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儿的村官愿景

时间:2022-09-17 02:12:27

马儿来了!”村里的大爷大妈们总会这样热情地与小马打招呼,口气亲切得像叫自己的孙子。

小马是政法大学毕业的高才生,6年前怀揣一个简朴的田园梦来到北京偏远的乡村当上了大学生村官。如今他在这里已经成了家,成了远近闻名的乡镇基层干部。2011年,当三年的村官任职期满,原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取得待遇好很多的就业机会,可他选择留下来,因为这里有爱他的姑娘,有位很“怪”却与他默契如父子的老郭头,还有一群善良好客却有些空虚寂寞的老人们。

曾经人见人躲的“疯老头”

衣衫褴褛、胡子拉碴,一个“野人”蹲在村委会门口。“这人是个疯子,别去招惹他”,身边的乡亲悄悄提醒刚刚上任村官的小马。但他还是走到老人跟前,递上一支烟。没想到老人用“呵呵”两声傻笑回应了他。“老人知道我对他好”,小马的心里有了底。

晚上,村支书对小马讲了“疯子”的故事:他叫老郭,是五保户,受过刺激,有深度的精神问题,偶尔会撒泼,村里人不敢搭理他,更没人能照顾他。

“让我来管他吧”,村支书没想到来自城市的小马会自告奋勇。第二天,从会计手里接过老郭的户口本、身份证和存折,小马在接手人那一栏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照顾老人并不是件容易事。第一次去到老郭家,“院子里的野草比人都高,几根小木棍就‘冒充’成门上的锁,推开门,那股恶臭差点没让人背过气去”。第一次给老郭理发,“着实吓了一跳,头发和胡子都粘在了一块儿。我生怕理不好,只能用推子顺着老人的头皮一点一点地推。随着一缕一缕的头发落地,大块大块的头皮屑也掉了下来。由于长期不洗澡,老人身上总有一股股难闻的气味扑面袭来,让我不得不推两推子就扭过头去吸两口新鲜空气”

其实那时,小马自己也笨手笨脚地不怎么会做饭,可就是简简单单煮面条,随心所欲地聊上几句,老郭头也很开心。渐渐地,几年过去,老郭不再犯病,生活正常了,脾气也好了很多。

留守老人的难言之痛

老郭是位幸运者,也是个个例。但它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农村的养老难。

很多像小马一样在乡村基层工作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共鸣: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反映在农村,形势更严峻。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夸张点说,留下来的人口大都属于“老弱病残幼”,一个个村庄就像被掏空了“心”。

老人们辛劳一生,人到晚年,却还要一面继续为打柴、种地等繁重的家务活儿操劳,一面又承担起带孩子的重任。伴随着身心不可避免的衰退,他们越来越自顾不暇,又怎能替代父母细致而周到地照顾孙子辈?于是,几乎每到夏天,我们总能看到农村儿童集体溺亡的新闻报道;而观察近年来引发高度关注的青少年案件,农村女童已成为受害的高危群体。

由于常年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农村老人的患病率明显高出城市老人。加之经济困难,赡养纠纷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与郭老头的情形相似,众多生活难以自理的孤寡老人,普遍面临着凄凉的晚景时光。

值得欣喜的是,从“新农合”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政府的倾力推动下,如今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更进一步去了解老人,他们的需求并非止步于有房住有饭食有衣穿,儿女不在身边的他们更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马还记得刚来到这座小山村时,全村没有网络,每天只通五六趟公交车。仿佛与世隔绝的氛围使这里的乡民们更加封闭、落后。除了务农、带孩子,迷信赌局就是老乡们仅有的娱乐。小马觉得这样不行,他经营起了“益民书屋”。

作为当地村民眼中的养蜂土专家,老蔡一辈子养蜂都顺顺当当,却在几年前也遇到过一次难题。原来整天嗡嗡叫、到处飞的蜂群一下子全都蔫了十多箱成年蜂眼看快要死了。着急上火的老蔡找到了小马,请村里难得的大学生为蜜蜂诊诊病。

又不是学农出身的小马哪懂这个?不过他顺势就把老蔡拉进了“书屋”,通过一上午翻箱倒柜地查找资料,他们还真找到了蜜蜂的病因和对策。

品尝到读书的益处,老蔡带头领着更多老乡成了“书屋”的常客。

“神婆”消失了,赌棍也少了,看到乡亲们越来越崇尚知识,小马琢磨,一个“益民书屋”还不够。为满足不同老人的兴趣喜好,他想在村里建设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设施与项目。

留下来,做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力军

在基层干了6年,小马总在思考:为什么在农村养老这么难?他认为,其中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年轻人太少了。

青壮年农民本应是传统农耕家庭中的“主心骨”,然而现如今为挣钱,他们都涌入城市,甚至远走他乡了。事实上,在外辛苦打拼虽说是比在家种地挣得多,可是考虑到城市里高昂的消费成本,加之由于户籍关系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住房等众多方面“低人一等”的待遇,生活质量并不一定比老家高出多少。

特别是一些学历层次较低的农村青年,受到文化水平的局限,即便进入城市,迎接他们的往往只是那些又累又脏,工资又低的活儿。辗转于城乡之间,难于融入城市,又长期脱离农村,他们成了蜷居于城市死角最尴尬的一群。

反观在大城市中学有所成的高知青年,近年来却逆向掀起一股“返乡潮”。诸如“女硕士放弃万元月薪深山养鸡”、“经济学博士回村当猪倌”、“高考状元种菜成千万富翁”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脱离“非城市不光鲜”的怪圈,他们瞄准绿色养殖、现代化高效农业的发展契机,不少青年人也干得风生水起。

在小马身边,也有不少村官尝试过创业。他们有人承包大棚种菜、培育开发新品种,也有人开办农家院抱着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一腔热血,但好景不长,最终都不了了之。在这过程中,种种问题暴露出来。首先,年轻人初入社会,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在融资、担保方面的困难使得一些有潜力的项目难于实现,而选择投资规模较小的基础农业,一旦遇上风雪、病虫等灾害侵扰,投入就可能打了“水漂”;其次,由于缺乏农学基础,又难以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不少人在实际创业中容易走弯路,花了冤枉钱也浪费了时间;再者,政府往往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在业绩宣传和解决实际问题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值得深思。

小马说他已经扎根这片乡土,他深爱这里的淳朴民风,更离不开待他如亲人般的老人们。但他有个期待:“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留下来,做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力军,在这里也能享受到与在城市发展同等的机遇”。如果能为村民们提供适当的业务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并设立相关的就业岗位,相信会有更多当地青年愿意守在父母身边尽孝,享受安稳闲适的乡村生活;国家现在力主新农村建设,如果能切实有效、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搭建好创业的平台,也一定会有更多优秀人才愿意投身到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中。

上一篇:创造力从哪里来? 下一篇:凝聚青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