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09-17 07:06:38

仙游县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 进入21世纪,水稻二化螟逐渐上升,已成为仙游县晚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栽培作物改变、品种的抗虫性、气候因素、农药使用不当,二化螟抗药性导致成灾。本文对其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探索。

[关键词] 二化螟 发生特点 治理技术

二化螟(Chilo supperssalis Walker)是仙游县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水稻品种更新换代,二化螟在水稻上暴发成灾,为害面广、程度重,发生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20000hm)的35%~50%,一般年份损失5%左右,大发生年份损失20%以上, 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

一、发生特点

1.发生期长

峰次不明显,世代重叠严重。种植结构的日益复杂,导致二化螟虫源广、发育进度不整齐,发蛾期长,世代重叠。

2.发生面广,为害严重

20世纪90年代二化螟主要以一代为害早稻,晚稻只是零星为害,从2000年开始晚螟受害面积逐年加重,03年发生面积占晚稻种植面积的50%,螟害率较高,多年份晚稻都出现因二化螟为害造成绝收的现象。

3.品种间差异大

据笔者田间调查品种间螟害率差大,金优明100、特优70等大穗型优质杂优组合螟害严重,稻茬残虫量大。有多年都出现“塌圈”现象,杂优稻重于常规稻。

二、主要原因分析

1.栽培作物改变

仙游县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甘蔗种植面积相当大,播种面积超过1万hm,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目前甘蔗种植面积不足150 hm,改种为水稻及甘薯等作物,四代二化螟集中在晚稻田为害。

2.品种的抗虫性,品种布局复杂,有利二化螟为害

杂交稻的推广种植,特别是大穗型优质组合,有利于为害,杂交稻由于稻秆粗.营养比常规稻丰富,能明显提高二化螟成活率和繁殖系数。特别是种子市场放开后,晚季种植的杂优组合多而杂,达54个,特优70、金优明100等组合高度感虫,杂交稻的螟害率最高,另外二化螟在水稻幼苗期产卵有很强的趋嫩性,但后期有原田块产卵习性,所以枯鞘重的田块白穗一般都较重。

3.农药使用不当,增加二化螟的抗药性

一是农民为了提高防效,随意加大农药使用量和增加用药次数的现象非常普遍。二是防治螟虫药剂品种单一,多年来我县一直使用杀虫双水剂,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杀虫双推荐的使用量对二化螟的防效只有50%,与乐果EC或甲胺磷EC等农药混合,防效也只达70%左右,不能真正控制二化螟;再者,过多依赖化学农药,大量杀伤天敌,减弱了自然控害作用,也是仙游县晚稻二化螟连年重发的原因之一。

三、防治策略

应以二化螟作为晚稻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点,确保稻田综防策略,采取主控虫源、重治秧田分蘖期与穗期并重等防治策略。

1.加强虫情调查,准确预报,制定正确的防治策略,及时指导防治

植保人员要经常深入田间,做好虫情调查,准确地对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制定正确的防治策略,通过电视 《病虫情报》、张贴病虫防治信息,及时地指导农民开展防治。

2.大力推广农业防治 减少虫源基数

对早稻二化螟发生较重的稻田,稻草中含虫多,要及早处理,也可把基部10~15cm先切除烧毁,早稻收割后翻耕灌水,淹没稻桩,杀死稻桩内幼虫,减少基数;灌水杀蛹,即在三代二化螟初蛹期结合烤、搁田或灌浅水,以降低化蛹的部位,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经3~4天,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会被灌死。

3.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利用天敌

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合理、交替使用杀螟化学农药,同时避免重复用药多次施药,减少药剂对天敌的杀伤,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生产上在分蘖期或孕穗、抽穗期螟卵孵化高峰后5~7天,丛枯鞘率5%~8%或为害团高于100个时,每667m2亩用40%三星乳油100~120克或20%毒·唑磷乳油100ml,对水50~75kg喷雾或对水200~250kg泼浇。也可对水400kg进行大水量泼浇, 5%杀虫双颗粒剂1~1.5kg拌湿润细干土20kg制成药土,撒施在稻苗上,保持3~5cm浅水层持续3~5天可提高防效。

参考文献

[1]王建强等,我国水稻螟虫发生现状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北京,中中农业出版社 P3-8.

作者简介:魏毅敏,男,1972年03月出生,2008年12月评为助理农艺师,现任仙游县古洋农场场长。

上一篇:舞钢市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控策略 下一篇: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机驾驶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