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功能

时间:2022-09-17 02:05:12

论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功能

摘 要:“锦鸡舞”蕴涵着贵州苗族人民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文章从舞蹈内容、表演形态、配乐和服饰这四个主要方面论述了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色,并分析了“锦鸡舞”具有的三大文化功能。

关键词:苗族;锦鸡舞;艺术特色;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64-01

一、苗族锦鸡舞的形成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东南部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苗族村寨。因锦鸡舞的伴奏采用四滴水芦笙,人们将这种舞称作“四滴水芦笙舞”,后经丹寨县芦笙演奏家余富文将其命名为“锦鸡舞”,而这个名称恰恰体现了部族群体意识里长期存在的形象认同感。

二、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色

1.内容。锦鸡舞在苗族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是祭祀性,锦鸡舞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表现丹寨人对祖先的尊重;二是习俗性,在苗族中秋之夜所举行的“跳月”活动中,欢快热烈的锦鸡舞给男女青年提供了寻找心上人的机会;三是表演性,如苗家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时,会跳起锦鸡舞,参与的人数众多,宾客也可参与其中。

2.表演形态。锦鸡舞常见的表演形式是集体舞,少则七八人,多则不限。具体而言,其表演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1)苗族“锦鸡舞”属于“芦笙舞”的一种,在表演时,一般都是芦笙手于前,女性随后排成长队形,随曲调逆时针方向旋转,它具有笙舞合一的特征。

(2)以腰、膝的自然摇摆颤动为锦鸡舞的动作特点,双脚按曲调节奏变换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其上身动作少,下肢动作灵活多变。

(3)锦鸡舞具有起、承、转合流程化的的舞蹈动律,经文艺工作者的多次再创作,使得“锦鸡舞”在民间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加具有生命力。

3.配乐。“四滴水”属于苗族民间乐器,由高、中、低、倍低四支芦笙相隔三个八度组成。所奏乐曲音响厚实,节拍变化大,5/4、4/4、3/4交替出现。①芦笙的曲调丰富,涉及祭祀、娱乐、迎宾和节日喜庆等各个方面,通常其结构简洁,节奏鲜明活跃。

4.服饰。

(1)上装和绑腿。 “锦鸡服”的常服上衣一般为立领、右衽、窄袖紧身衣;其衣领、门襟和衣袖绣有花纹图案,并缀有银铃、银泡和银片等银饰。

(2)超短百褶裙。“百褶裙”是锦鸡苗的代表服饰,短裙层数越多表示越富裕、越美丽。短裙的颜色多为黑色或青色,无刺绣、挑花或蜡染等装饰。。

(3)围腰和花带。锦鸡装的围腰有前、后两片,前围腰长及大腿中部,比百褶裙稍长一点,需刺绣成各种花纹图案,一般采用色彩艳丽的多种丝线绣成花鸟相间的几何图案;后围腰长至小腿部位,以素色为常用,穿搭在百褶裙的最外一层。

(4)银饰。在苗族流传着“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这样的俗语。盛装时,高绾发髻的苗女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发鬓再插上银簪、银梳和银雀花等银饰,并配戴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和银戒指,就连对襟上衣都有银扣装饰,正如当地民歌所唱:“高高的发髻如锦鸡的羽冠,宽宽的衣袖如锦鸡的翅膀”,闪闪晃动的银饰更加凸显了锦鸡舞的灵动。

三、苗族“锦鸡舞”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在历史上,由于频繁地迁徙而使苗族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有关其古代历史、社会生活等都无文字记载,而民族舞蹈却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和历史信息。“锦鸡舞”的存在贯穿了几乎整个“嘎闹”支系的历史进程,假如没有像“锦鸡舞”这样的艺术形式的存在,苗族历史的传承及解读会变得相当困难。

2.文化交流功能。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二十世纪80年代,锦鸡舞先后到国外多个国家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在这些活动中,“锦鸡舞”自然起到一种推动和促进了国内外各民族之间艺术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3.宣传教化功能。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是一种最容易沟通人类思想的肢体艺术,“锦鸡舞”这种图腾崇拜的产物促使人们在跳舞时,需要花上大约三个小时来打扮自己,这一形象,正是在传递一种古朴的民族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它警醒每一个族人要尊重祖先铭记历史,这种文化的世代传承,对于族人的自我认同和团结意识有着积极的宣传和教化意义。

四、结语

自称“嘎闹”的苗人将“锦鸡舞”这种远古图腾潜移默化,变得更加完善和丰富,它所蕴含的古朴典雅、原生态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直保留至今。现在锦鸡舞仍是苗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从音乐上,舞蹈上和服饰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像“锦鸡舞”这样可以引起人们心灵震动的原生态艺术,值得更多的人来传承和弘扬。

注释:

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程委员会编.殷海山,李耀宗,郭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第431页.

上一篇:鄂西南土家族山歌的演唱和表现手法研究 下一篇: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的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