应奥运精神。

安:是的。从你的作品我能看出有很强烈的民族性、历史感。

殷:您觉得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家是否应该掌握包括艺术在内的不同学科知识。比如绘画、雕塑、设计、建筑、园林、历史等等。

安:是的,应该是这样。比如我们作为雕塑家设计的建筑作品就比那些建筑师设计的还要好一些。

殷:说的很对。从美学观念上说,我们雕塑家创作的作品本身就是从空间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从平面角度去考虑的。

殷:您认为公共艺术创作在全球范围内的生命力如何?

安:我觉得艺术家创作的空间很自由。很多人的作品,不是局限于政府的政治思想要求,所以艺术家很喜欢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公共艺术让人参与进来,有些作品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比如我的“梦”系列就是长期的。我其中一件作品,尺寸为26m×20m。工作人员帮我把作品的区域圈起来,概念是谁拥有这片土地准就拥有这文化。当然,这种构思主要是与土著居民有关。作品创作于1996年,持续的时间共5周,等草长出来的时候,作品就消失了。

殷:这件作品上而的数字代表什么,使用的是什么材料呢?

安:这些数字,就像出版物的条形码一样。而颜色,是用画足球场的颜色。黑色的底色,白色的条纹,视觉感受强烈。数字与文字相衔接使人们的视觉产生错误判断,并使之在转化中逐渐消失,从而延伸语言的创作理念。

殷:您作为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家请简单谈一下澳大利亚的公共艺术发展脉络,或每个历史阶段。

安:传统雕塑都是塑造那些君主贵族、或者大型的纪念碑雕塑。从1960年开始,公共艺术向抽象性与概念性发展。现在政府对艺术家仍有局限性,限制艺术家的发挥,政府希望作品能反应好的一面。现在艺术创作更加多元化。

殷:您能就澳大利亚的公共艺术基本发展阶段具体谈谈吗?

安:首先是材料的转变,传统材料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公共艺术发展的需要,同时改变了雕塑的可能性。还有一种,文化影响,澳大利亚受很多文化的影响。这也影响到其中的一位墨尔本艺术家,他做了一件很大的作品,有楼房高,高20m,黄颜色,很醒目,20世纪70年代末安装落成。作品采用钢板材料,漆成黄色。大家最初都很不喜欢,因此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初搬离城市,艺术家也支持政府强行搬走。后来,大约1990年作品重新搬回城市,而此时,由于人们的思想和感官在改变,他们又开始重新接受这件伟大的作品。

殷:我想这件作品历经磨难,应该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安: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从塑造弘扬往事的具像作品,转换到具有现代表现形式的雕塑,更加容易让人们接受。这也是公共艺术的希望。

殷:今天的采访虽然短暂,但是基本上对澳大利亚的公共艺术发展的状况了解了一些,谢谢。

安:很荣幸。

殷:安,如果让您选择,去公共艺术创作营还是去美术学院教授公共艺术,您更倾向哪种呢?

安:很想去参加创作营,尤其是能到美院去上课是非常好的事情。无论是授课还是创作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上一篇:关于哭泣和孩童的哲学 下一篇:对艺术守与变的一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