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读书乐

时间:2022-09-17 06:00:23

忙里偷闲读书乐

作者简介:章武,原名陈章武,祖籍福建莆田,1942年生,散文作家,著有《海峡女神》、《飞越太平洋》、《东方金蔷薇》、《章武散文自选集》等,多篇作品入选全国高中、初中及小学语文课本。近作《京口三山》荣获《长江颂》全国游记征文一等奖。曾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为省文联、省作协顾问。

书海茫茫,人生苦短。

何况,在短暂的人生中,忙忙碌碌,又是当代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

于是,因忙而不读书,少读书,便成为许多人偷懒的借口。

其实,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唐人李涉有首诗――《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舍,偷得浮生半日闲。”到了宋代,有人发现这是一首回环诗,于是,就把它倒过来读:“偷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不管正读还是反读,意思都一样,无非就是要珍惜时间,莫辜负大好春光。

笔者以为,正因为人生忙忙碌碌,就更应该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读书中得到休息、放松和愉悦,同时,也可增长知识,增进智慧,避免碌碌无为,让人生之忙,忙得更有价值,更有效率。

以下,便是本人忙里偷闲乐于读书的一些往事。

航班误点:困守机场书为伴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出差的机会多了。

每逢离家远行,我总要在行囊中塞进几本书。尽管风尘仆仆,行色匆匆,但旅途上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会多些。车轮滚滚,直奔前方,绝无文山会海之羁绊;人海茫茫,多为陌生之脸孔,亦免去诸多寒暄和应酬。天涯孤旅,灯下独坐,若一卷在手,便如同高朋满座,长夜岑寂顿时冰消雪化。坐读累了,便卧读,妻子不在身边,无人催你熄灯,你可以兴之所之,直读到不知东方之既白,何乐而不为!

中国是世上第一人口大国,交通滞后在所难免,汽车被堵,班机误点,以及买不到返程票的事时有发生,但这也正是你静心读书的大好良机。

记得有一次,因航班误点,我在武汉机场的候机厅里滞留了整整18个小时。众人皆为此烦躁不安,我却反而有点高兴起来,因为这正是天赐予我的一次读书机会。想想,公务业已办完,家务却远在千里之外,你又不是飞机调度员,无权决定自己何时登机起程,你着什么急,着急又有何用!不如定下心来读书,何其快哉!

好在身边带有刚买来的《散文艺术论》一书,洋洋30万字,是平时难以啃动的学术著作。如今,凭空多出了18个小时,我正可以聚精会神地细细把它咀嚼。于是,从旭日东升读到华灯初上,整整一天时间,除了上厕所,吃泡面,喝咖啡,所有的时间,我全埋头于书本之中。尽管候机厅里人声鼎沸,犹如大海的波涛在翻腾;人影晃动,犹如海面上的帆樯在起落,但我悠然置身其中,就像坐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在阅读中获得了一种诗情,一种画意,一种“闹中取静”的哲理,一种“六根清静”的禅悟。

从此,我明白,世界上最吵闹的场所,往往也是读书最安静的地方。

出访之前:磨刀不误砍柴工

1998年夏天,我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将于秋天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罗马尼亚访问。行前准备工作千头万绪,但我以为,通过读书,多了解该国的国情,社情,民情,文情,这才是重中之重。

于是,我从省文联资料室借出所有罗马尼亚文学作品的中译本,共约20多本,日以继夜地加以阅读。同时,我还查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和《文物・博物馆》等卷,对其中有关罗方的重点条目做了笔记。此外,我还手绘了罗马尼亚及其首都布加勒斯特的简明地图,以备不时之需。

果然,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在阅读中所积累起来的点滴知识,后来还都派上了用场。

比如,有一天,按原定计划是参观该国的国家艺术馆,但该馆当天另有任务,l临时闭门谢客。陪同的主人慌了,不知该如何办才好,只好一再向中国客人道歉。我笑着说:不要紧,离此不远,有座罗马尼亚乡村博物馆,陈列有贵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农家庄园,以及大量生产、生活用品,正好我们几位中国作家中,周大新、吕雷和东西等都是写农村题材小说的,对此很感兴趣,建议改变计划,立即前往参观。结果,大家满载而归,宾主双方都十分满意。

有人问:你怎么知道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有这样一座博物馆?

我笑答:我是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文物・博物馆》卷中知道的,并把它标在了地图上,没想到,还真用上了。

又比如,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有位罗方诗人问:在中国,人们是喜欢长诗还是短诗?我立马回答:诗的好坏与长短无关,只要是好的,大家都喜欢。比如中国,屈原的《离骚》327行,2400多字,李白的《静夜思》,只有寥寥四行,20个字,但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正如你们罗马尼亚诗坛,虽然当下流行的是短诗,但并不影响你们对前辈诗人埃米内斯库的尊敬和热爱,他的代表作《金星》,不就是一首长诗吗!我的这一番回答,因为兼及两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作品,立即招来了好一阵热烈的掌声。

事后,我暗自庆幸:好在临行前,抢读了一批罗方的有关诗文作品,使我在应对之间,能从容得体,游刃有余。

辗转病榻:聊借画图怡倦眼

人生在世,谁都会有生病的日子,住院的日子。生病住院当然不是好事,但世间万物,总是一分为二,有利也有弊。照我看来,生病住院至少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

坡有句名言:“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如何安心?他老人家没说,我猜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病榻上一卷在手,灵魂便开始远游,可减缓病体之痛苦,可忘却死亡之恐怖,可缩短时日之漫长,可填补独处之寂寞。试问,有哪种灵丹妙药,能收到如此“立竿见影”的疗效?怪不得在中医理论中,“书疗”也是一种疗法。

当然,患者的精力、视力、体力都不如正常人,病中读书,不妨多选些画册、画报以及图文并茂的小人书之类。这是有例可循的。

例一,鲁迅先生在病中,就曾与其夫人共赏《芥子园画谱》,并赋诗曰:“聊借画图怡倦眼”。一个“怡”字,妙不可言。

例二,电影《》中,也有他和邓大姐并坐观赏日本友人所赠画册的镜头。画面上,在中忧国忧民的总理,身罹绝症的总理,那焦虑、疲惫的眼神,顿时变得柔和、清亮起来。

鲁迅和都是当代伟人,他们的读书经验自然值得借鉴。

人到中年以后,我接二连三住了好几次医院。其间,我读了许多画册,读了一套20卷本的《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还读了一部长达60多万字的《西方现代艺术史》,这是郭风先生向我推荐的必读书之一。书中近千幅图片,使我明白西方现代主义的种种文学流派,无不起源于建筑、雕塑和绘画,一些被评论家诠释得云山雾罩的玄论,在实物图像面前,其实并不难理解。这是我在病中读书时始料未及的一大收获。

2009年11月6日 写于福州金山骥斋

上一篇: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 下一篇:告诉孩子读诗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