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与高中英语的配合

时间:2022-09-17 04:58:51

生涯教育与高中英语的配合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还要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设想提供指导和推荐。教师可以把高中的课程教学与生涯教育的相关理念和指导措施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起来,这样对中学教育的改革和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英语;英语教育

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发源地是美国,人的全部生涯作为其主要研究和重点研究的内容,也就是指从幼儿园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中,按照人类对生涯的认知、探索、定向、准备和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该计划,通过这个过程使人类获得某种谋生技能,最终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形态。

一、生涯规划和英语教育结合的内容

生涯指的是伴随个体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动态发展历程,结合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可以得出,高中生正处于生涯的探索研究阶段,需要在外界的帮助下,使自身的不成熟逐渐消退,实现自我生涯规划的完成。根据生涯教育的特性和英语学科的特点,高中生涯教育和英语学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结合: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拓展国际化视野

英语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工具,本身也是一种西方文化的载体,学生要想更好地掌握英语,必须要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随心所用。然而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更注重英语词汇量的积累、语法规律的掌握和一些应试技巧的实际运用,对于英语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和国际化应用的实际功能太过忽视,也没有借助英语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不同的世界和文化,作为一种语言无法应用自如。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生涯教育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凭借原有的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向国际化迈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世界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

2.指导学生掌握和自身生涯规划相关的知识技能

教师应该结合英语课程体系,在该体系中的听、说、读、写、译等内容中融入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按照学生的不同给予个性化的职业指导,鼓励和督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掌握与之相关的职业能力和技巧,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更加认清自己、了解身处的环境,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生涯规划和与之相关的英语技能,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生涯规划和英语教育结合的策略

1.了解学生,分析学情,制定相应的生涯教育目标

了解学生是促进生涯教育更好融入高中英语教育的基础。要想了解学生就要进行学情分析,这既是制定生涯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学情分析要想更加科学系统,就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所以,在分析学情之前要编制一些科学的、全面的调查问卷,以此来了解学生的生涯需求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现状,从中可以系统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按照此状况整体制订相应的生涯教育目标。此外,除了使用调查问卷,教师还可以采用观察、访谈等方式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和探讨研究。

在全面而科学地了解了学生和学情之后,教师还要结合我国高中教育规划现状以及本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制定适合本校的生涯教育目标体系。然后在这个目标基础上,按照英语课程的标准要求,制定英语学科中生涯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式方法。

美国各州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都是以美国在校生涯教师协会的《学生生涯国家标准》为基础制定的,该标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9条不同的标准,一共120项不同的指标,对学生基础阶段需要掌握的生涯规划能力做出了详细的介绍,这给我国高中阶段了解学生并确定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2.整合教材,使其更加接近生涯教育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师制定教学活动、完成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而教材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媒介,英语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想使生涯教育和英语教学完美结合,必须通过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和英语教学目标来实现,要充分利用高中阶段的教材来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我们要把教材和课程体系紧密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组合教材中的各个内容,从中挖掘适合生涯规划教育的素材,实现教材的有效整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删减、补充、重排等,使其更加符合学生和生涯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实际教学,更好地实现生涯教育目标。

总之,生涯教育对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学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需要学校和教师理清学校现有教育和生涯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涯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要在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涯教育,实现生涯教育和英语课程教学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刘芳.生涯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1.

上一篇:浅析体育教学模式与创新路径 下一篇:技工院校学生心理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