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作文训练的实效

时间:2022-09-17 02:53:59

如何提升作文训练的实效

摘 要:纵观小学六年的作文训练,有些训练内容是有相似之处的。编者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使得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一次作文训练,并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有限的两堂课的时间内。除了要有生活实践的保障,还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关注训练的“前沿后续”,把握好学生训练的能力基础,才能真正提高作文训练的实效。

关键词:关注学情;解析训练;课前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172-01

以往面对作文教学,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仅仅局限于本次训练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刨一个坑种一次萝卜”,几番训练之后,学生的习作依赖性还是很强。纵观小学六年的作文训练,有些训练内容是有相似之处的。编者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使得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要想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我们必须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

一、关注学情,乐于表达

学情,就是学生情况。以往教学前,教师更多地思考“这一堂课我如何上完”,新基础理念,带来的更多的是教师思维的转变。在作文训练时,我们要习惯于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

1、学生已有的能力积淀

如四年级上学期的一次作文训练《夸夸我自己》,在三年级时,他们已经经历过两次关于写人文章的训练。对于写人的文章,他们心中是有清晰的框架结构的,初步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特点。经过三年级一系列的作文训练,他们在进行外貌描写时能做到有序、抓住特点,能用一定的方法将文字生动化。教者分析清楚学生已有的能力积淀,就可以把握教学的起点。

2、学生有待提升的能力

面对相似的作文训练,每个年级段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同,学生的能力提升点也不同。经过三年级多篇写人记事文章的学习,学生对于“事”是有概念的。但自己写起事情,往往会出现以下的状况:用一两句话将事情草草带过而忽略了事情的过程,或者过多地描述偏离中心的文字。究其原因,是没能捕捉到事情过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无法用准确的文字进行具体化描述。他们知道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都是细节,人物的刻画离不开细节,但还不能有意识地在文章中运用细节描写。虽然也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但还不能全部准确地运用,这给学生的表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了解班级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能力提升是有参差的,若把他们定位在同一水平线上,就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面对写人的文章,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能结合具体事例来表述特点,语言清楚,并掌握了一定的表达技巧。另一部分学生,对于事件表达的框架还不清晰,他们需要在课堂中倾听、提升。还有少部分同学“选材要围绕中心”这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模糊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选择契合中心的事例。基于这种情况,再去确立有层次的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感,自然也就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解析训练,发掘联系

1、分析作文训练在年段训练中的位置

四年级上学期习作训练二的中心话题是“夸夸我自己”,纵观中年级段的作文训练,三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习作是《我的自画像》,教学目标是有序地说一说自己的外貌;下学期第二单元习作是《为别人画张像》,增加了说性格、爱好等特点的要求。本次习作,要求能用亲身经历的事说清楚自己的长处;而到了下学期,习作二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人身上的长处,用具体的事例表现同学的特点。几次作文训练都是先写自己,再写别人,而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针对能力提升点的不同,教学侧重点理应随之而有所不同。通过本次习作训练,就是希望大部分同学能用事例将自己的长处、本领说清楚。一部分同学能在说生动说具体上得以提高,以便为下一阶段的能力提升作铺垫。

2、分析作文训练在单元文本教学中的位置

作文训练和阅读教学时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知识结构、情感体系的内在联系。就写人训练来讲,三年级下学期的课文,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中有数篇用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文章,如《雪儿》、《花瓣飘香》、《少年王勃》等,虽然三年级下册习作二《为别人画张像》并没有要求学生能结合事例来写出人物特点,但这一部分的阅读学习恰恰可以为习作训练在知识体系上作初步准备,一是了解事情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环节的,二是知道事例在体现人物特点是所起的作用。四上作文训练二所在的第二单元课文中有这样的两篇:《徐悲鸿励志学画》和林则徐《虎门销烟》。其中《徐悲鸿励志学画》更为明显地用事例展现了人物特点。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也可以为习作二训练搭桥,使学生形成“用事例展现人物特点”的认识。有了知识能力的铺垫,学生在面对作文训练时,自然也就少了些望“文”兴谈。

三、课前积累,搭桥铺路

1、语言素材的积累

低年级段积累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将一句话说完整。如说话练习《逛菜场》,课前可以积累和颜色有关的词语,这样“菜场有黄瓜、青菜、西红柿。”就可以说成“菜场里有绿油油的黄瓜,碧绿碧绿的青菜,红通通的西红柿。”

2、段落结构的积累

进入中年级段,阅读教学侧重于段的训练。作文课的课前积累,在语言素材积累的基础上,要更多地涉及段落的认识。如写人文章,可以让学生课前积累围绕中心句描写人物特点的段落。

3、篇章框架的积累

高年级的作文训练更多地是考虑选材恰当,谋篇布局合理。在常规积累的基础上,可推荐阅读相似体裁的文章,增强学生对于选材和结构的认识。这样在习作时,学生对于文章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布局。这也是进入高年级,学生要逐步掌握的一中能力。

一次作文训练,并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有限的两堂课的时间内。除了要有生活实践的保障,还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关注训练的“前沿后续”,把握好学生训练的能力基础,才能真正提高作文训练的实效。

上一篇:论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同济大学三维打印微型飞机成功试飞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