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时间:2022-09-01 07:16:03

仙游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摘要 根据高低空流场、自动站观测以及天气雷达监测资料,结合各种物理参数的变化等,对2010年6月15日仙游县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揭示此次暴雨天气的某些内在特征,以为今后此类暴雨的预报提供借鉴。

关键词 暴雨;诊断;分析;福建仙游

中图分类号 S1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77-01

受南支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南压以及低层西南急流等共同影响,2010年6月15日仙游县出现了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溪尾水库当日降水量最大101.2 mm,西苑降水量(90.7 mm)次之。尤其是此次暴雨时空分布极其密集,覆盖整个仙游县,无论山区、平原或沿海,全部站点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暴雨或大暴雨,非常罕见。持续不断的强降水天气给仙游县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1]。全县直接经济总损失达0.349亿元。具体损失如下:18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万人,倒塌房屋15间,损坏房屋15间,紧急转移人口130人;全县19个工矿企业停产;损坏堤防0.2 km。公路中断1处,作物受灾面积7 300 hm2,其中粮食作物4 300 hm2;冲毁塘坝14处,损坏护岸11处,损坏水闸8座,损坏灌溉设施9处,损坏机电泵站3座,损坏水电站5座,直接经济损失0.23亿元。其中,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0.03亿元;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0.089亿元。

1 高空形势分析

2010年6月14日8:00有高空槽东移,低层有切变线东移南压。6月14日20:00,在500 hPa高空图上,高空槽进一步东移,南段槽线抵达闽赣交界处。北面为两槽一脊型。影响此次的南支槽,发展较深,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未来槽线趋于发展;同时,中底层处在切变南侧,底层西南急流开始建立,测站位于急流附近。而中低层切变线进一步东移南压,850 hPa福建省中南部有较强的西南气流辐合。6月15日8:00,500 hPa高空槽继续维持在东南沿海,测站仍然位于中低层切变线南侧,低层仍有较强的西南辐合气流。同时,低层仍有SW急流,强降水天气继续维持。

2 稳定度分析

2.1 高空风场分布

6月14日20:00,测站附近850 hPa为西南风,200 hPa为西北风,上冷下暖,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发展。

2.2 各物理参数分析

根据福州和厦门测站6月14日20:00探空资料(表1)可以看出,当时测站的各物理参数及其稳定度状况。

3 湿度场分析

3.1 暖平流

6月14日20:00,测站风向从850 hPa到500 hPa是明显顺转的,夹角为90°,而且二者风速大,说明当时测站上空有很强的暖平流,层结不稳定。

3.2 水汽通量

6月14日20:00,从850 hPa到700 hPa测站附近水汽通量大,而500 hPa却为水汽通量低值中心。这种上干下湿的水汽通量配置,使得仙游县附近湿不稳定状态将维持较长的时间[2-3](图1)。

3.3 相对湿度与水汽

2010年6月14日20:00从850 hPa到500 hPa测站西面都有湿中心向东移动,测站上空有深厚的湿气层。与中低层长时间维持较强的西南暖湿急流相吻合(图2)。另外,从卫星水汽图像上可以看出,6月14日20:00之前,仙游测站附近水汽含量比较低,6月14日20:00以后,水汽含量高浓度区开始出现,6月15日20:00以后,水汽含量逐渐降低。

4 仙游站气压的时空分布

从2010年6月12日14:00到14日14:00,仙游站气压48 h仅下降2.3 hPa;14日14:00到15日14:00仙游站气压基本没有变化,仅上升了0.2 hPa;从14日20:00到15日20:00仙游站气压变化幅度仅为0.5 hPa,对此次暴雨的产生没有明显的特征意义(表2)。

5 小结

(1)此次暴雨的流场高低空垂直分布比较典型。低层有较强的西南辐合气流并且有较强的西南急流水汽通道,500 hPa有前倾槽,200 hPa有较强的辐散区,高低空配置比较到位,对强降水暴雨天气的产生非常有利。

(2)高低气层湿度垂直分布也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天气,低层湿度大,高层湿度小,上干下湿,层结不稳定[4-5]。

(3)此次暴雨范围之大极为罕见,全县有记录的18个自动站雨量均超过了50 mm,从沿海到内陆山区全部无缝覆盖,是名副其实的全县性暴雨。

(4)此次暴雨过程仙游站气压较高,暴雨发生前后该站气压变化较小。与以往常见的暴雨前后该站气压的跳跃式变化形成明显的反差,对以后该县暴雨预报有重要启示。

6 参考文献

[1] 叶永发.暴雨天情对农作物的危害及其防控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79-80.

[2] 周文志,唐熠,王艳兰,等.广西大范围低空急流暴雨的分型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4):159-164.

[3] 杜惠良,黄新晴,冯晓伟,等.弱冷空气与台风残留低压相互作用对一次暴雨过程的影响[J].气象,2011,37(7):847-856.

[4] 曹晓岗,王慧,邹兰军,等.上海“010805”特大暴雨与“080825”大暴雨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1,30(3):739-748.

[5] 卓鸿,赵平,任健,等.2007年济南“7.18”大暴雨的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研究[J].气象学报,2011,69(2):263-276.

上一篇:活性添加剂对沼气发酵产气率的影响 下一篇:初春鸡西市一次暴雪天气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