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民间手工艺商品

时间:2022-09-24 12:02:35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民间手工艺商品

摘 要:民间手工艺商品泛指劳动人民(包括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自己创作、生产并使用、欣赏的物品。本文选取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众多各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商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为主要论述对象,它们分别为皮影、鼻烟壶和小拉猫。

关键词:皮影;鼻烟壶;小拉猫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58-01

一、皮影的简要介绍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潘家园旧货市场中皮影现状:

逛潘家园旧货市场时发现这里的皮影很有特色,皮影人物小巧,用薄细牛皮制作,有透明度强、柔韧性好、结实耐用等特点;镂刻精细,形象俊美,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夸张,极富有装饰性,有的还装在镜框里挂在墙上,俨然是一件古朴的装饰品,越看越耐看。但是皮影的摊位生意并不热闹,有几家门前顾客寥寥无几,有些也是把玩几下、询问几声就走了。

通过与皮影店主的几番了解,才知道目前的皮影销售并不理想,销售额度大不从前,究其原因他表示为两点,其一是销售的环境不好。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力度不够,不能够真真切切的落实到实处,也许是口头上说一些,但总是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他说很多跟他一起做皮影的老技师,生活非常艰苦,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其二是购买力下降。在从前,皮影是比较受欢迎,尤其是外国游客更喜欢购买,但是随着经济的萧条,外国经济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只停留在观看而不消费的阶段,而大部分购买皮影的国人是搞收藏或是爱好皮影的人才会购买,但是仅仅这些顾客是不足以支撑生意,周老板觉得皮影市场已经越来越难再经营下去,也许以后会淡出潘家园旧货市场。(如图-1、2)

二、内画鼻烟壶的历史及派别

内画鼻烟壶起源于嘉庆年间,清末时大为兴盛。后来受到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的冲击,内画鼻烟壶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内画鼻烟壶工艺因出口创汇的需要,才得以发展。至19世纪70年代,形成了国内外公认的京(北京)、冀(河北)、鲁(山东)、粤(广东)四大流派。(如图-3-6)

潘家园旧货市场中内画鼻烟壶现状:

潘家园旧货市场里的鼻烟壶摊位很少,共有4家从事鼻烟壶生意,其中三家是与别的商品混合销售的,只有一家是专门销售鼻烟壶,而且这位老板是自画自卖。潘家园旧货市场的鼻烟壶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店面门前都很不景气。

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观察中,一位鼻烟壶的老板正在专心致志的创作,在他面前的摊位上摆着大大小小晶莹剔透的已经画好的鼻烟壶。(如图-7、8)这位摊主名叫刘向东,河北人,2006年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店。据他介绍说,他是专门学习内画鼻烟壶的技术从而发展到自己绘制、自己营销。刘老板是冀派鼻烟壶的学子,在他手下绘制的鼻烟壶生动逼真,有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和虫草画等。对于这四类内容的鼻烟壶来说,销售算是平分秋色。这里的鼻烟壶价位是根据画的精细度来定位的,画的细致的可以卖到几百元,画的时间短的卖几十元不等,具体要看花多久的时间和精力去绘制一款鼻烟壶。据刘老板介绍现在生意相当不好,在以前,路过的10个外国人会有7、8个买,但是现在却很少有外国人在此驻足。而国人的特点是很爱还价,虽然成本不高,但是每一个都是经过自己的手精心绘制的,如果买不到自己满意的价位,会觉得赚不到钱,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如果要到自己满意的价位,顾客就不会愿意购买,从而导致鼻烟壶的销售不尽人意。

三、独特的声音玩具-老北京玩具小拉猫儿

拉猫是老北京流行的民间玩具。拉猫是用泥土做一个中空猫头,猫头底糊一层纸当鼓面。鼓面中央穿出一根棉线,棉线上涂上松香。当用手捏紧棉线向下拉动时,棉线和手产生摩擦使绳子发生震动,带动鼓面震动,加上猫头空腔起到共鸣腔的作用,从而发出响亮的声音。由于这种玩具外形酷似猫头,而且发出的声音又特别像猫叫,所以民间称之“拉猫”或者“叫猫”。

潘家园古玩市场里,每到周末会有一个摊位传出“嘎嘎嘎”“呜呜呜”“咕咕咕”的声响,那是一位老人手里的“小拉猫”发出的。(如图-9、10)

老人说,这个小玩意是50年前北京孩子们的玩具,黄泥做的壳,厚牛皮纸做的底膜,由于他小时候就是玩着这个玩具长大的,对此有着浓厚的感情,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高科技的玩具慢慢的取代了传统的民间玩具,他不想儿时的玩具就这样的淡出人们的视线,他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向世人展现一份淳朴的民间玩具。制作小拉猫大部分是从老人的长辈们那里学来的。据老人介绍,有很多台湾游客看到他做的小拉猫勾起儿时的记忆,一次就会购买好几十个。

上一篇:对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中国传统岁时门饰及其文化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