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五彩游戏课程的行与思

时间:2022-09-17 02:15:10

园本五彩游戏课程的行与思

导语:当今的幼教界,思想活跃,理念众多。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教育、开放的学术,幼教人不再简单依从固有思想和观念,而是在生活、教育的情境脉络中吸取并生成新想法、新观念。幼儿园课程更加注重幼儿发展的多元化和自主性,“园本课程”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焦点。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渝中实验幼儿园是如何以他们幼儿园实际为载体探索幼儿园课程开发的。

“五彩游戏课程”的魅力

“今天星期*,你准备玩什么?”这是中一班孩子入园时对话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孩子们对此,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回应。有的说:“今天星期三,美术游戏,我准备跟苏老师到加工坊制作东西!”有的孩子表达不同的选择:“我要跟邓老师一起到杜里沙里阅读城玩。”有的孩子立马就开始寻找同伴“露露,你今天跟我一起到玩具反斗城去组装玩具好吗?”对喜爱的五彩游戏课程,孩子们总是兴趣盎然。

“臣臣,快点,小戏要开始了!”珈珈吃点心时不停地催促着臣臣。原来,午睡起床后的小戏表演即将开场了。对期待的五彩游戏课程,孩子们总是“抓紧时间”……

这边孩子轻轻地询问到:“思思,今天我挨着你坐,一起喝下午茶好吗?”那边就有孩子拉着另一个孩子的手商量着:“咱们再找两个好朋友,去坐2号桌吧!”对自主的五彩游戏课程,孩子们总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就连家长也总会在送孩子入园时赶来“凑热闹”:“老师,星期一有下午茶时间,我和孩子商量带了她最喜欢的小魔仙茶杯。”瞧,对于孩子时时念叨的五彩游戏课程,家长们也上心了。

上述的景象从这学期起每日都会在中一班里重演。究其原委,是源于班级课程的变革,一种从按部就班、师意主导、内容单一逐渐转向为有整体脉络、直观形象、富有弹性、幼儿自主、内容寓生活与游戏一体的创生型课程。我们将之称为“五彩游戏课程”。

五彩游戏课程的解读

在中一班走廊的墙壁上,有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尤其引人注目,那就是“五彩游戏课程计划”(如上表),它就像哆A梦的口袋,总能让孩子们每天充满期待地来到幼儿园,又带着愉悦满足和自主享受离开。不仅如此,它还吸引着家长主动与孩子筹备、讨论游戏所需,分享游戏中的体验,从而“有预谋的”却又自然而然地融入家长资源。当然,这背后,需要教师有一种尊重幼儿、崇尚游戏、回归生活、敢于突破的精神,更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锤炼这种整合与变通的能力。我们,愿意为此而努力!

每天一个话题,在规定分钟内,围绕话题“介绍自己”“讲述原因”并能够应对同伴的提问,辨出结果,亮出自己的观点、赢得自己的播报舞台。

“五彩游戏课程”从时间安排上,打破了传统游戏课程零散、点状的时间模式,将下午零碎的时间整合为三个相对完整却又有机相连的版块,分别为“下午茶时间、游戏课程、每日播报”,让孩子的空间、时间更加自由、自主。

“五彩游戏课程”从外显形式上,选择了儿童最能直观感知的色彩,“赤橙黄绿蓝”五种颜色代表着丰富、各异的游戏课程内容,更代表着孩子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童年。

“五彩游戏课程”从内容安排上,将游戏课程以孩子最能直观感知的色彩来命名,易于孩子记忆,而且孩子在园的五天分别安排不同的内容,更让孩子们感觉到幼儿园生活的多重变化,感受“五彩游戏课程”的丰富、趣味性,让孩子们愿意参与到“五彩游戏课程”中来,多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和行动,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像五彩色一样和谐全面地发展。

“五彩游戏课程”从实施上,将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在“五彩游戏课程”的实施中,让孩子们知道我能做什么,我还可以做什么,让孩子主动选择而不再是被动接受。

“五彩游戏课程”的思考

当今的幼教界,思想活跃,理念众多。人们都在自己的生活、教育的情境脉络中吸取并形成相关的思想和理念。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教育、开放的学术,使得人们不会简单依从一种思想和观念。合理的思想标尺不是与潮流的一致性,而是能否引发最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是否适合幼儿园特定的生活、教育真实的情境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幼儿园观念可能会有差异,因而,不同的幼儿园都有再构课程的可能。

我园一直坚守这一课程理想:让幼儿园课程成为促进师幼共同发展的课程。“五彩游戏课程”在秉承这一理想的同时,着力在整合、生活、游戏几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建构。

“五彩游戏课程”研发和实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最开始确定游戏课程时间、选定“五彩游戏课程”内容版块,再到每月具体主题的实施以及活动计划,到最后总结,总会碰到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而这,正是促进我们深入思考和不断前进的动力……

