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产业发展提升品牌效益

时间:2022-09-17 12:07:11

注重产业发展提升品牌效益

如果你看到水产技术推广员在水稻田里滔滔不绝讲授种植技术时,不用吃惊,他们很可能是正在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的示范工作。

11月14日,来自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十省渔业主管部门的代表和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齐聚湖北省武汉市,参加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项目总结会。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李书民在会上表示,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就是要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以规模化、特种化、产业化、标准化为特征,在稻田养殖水产品。并充分发挥水产养殖相对环保的优势,减少种植业污染,实现水稻和水产品共生互利的综合效益。

据统计,2012年在各项目省,共建立稻田种养核心示范面积1000万平方米,辐射面积16.7亿平方米,培育示范户932个,各地进行稻虾、蟹、鳖、鳅、鱼等共生或轮作的新型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模式达18个,一批适应于稻田综合种养的水稻新品种也在开发中。

据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可心介绍,从全国项目示范的结果来看,水稻不仅稳产,有的地区还实现了增产。在稻鱼互促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下,产出的稻、鱼价格均高,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稻鱼互促以粮为主

稻田种养以粮为主。在我国,稻鱼共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近代以来的稻田养鱼,更多是为了突出水产品,而在本次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项目的交流会上,听到最多的词却是粮食,稳粮才是主角。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就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新型种养模式,提高稻田的单位产出效益,以达到稳定水稻播种面积、提升农民种稻积极性和稳定粮食生产的目的。

从湖北省今年在潜江、仙桃、洪湖市建立的稻虾连作项目测算情况来看,稻谷产量606千克/667平方米,比实施前增加了近30千克,增长了5%;在湖南省祁东县风石堰乡庙湾村,33万平方米稻鳅共生养殖模式示范点的单季稻产量达到680千克,稻谷增产50千克/667平方米;在四川省蓬溪县明月镇白庙村的稻鱼示范点上,平均每667平方米产水稻607.2千克,比不养鱼稻田增收86.2千克,增产14.2%。

稻田种养的水稻增产,来源于日渐成熟的技术标准。新型稻田综合种养项目,不是简单的种植加养殖。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林伟华介绍说,湖北已经形成了稻虾连作技术操作规程,通过田间改造工程,引进中国水稻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的支持,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与栽培方法,以及小龙虾配套种养等技术日益规范化,使种养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以期达到最佳的技术集成效果。

稻田综合种养不与粮争地。开挖养殖沟,其目的是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为蟹、鱼提供栖息和摄食生长的安全水域,开挖沟涵占稻田总面积不能超过10%。再通过优良水稻品种保证有效分蘖和有效穗数。还要在养殖沟附近加大水稻种植密度,以保持单位面积水稻的正常穴数。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互补的模式,稻因鱼而贵,鱼因稻而精,稻田养鱼,鱼塘种稻。

新一轮稻田种养开始注重产业化发展,提升品牌效益。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专家梅凯先介绍,浙江现已推出“清溪”、“三哈”、“常山”三个稻田种养的农产品品牌,稻田种养的有机大米,根据不同品质,零售价可达10~48元/500克。在宁夏、吉林等地的稻田种养项目示范中,稻田里的螃蟹是有机稻米品质的保证。稻谷通过绿色或有机认证后实现的效益,远超过所养殖水产品的产出,根本不用担心种植户会把水稻田全部改成鱼塘。

据统计,2012年,在十个项目省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点,每667平方米均增效1000元以上。我国目前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约3000亿平方米,如果能有10%适宜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相当于给种植户直接增收450亿元,还有难以估量的社会、生态效益。

综合种养保渔增收

近年来,随着国家调整海洋渔业发展战略,近海捕捞受到限制,大湖将逐渐退养。而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内陆水产池塘养殖面积也在不断减少。在此背景下,稻田综合种养可能会为保障我国水产品市场的持续稳定供给开辟一种新思路。

通过在稻田养殖淡水产品,对拓展我国水产养殖空间,推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稻田综合种养开发了渔业生产潜力。田中种稻,四周坑沟、空隙带和冬闲田发展渔业,充分利用了稻田的土地、水域和生物资源,可以更大程度挖掘稻田渔业的生产潜力。目前,湖北省每亩稻田可产出水产品100~150千克,平均0.3万平方米稻田即相当于667平方米标准鱼塘的养殖产出。江西省通过项目的带动,辐射推广稻田面积0.2万平方米,莲田面积0.24万平方米,实现每667平方米新增稻谷52千克,新增鱼100千克,新增虾150千克,新增莲子15千克。

新型稻田种养以规模化为示范推广目标。随着我国现代渔业建设的推进,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稻田养鱼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四川省稻田种养采取“协会+企业+农户”联营“产、供、销”的生产经营模式,水产协会与养殖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农户养殖产出的成品鱼或半成品鱼,直接由水产协会收购,解决农民在稻田进行水产养殖的后顾之忧。

全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项目总结会提出,水稻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是今后一个阶段稻田种养的主要示范目标。只有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特别是与米业、水产集团的深度合作,才能充分发挥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优势。

推进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就是要做到农民满意、政府支持、企业带动、市场需要。既要有规模化的目标,又要坚持产业化、品牌化、优质化的发展方向,以此要求来保障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鱼共生生态节能

稻田综合种养是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理想生态循环模式,稻田为水产品养殖提供了氧气等良好的生活环境,水产品的呼吸排泄为水稻光合作用提供了营养。稻鱼共生构成了生态农业的框架,符合十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要求。

稻鱼共生、轮作的生态效益明显。虾、蟹、鳖能清除稻田小型杂草和昆虫幼卵,它们在田中活动能疏松土壤,增加通透性,可促进水稻分蘖和根系发育,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稻田综合种养采用秸秆还田措施,既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又给稻田补充了有机肥料。

稻田种养采取清洁种植和养殖的办法。浙江省示范项目点就在稻田四周设置太阳能紫外线灭虫灯,化肥、农药的少用甚至不用成为了可能,收集的昆虫又成了水产养殖的饵料。这样一来,农村的生态和卫生条件都可得到改善,达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要求。

稻田综合种养保障粮食、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种养生产出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稻田种养优化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安徽省的一些丘陵地区,稻田养鱼由于通过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等稻田工程,每亩养鱼的稻田可多蓄水200余立方米,既节约了水利投资成本又增加了蓄水量,实现了“蓄水保水、抗旱减灾、减少污染、气候调节”的生态效益,这对安徽江淮分水岭一些干旱缺水及不保水地区尤为重要。

可见,稻田综合种养不仅可以稳定粮食和水产品的数量安全,还能保障质量安全,以及发挥更多的生态作用。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马达文说,目前,除了水产的技术支撑外,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已经得到了种植业等相关农业部门的推动,该项目在湖北的试验点已有不少地方政府正在支持,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大众能关注稻田种养新技术的推广。

上一篇:超级市场室内设计的平面组织 下一篇: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国际比较