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17 02:04:57

贵州乡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从朗读中我们可以检测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要求学生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是一种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把书面语言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

关键词:乡镇 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

当前,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被凸现出来。如何加强朗读训练,优化阅读教学,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已经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而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朗读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听学生朗读来衡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验学生朗读水平。

二、提高朗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朗读教学以其本身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独特的重要作用。用什么方法组织朗读教学,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从情感因素入手。文学作品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最有魅力、最动人心魄、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是情感的激荡。而朗读教学正抓住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借助朗读来表现作品的不同情感,来体验人生百态,在体验与感悟中师生共同完成对作品的理解赏析。如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为了突出《归去来兮辞》所表达的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时运用多媒体。用大屏幕显示作品的文字内容,给学生以视觉冲击,用轻音乐作背景音乐,给学生以听觉感染,然后教师范读,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想象世界,归途中的思家之急切、挣脱羁绊的自由、轻松,归家时的喜悦,涉后园的悠闲自在,继之在鸟鸣声时续的乐曲中,进行富有淳美气息和昂然情味的田园漫游,抒由衷赞美和未及早皈依自然的惋惜之情,抒乐天安命之情怀,把情感推向高潮。声情并茂的成功的朗读,往往胜过许多肢解的分析。在朗读深深感染学生后,紧紧抓住“归去来兮”的情感进行整体感知。讨论后学生自然明确,作者的情感是通过自然美的想象和描绘来表现的。然后以朗读带动理解和鉴赏,采用各种方式朗读,用朗读来促进感悟,用感悟来达到自然的记忆。接着用作者借家园、田园的自然美表达怎样的心情的疑问,引出对开头、结尾两个抒情段落的朗读鉴赏。进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达到作品鉴赏时情感的震荡。

(二)从对理性思考的感悟入手。许多作品由于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因而充满思辩的力量、理性的光辉。课堂教学从作品中的理性的思考入手,也是朗读教学的方法之一。可以在教学时把文章放在整个对人生感悟的大背景中去考虑,让学习成了一种探索,一种归纳。接着让学生进行朗读感知,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接下来进行诵读训练,就变得水到渠成。最后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进行口头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作者的感悟、见解展开,从而完成对作品的鉴赏,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三)在读中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朗读训练,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要读些什么,知道应该怎样读及这样读的原因,让学生读中思,思中读,使其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教学必须提些能引导积极思考的问题,作为读与思的凭借。

(四)重视读的反馈作用。知识总需通过实践检验,从反馈中不断深入,朗读也不例外。通过朗读能检查出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领悟程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文章中心的领会程度,从而及时地恰当地进行指导,促进朗读水平、理解、领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所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以及朗读本身的特色,不拘一格,灵活处理,以使朗读教学在不断切合学生实际需要,切合时代、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加以完善。朗读艺术博大精深、奇妙无穷,朗读教学要扬自身之长,为语文课堂教学作出贡献,更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周立群,庞车养编.语文新课程教学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教学方案设计》(高中语文新版通用教材),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4]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