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专利流氓”盯上的“大肥羊”

时间:2022-09-17 06:38:02

在中国,“专利流氓”还不被广泛知晓,很多企业尚未受到国外“专利流氓”的大规模侵扰。不过,近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已经居世界第一,国内手机生产商已然被“盯梢”。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我国被告败诉的概率高达76.1%,远高于美国的29%。这是“专利流氓”们不会忽略的利润空间。

“专利流氓”,又称“专利蟑螂”,是指那些没有实体业务、主要通过积极发动专利侵权诉讼而生存的公司。一旦被“专利流氓”(Patent Troll)盯上,就连苹果、谷歌这样的大企业都要皱眉。

1995年,Pitney Bowes以1982年申请的一项专利7项“权利要求”中的前3件控告惠普公司侵权。2001年6月4日,双方取得和解,惠普公司向原告支付4亿美元。Pitney Bowes继续以此项专利控告Apple、松下电子、三星等八家电子厂。

“流氓们”的嗅觉十分灵敏――2013年三季度,全球前10大手机厂商中已有5家是中国企业。这些有着很好成本控制力,且进取心十足的中国厂商,正觊觎在全球各个市场取得更大的突破。对于专业的“专利流氓”来说,他们正是送上门来的绝佳“大肥羊”。

欧盟严词警告诺基亚不要做“流氓”

2013年9月,微软(MSFT:NASDAQ)斥资37.9亿欧元收购了诺基亚(NOK:NYSE)手机业务,同时花费16.5亿欧元购买了诺基亚专利为期10年的授权。“我们可以获得诺基亚专利的使用权,但不会得到专利本身的所有权。”微软总法律顾问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当时对外表示。

诺基亚为什么没有同时把专利也卖给微软?业界普遍猜测:拥有移动通信行业不少核心、优质专利的诺基亚,今后很可能将继续通过其持有的专利组合,收取不菲的专利费。诺基亚法律发言人马克・达兰特亦在该收购交易披露后表示:“直到现在,诺基亚并没有大量地对外许可自己的专利,但是当手机业务剥离后,我们将会尝试进行技术对外许可。”

欧盟竞争专员杰奎因・阿尔穆尼亚(Joaquin Almunia)在2013年年底就严词警告诺基亚,不要成为“专利流氓”,称诺基亚如果试图以“流氓”的方式利用其专利,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提起反垄断诉讼。

微软收购诺基亚的交易正处于中国商务部的审查程序之中。不少中国手机企业担心,剥离了手机业务的诺基亚,可能提出巨额专利授权费,这将限制市场的公平竞争,削弱中国手机企业的竞争力。

记者从相关手机厂商处获悉,除了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也加入到对这一交易的审查中。

诺基亚会否成为“专利流氓”尚无定论,但这家公司于2012年8月出售的部分专利已经成为射向中国厂商的专利之箭。将中兴通讯、华硕推上德国被告席的Vringo即为诺基亚所售专利的收购者之一。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Vringo都极具“专利流氓”的特征。Vringo自称运营着一个移动社交应用的平台,但这部分实体业务已经几乎不产生收入。该公司截至2013年9月30日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仅为5万美元,总运营费用却达1122.6万美元,净亏损1056万美元。

Vringo的最主要商业模式就是通过收购等方式获得专利,然后在全球市场针对所谓的“大肥羊”公司发起专利诉讼,并寻求获得专利授权费。

2012年7月19日,Vringo公司经历了一次控制权变更。在随后的8月份,便宣布从诺基亚购买包括通信管理、数据和信号传输、移动管理、频率资源管理与服务等在内的约500项专利,涉资2200万美元。

微软就是Vringo相中的“大肥羊”之一。2013年5月30日,微软在经过一番法庭较量后与Vringo达成和解协议,微软向Vringo赔偿100万美元,并在今后就相关专利支付一定比例的授权费。与此同时,微软还向Vringo转让了6项专利。

从诺基亚获得专利转让前后,Vringo开始对中兴通讯展开全球诉讼行动。双方在这一组合诉讼中互有攻守,胜败难料。 “随着中国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以更大的力度走向海外市场,就越有可能成为暴露于‘专利流氓’狙击枪之下的‘大肥羊’。”沈剑锋说。

根据Patent Freedom的统计,华为和联想在2012年均遭遇了13起由“专利流氓”公司发起的诉讼,而仅2013年上半年,华为所遭遇的这类诉讼案件就上升到15件。

“专利流氓”状告美国专利局

Vringo只是“专利流氓”中的“小弟”。“大哥们”诸如Intellectual Ventures(IV)、Inter Digital及Acacai等,一般由实体公司转型或通过规模并购,拥有巨量的专利资产;“小弟”一般通过自身研发或并购,拥有少量的专利资产。