问题一:游戏课程设计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一)问题分析

我们的“五彩游戏课程”是园本化的课程,系统的、可利用的资源比较少,我们多从现有的幼儿园常用的主题、生成、方案、多元智能等课程资源中进行选取,东摘一点适合的,西拿一点可借鉴的。常用的课程资源多从各个领域出发进行预设和实施,弱化了生成活动。

(二)解决策略

1.我们思考:坚守“自主”核心,坚持“合适”原则。

我们不再局限于“拿来主义”,更多的是从是否适合本班幼儿进行选用和修缮。

2.我们实践:时间保证,师幼参与生成。

每周空档出一个生成的半日活动内容,作为对预设课程的补充,生成的内容也不仅限于教师的了解,包含了孩子的自主需要和决议。

每个下午游戏课程都是按时间版块的形式进行游戏,时间更充裕、宽松,方便教师和幼儿及时地、留有余地地生成活动,让“五彩游戏课程”不仅仅是预设的,更体现生成的,解决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问题二:游戏课程内容如何满足儿童兴趣与需要?

(一)问题分析:

“五彩游戏课程”每月确定主题课程内容,主题课程内容不仅包含班级常态主题还包含了全园每月大型活动主题以及生成主题课程,一个月主题甚至多达3~4个,主题内容多且广,如何平衡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还有待思考。

(二)解决策略

1.我们思考:坚持儿童至上,综合为宜。

我们的“五彩游戏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课程,注重发展孩子综合能力,坚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有选择地“拿来主义”选取孩子喜欢、需要的课程内容。

2.我们的实践:合宜版块划分,综合体现兴趣需要。

我们将一周五天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划分成了橙、黄、蓝、红、绿5个大的版块,每个版块对应的游戏内容不同,但又相互衔接着,保证孩子们学习内容体系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同时“五彩游戏课程”时间段的划分也保证了时间,更好地体现课程的教育作用,表现在:教师能将行动落实到对儿童的观察、发现上,能够更好地解读儿童,达到更高层次地尊重儿童,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问题三:游戏课程如何体现儿童共性与个性的需要?

(一)问题分析

同一年龄的儿童个体都有相同的、共性的一面,同时作为完整个体存在的儿童又存在有个性的一面,传统课程中更多关注儿童共性的一面,例如多以集中教育活动集中教授,更多满足大多数儿童的需要,但在满足个体儿童个性需要方面则欠缺。

(二)解决策略

1.我们思考:满足儿童共性,体现儿童个性。

中班年龄阶段孩子对计划安排有强烈的求知欲,有主动展示自己的欲望,例如每天孩子最喜欢问的问题“今天星期*,今天干什么?”在自由交谈时间,孩子会主动要求教其他小朋友自己新学会的游戏,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游戏课程内容如何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2.我们实践:共性计划预先告知,个性自主任务明确。

根据孩子喜欢的橙、黄、蓝、红、绿色彩有规律地设计“五彩游戏课程”版块,每个下午三个版块的游戏内容:两个自主游戏时间(快乐下午茶+每日播报)、一个游戏课程(游戏+体能),帮助孩子熟悉“五彩游戏课程”的安排和时间,满足大多数孩子对课程外显认识的共性需求,逐步形成良好的课程时间规律。

为了满足孩子个性需要,运用相适用的方式,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我们相对固定时间(每天晚餐前),游戏内容计划提前一天告知孩子,明确给孩子提出要求:孩子自主准备同类型游戏、材料,可邀请家长、老师协助。让游戏课程成为孩子个性展现的平台,让游戏变成孩子真正需要的活动。

问题四:游戏课程如何以评价促发展?

(一)问题分析

传统课程测查评价系统多以量化的、标准化的描述来进行评价,对儿童发展的评价只是一个量化的测查、记录资料,“五彩游戏课程”中对儿童能力发展如何更好记录、评价呢?

(二)解决策略

1. 我们实践:发展、评价一体化――儿童成长档案

“五彩游戏课程”的发展与评价以儿童成长档案的形式进行,将对儿童发展的评价落实到教师对儿童的观察中去,是基于儿童个案、儿童过程性记录的评价体系。在传统测查评价的量化标准基础上,用数据、情景描述来反映儿童发展。

2.我们反思:儿童发展隐性化,变量影响评价结果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在观察、记录、评价过程中,角度、观念等的不同,发展与评价也体现出极大差异,如何更准确地记录儿童发展与评价是一个难点问题,我们“五彩游戏课程”中――儿童成长档案,对儿童的科学发展与评价仍有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彩游戏课程”慢慢发展为中一班的标签,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状态以及发展,总是能带给教师颇多感概。我们真切地呼吁,多为幼儿想想,多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幼儿,让幼儿的幸福、充实和愉快替代压抑和被动。

上一篇:基于概率图模型供应链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幼儿园最易出现的3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