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立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时间:2022-09-17 01:18:31

努力建立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摘 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关键。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只有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坚持“就业优先论”,把降低失业率、开发就业岗位作为首要目标。

关键词:政府 就业机制 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29-0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关键。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只有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坚持“就业优先论”,把降低失业率、开发就业岗位作为首要目标。因为,扩大投资、经济增长能否扩大就业机会,不仅仅依赖于经济增长率有多高,还取决于采取何种增长模式。要使经济增长能强力推动就业增长,除把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各级政府最优先的经济发展目标外,还要做好就业政策的调整,改善创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员工利益与资本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创造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解决城乡就业问题,努力建立政府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为基础的市场就业机制

要从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入手,建立空岗报告制度和用人申报制度,搞好就业和失业登记,随时了解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以及“一站式”就业服务和“一条龙”办公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形成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的新格局。进一步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完善就业政策,保证就业投入,建立就业政策衔接配套、资金制度性安排的政策促进机制。全面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发展民办职业介绍机制,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实现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提供优质就业服务;顺应用工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势利导地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个人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三化”建设,健全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竞争就业机制。对三产发展潜力大、个体私营企业逐年增多、用工行为不够规范的实际,加大对非法用工行为的执法监察力度,规范企业用人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秩序,杜绝非法用工和职介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更好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二、尽快建立适应农民工需要、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统一、竞争、有序、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

我国的农民工保障方面有五个特征:第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雇佣农民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第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展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很低,其余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第四,某些地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做了一定的规范,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不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这种滞后现状,会导致一系列的隐患和问题,所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迫在眉捷。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可以引导农民工对劳动力流动的投资。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减少了他们流动的心理成本,增加了流动的间接收益和净收益现值,从而有利于农民工流动投资。

三、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扩大就业列入每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在制定经济增长和和产业调整政策时,突出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的战略,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并积极体现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上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和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采取“投资拉动,城乡互动、地企联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的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强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加快发展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扩大就业提供强大动力。

四、降低城市门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就业

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招用、求职行为。以重点小城镇为辐射点,加快形成大中城市和重点城镇发展新格局,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认真消除户口、教育、住房等方面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切实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实现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就业身份、岗位安排、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一视同仁,依法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重视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劳务输出和就近转移就业,实施就业扶贫。

五、进一步落实好再就业扶持政策,充分履行好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针对再就业政策落实中的难点,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服从大局,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和各项补贴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并通过跟踪督查、定期通报等形式,强化监督,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能得到政策的扶持,逐步走上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

六、加强教育引导,促使下岗失业人员进一步转变择业观念

在再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的宣传教育上狠下功夫,以加强政策教育为切入点,做好调查摸底,利用组织培训和入家入户、广播、电视、报纸及区街墙报、板报等形式宣传就业形势和再就业政策,使全社会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再就业政策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够主动转变思想观念,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强化约束,努力实现再就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提高思想认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党和政府的有关再就业政策,树立敢拼敢争、积极进取的择业观。逐步形成机关事业单位关心、企业关注、下岗失业人员主动配合的再就业氛围。

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解决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

建立下岗失业女性和大龄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制度,实现就业援助制度化。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发适合困难群体特点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岗位,积极开发和拓展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和领域,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用“4050”人员和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等政策措施,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基础,确保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认真审核职工安置方案,加大对关停并转企业和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力度。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促进残疾人就业,及时纠正用人单位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八、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协调推进,扩大就业容量

以工业化建设为支撑,将第三产业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特别是利用服务业的社会需求大和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其扩大就业的作用。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组织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组织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投资,更充分地发挥其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坚持宜退则退、宜股则股、宜破则破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发展股份制经济为重点,以最大限度保护职工利益为底线,通过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协调推进。加大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力度,通过增加投入、运用新技术来改造和重组我国的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支柱产业。结合创建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以物流业、社区服务业为重点的服务业。继续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投融资、税收、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把个体、私营、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壮大为市场主体,支持它们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九、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规范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改制中的劳动关系。加大劳动争议处理力度。加大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推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使各类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普遍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合同管理,促进企业依法用工。全面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健全劳动力市场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健全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立预防和拖欠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

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人力资源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我国的劳工教育应以就业训练和技职教育为核心,使其工作能力与技术符合现代社会变迁的需要。如今我国高技能人才不足,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且年龄偏大,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当以技术工人培养为主攻方向,以适应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一是加强信息引导。目前企业最急需人才的前十个岗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中层管理、高层管理、一般技工、工程技术、科研、新产品开发。企业最急需的前十类专业人才依次是:营销、机电、计算机、工商管理、经济、会计、自动化、法律、国际经贸、电子通信。职业教育要有的放矢,不要好高骛远。二要确保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目前我国企业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有所提升,仍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1.5%)。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我们应通过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引导企业培训工作由目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切实增加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如今的教育体制缺乏必要的培训手段,如产业工人的职业训练、各级职技校的开放培训、失业劳工的短期训练等等。由于缺乏基本技能,随着知识经济的冲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员工会成为被优先解雇的对象。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越来越高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增加投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重视农民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认真实施“阳光工程”,搞好在岗农民工培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富民强国大业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在全社会所有技术性职业工种全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的紧密衔接。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拓展培训阵地,创新培训模式。大力征集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以创业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倍增。充分调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的积极性,扩大培训面,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大培训格局,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能得到1~2次的培训,重新掌握1~2门新的适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二是加强转岗转业培训。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自身特点,多开办一些适应社区服务需要和下岗失业人员便于掌握的专业,如市场营销、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学生接送、托老托幼、病人看护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通过短期培训,提高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三是突出抓好“4050”人员的培训。根据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的特点,尽可能地选定适合他们的专业,并运用科学、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使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城镇化建设中找到适宜的就业岗位。

为助推“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目前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又将迎来一个新发展阶段。我们应当按照中央精神,树立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强化机遇意识,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使就业工作制度化和法制化,为我国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涛.英国积极的就业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

2.张金麟.论我国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6(1)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财政局 山东济宁 272103)

(责编:若佳)

上一篇:中国人口老年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下一篇:期望激励理论在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