2000年成立的IV是美国最大的专利持有者,手中握有超过70000项专利,通过专利授权获得超过30亿美元的回报。IV 专利诉讼覆盖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数字影像技术(诉佳能、奥林巴斯)、网上金融服务(诉 Capital One Bank)、安全技术(诉赛门铁克、McAfee)等。该公司由于不满诉讼处理结果,甚至一怒之下将美国专利局告上地方法院。

还有“肥羊”主动投怀送抱。IV曾从谷歌、苹果、微软、雅虎及eBay 手中募集超过60亿美元资金。面对这样的专利怪物,也许唯一的好消息是,由于2008募集的资金到现在无法维持下去,IV 已经停止对专利的收购。

事实上,无论是“大哥”还是“小弟”,在最终诉求方面相差无几,主要通过对其拥有的“专利资产包”进行战略合作、资产运营及资本化,常见的手段主要有专利出售、专利许可和专利诉讼。其中,专利诉讼是他们的“核武器”。通过发起大规模诉讼,迫使部分被告获取早期和解,然后用这些资金继续跟其他目标对象诉讼,赚取最大收益。

没有“肥羊”,“开胃菜”也不错

“肥羊”虽然肉多,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被一口吞下。“专利流氓”InterDigital在3G 与 LTE 技术标准方面实力雄厚,包括苹果、三星、索尼等在内的厂商均需要向它支付专利授权费用。不过,InterDigital在中国碰了钉子。

2011年,InterDigital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及联邦地区法院指控中兴通讯等企业侵犯其专利,要求启动337调查并排除令,禁止被诉公司在美国销售3G移动设备。经过两年的漫长诉讼, ITC行政法官做出最终裁定,中兴通讯没有违反337条款,不侵犯原告七项中的六项专利权。

抓不住“大肥羊”,“专利流氓”就瞄上那些收入微薄的小公司,虽然从他们身上获得赔偿金相对较少,但胜算要高很多。对于他们来说,小公司就像“大餐”前的“开胃菜”。

美国圣克拉拉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柯琳・秦进行了一项题为“初创企业与专利流氓”的研究,对223家科技初创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9家企业收到过专利索赔信。

面对“专利流氓”的勒索,很多小公司选择支付授权费或和解费来息事宁人――这样做通常比采取法律手段更省钱。

研究显示,和解费用平均为34万美元(12家公司),出庭斗争的费用平均为85.7万美元(7家公司),法庭外斗争的费用平均为16.8万美元(18家公司)。由于没有保密协议,这些“开胃菜”的信息会在“专利流氓界”迅速流传开,“专利流氓”甚至把授权对象列在自家网站上,让其他“氓友”知道哪些公司好欺负。

这样的“勒索”对于收入微薄、资金紧张的小公司来说无疑是“大出血”,但很多小公司又缺乏应对“专利流氓”所必备的知识和信息,只能屈服。柯琳・秦教授指出,“专利流氓”发出的专利索赔信会对小公司造成战略转变、产品变化、招聘推迟、运营迟滞、价值受损甚至公司倒闭等严重影响。

反流氓“联合”大作战

美国政府也对这些“专利流氓”不厌其烦。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1日,当年在所有专利侵权案件中,62%是由专利行使企业发起的。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发明法案》,两年后美国众议院又批准《创新法案》,该法案规定原告提出专利诉讼时必须提供足够详尽的细节,并且不可使用数量过多的文件。假如被驳回,被告可以要求原告支付诉讼费用等。不过,并没有法律规定“专利流氓”属违法行为,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只是“钻空子”,盗亦有道。

在中国,“专利流氓”还不被广泛知晓,很多企业尚未受到国外“专利流氓”的大规模侵扰。不过,近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已经居世界第一,国内手机生产商已然被“盯梢”。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我国被告败诉的概率高达76.1%,远高于美国的29%。这是“专利流氓们”不会忽略的利润空间。

实体企业一旦被专利流氓盯上,首先一定要确保在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制定策略;其次,综合运用常规手段,比如积极应诉,启动反诉讼等手段。在整理策略上,反击“专利流氓”,团结就是力量。中兴通讯曾与其他共同被告进行深度联合,在应诉策略和资源分配上都进行了合作。

“联合收购也是中兴解决与InterDigital纠纷的方案之一。”中兴通讯全球知识产权总监沈剑锋向记者透露,目前中兴通讯正积极跟踪并参与业内主要公司、专利防御联盟针对InterDigital公司的收购项目。对于那些科技初创企业,就更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专利流氓”,这样有助于增强维权力度,降低斗争成本。

上一篇:如果生存还有任何价值 下一篇:石化供应链不确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