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舞蹈类学生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7 04:30:34

对舞蹈类学生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多。针对舞蹈类学生的特点,本文从教师心态、学生心理、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舞蹈类学生 教学对策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简称155号文件),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文件,进一步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并阐明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目标,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一样,成为了非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时间为大学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针对舞蹈类学生这一特定的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现就对舞蹈类学生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比较强的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的入门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

对于舞蹈类学生来讲,在大学的学习中,本课程是他们唯一要学习的计算机类课程,因此学生的掌握程度决定他们日后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舞蹈类学生的来源有两类,一类是中专学校,另外一类是普通高中。对来自中专学校的学生而言,专业上比来自高中的学生强,但在文化方面比来自高中的学生要差许多。他们大体的情况是年龄普遍偏小,最小仅为16岁(以下涉及的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统计),家庭经济普遍较好,但两极分化严重,家庭拥有电脑学生比例很高,达到70%,其他普通类专业仅仅为30%。

从学生的家庭条件来分析,舞蹈类学生的条件要比普通类专业学生优越许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舞蹈类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明显低于普通类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1.反应能力强,但理解能力差。

在教学中,舞蹈类学生普遍反应速度非常快,思维很开阔、活跃,属于跳跃性思维,但理解能力差,无法及时将知识进行加工和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常常出现需要反复讲述同一知识点的情况。

此外,学生在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方面,能力差别也很大,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已经完全领悟知识点的内涵,但另外一部分人尚未能领会知识点的基本意思。

2.计算机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

舞蹈类学生的家境普遍较好,有70%同学在上大学前已经接触并学会使用计算机,他们普遍对开机、关机和IE、QQ、视频播放等软件使用非常熟练,但对计算机其他的功能不了解,对计算机的组成和原理更是一窍不通。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与其他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情况基本一样,非常薄弱。

在教学中,舞蹈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是最大的问题所在。由于专业跨度太大,他们普遍认为,对计算机的学习,只需要懂开关机、上网聊天就足够了,对于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他们认为很复杂,离他们很遥远,对于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等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出来。

3.自尊心极强,学习心态浮躁。

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和成长经历顺利,舞蹈类学生经受的挫折比同龄人要少,普遍自尊心很强,教学中不能随便对他们提出批评或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否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导致无法完成学习的任务。同时,他们另一突出的特点是学习心态浮躁,比如在实践教学中,一旦发现自己比其他同学完成任务要慢,就会出现放弃的心理,觉得学习没意思;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通常会不假思索地找老师解决,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三、课程教学对策

1.充分认识教育对象,避免师生教与学的心态不对称。

教师无一不希望学生能刻苦学习,掌握课程的知识,最后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对于舞蹈类学生这一特定的教育对象,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心态,了解他们的需求,在不违背教学要求情况下,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使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态基本对称,这样将会使到教师的心态平和,学生的心态也处于相对较好的状态。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曾经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按照普通类学生的教学要求去要求舞蹈类学生,结果发现不但自身身心受到影响,而且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2.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改进实践教学环节。

以我校为例,经过学校的课程改革,本课程的总学时调整为40学时,其中理论教授12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在理论教学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及操作系统基本知识、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03、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等内容。而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需要完成Windows XP基本操作、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网络与应用等内容,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完全满足日常办公需要。

对于舞蹈类学生来讲,要在短短的40学时里面,领会这些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与黑板板书两种方式讲课,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板书过程可让学生更好理解一些原理性的知识。同时,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精简,突出重点,非重点内容基本不讲,这样的好处是避免让学生因感觉到知识点过多,而产生放弃课程学习的想法。

在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一些与舞蹈专业学习贴近的操作内容,比如在Word 2003操作中,将操作内容设计为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方法与手段;在Excel 2003操作中,操作内容设计为舞蹈专业近3年的招生人数、毕业人数、就业率等;在PowerPoint 2003操作中,将舞蹈专业学习特点、注意问题、毕业去向等加入到操作内容中,增强学生操作的兴趣。

3.认识学生,及时表扬。

对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教育,很关键的一点是能否认识学生。对于舞蹈类学生来讲,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更希望老师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在短短的40个学时里面,能否认识学生、记住学生成为课程教学能否事半功倍的关键所在。一种很好的做法是,在实践教学的时候,给学生安排固定的上机位置,并填写好座位安排表,这样就方便老师在辅导过程中不经意地认识学生。认识学生不能强求要全部认识,应定位为部分认识,认识比例在30%左右为一个恰当程度,比例太高,容易造成老师负担重,反而失去了认识学生的兴趣。

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当学生顺利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充分肯定,增强他们的学习课程的信心。比如,在实验中,有一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写大学生活的感受和未来的学习计划。在批改作业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一些想法写一些评语,字数不必太多,也不要每个人都写,控制在50%人数左右,这样可以使得到评语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增强师生的关系。对于其余同学,当看到别人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者关心的时候,也会产生一种更为强烈的被认可的心态,这样对课程学习的心态就会改善。

4.课外辅导,网上交流,建立学习网站。

在教学中发现,舞蹈类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的性质:突发性与中断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针对这一特点,结合现在网络的发展,可以在课堂学习之外,设定课外辅导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采取网上交流的方式,向学生公布自己的QQ号码和邮箱。在交流过程中,多对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平时生活进行关心询问,提一些意见和建议,使到学生感到在学习计算机课程中不但能学到计算机知识,而且学到成才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增强对老师的认同感。

此外,建立课程学习网站,可以使学生学习不间断,满足他们不同时间的学习需求。

5.引导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大型考试,参加考试人数仅次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舞蹈类学生而言,由于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他们唯一的计算机课程,极少数人会继续钻研计算机开发或数据库技术,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报考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鼓励他们考取一个计算机方面的证书,为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也达到让他们对课程学习有明确目标的目的。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课时少,在对舞蹈类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对学生的性格弱点,针对其性格弱点进行分析,改善教学过程,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6,6.

上一篇:论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