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留出语文实践的空间

时间:2022-09-17 03:22:47

给学生留出语文实践的空间

摘 要:纵观语文课程,学生的学习实践已得到重视,但滞后的教学理念占据了读书的“空间”,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课堂中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读书空间,可以说是阻挡学生和高尚的人说话,精神方面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学生才有读书的空间。

关键词:语文实践读书 体验 研究空间

纵观语文课程,学生的学习实践已得到重视,诸如小组讨论,课本剧表演、赏析诵读,以文作画等等,确实是良好的实践形式。但在课程操作中总有“作秀”的痕迹――赏析诵读只有2分钟的时间准备;课本剧表演是事先排练好的;以文作画是从书包里拿出来的;就一个问题开展讨论,学生刚读完相关的段落,老师就宣布讨论结束。因为没有“空间”,语文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就这样匆匆而过。农民种植庄稼要给苗儿“间苗”,为的是给苗儿留出茁壮成长的“空间”。植物只是在本能中按照它的习惯生长都需要空间,人需要不断的超越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更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语文实践”呼唤“空间”。

一、 给学生留出读书的空间

语文课堂,学生没有读书的空间――滞后的教学理念占据了读书的“空间”,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观念,还没有落实到语文课程中。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讲,学生怎么懂呢?”老师就课文内容分析的“言说”占用了读书的实践。

(2)“生本意识没有扎根在语文课堂中。把读书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程序,而不是“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因此忽略了学生自主读书。

(3)对于语文,修辞知识教学的新观念没有落实在语文课堂中。

《新课程标准》针对语文修辞教学,提出一条总括性的目标:“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表达效果”。然而课堂中仍然将语法修辞作为知识来教、来训练,占用了读书的空间。

“总目标”提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从阅读声音的高低,信息摄取的详略,速度的快慢三个难度说明了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6种读。课堂上没有读的空间,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说话。”

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美的人格。”

语文课本中编入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课堂中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读书空间,可以说是阻挡学生和高尚的人说话,精神方面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只有更新教学理念,学生才有读书的空间。

二、给学生留出体验的空间

阅读的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之中,才能振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哲学家笛卡儿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在”是学生面对着的阅读材料,或者说是学生的一次语文实践机会,而这些材料或机会必须有“我思”参与,才能在阅读材料或机会这个平台上实现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享受到体验的愉悦,将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境、情感氛围之中。由于“我思”受着知识背景,接受能力,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情趣喜好等等方面的影向,面对同一份阅读材料,绝不可能得出统一结果。

所以体验需要空间,要允许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去体验,只有每个老师从心底深处赞同“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理论时,体验的空间就会出现在课堂中。

三、给学生留出研究的空间

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学生们尤其具有这样的秉性。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甚至是批判的对象,敢于提出异议。有了审视的眼光,教材就更有研究的价值,探究能力就更能得到更好的提高。有关专家认为,初中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这里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便是学生需要的研究空间。

可是这块“奶酪”已被吞噬。课堂上,学生忙于思考接踵而来的问题答案:课后要完成一成不变的作业,往往都是课堂内容重复:家长也绝不会放弃增加“营养”机会,一本一本的“密卷”、“压轴题”堆放在孩子的面前。学生的藏书几乎只有基础知识全书、试题集锦、优秀作文。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一句名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试题训练中生活的孩子又如何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呢?中国有世界奥赛金奖的学生,却没有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不得不感叹中国教育缺乏研究创造的空间。在美国一个10岁的中国孩子写成一篇题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的作文。老师的要求是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在中国那是不可思议的作业。其实老师让学生写这篇文章提示了一个研究的空间,要求写出这篇文章推动学生研究的支点,研究的过程才是目的。美国一位名不经传的小学老师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去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更多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这番论述不能不令我们反思语文教学。为什么不能把老师讲解课文,变成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完成阅读计划,完成阅读计划呢?为什么不能压缩课文讲解的时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呢?为什么不能把重复再现的作业变成运用综合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尝试呢――因为,为学生留出研究的空间,还没有成为教学的自觉行为。

上海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在谈“语文课的训练”时说;“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可以教会的,而能力是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不可专递的,是教不会的,只能靠自身参与练习不能没有”“空间”,为此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理由不为学生的练习创造空间,更没有理由用教师的行为去填充空间,或者摧毁这些可贵的空间。只有给学生留出语文实践足够的空间,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全面发挥,才能完全读懂课文,领会课文的内涵,从而进行语文实践。

上一篇:团结协作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